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王利强 周立斌 张贝[摘 要]高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特点、优势及相关政策等,提高大学生对乡村就业的兴趣和认识,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选择适合自己的基层岗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文章从“整体性+层次性+长期性+阶段性”和“态度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两个维度明确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云课堂+第三课堂”和“请进来+走出去+动起来+静下去”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载体与创新方式,并提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要有“站位高度”和“烟火温度”、“理论深度”和“青春鲜度”、“本土热度”和“国际广度”,使课程内容跟上乡村振兴工作对人才的需求,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切实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关键词]乡村振兴;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基层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144-05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3年,国家提出要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以及“国培计划”,并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同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讲授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提高学生求职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思考未来职业与专业的关联,从而确立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目的性、积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使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含义、特点、优势及相关政策等,提高其对乡村就业的认识和兴趣。同时,指导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基层岗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泛化,未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职业倾向等,较少结合乡村就业的实际需求和挑战提供具体指导与建议。二是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3]。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内容和形式不够新颖,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三是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一些高校仅在大三或大四的单个学期开设16或32 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未形成四年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服务机制,没有持续多学期跟进学生的就业动态以获取就业反馈[4]。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
(一)“整体性+层次性+长期性+阶段性”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断改革创新,旨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服务乡村发展的意识,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第一,考虑到毕业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和重点任务,在课程中融入国家关于“三农”、乡村振兴、就业创业政策等内容,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农”问题,以及其关系到的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问题。第二,结合学生在专业、兴趣、价值观、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设定具有个性与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如针对师范、农学等专业学生,注重强调“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的内容;针对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生,着重讲解“选调生”“西部计划”的内容;针对品牌传播、旅游文体、卫生健康、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明确其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村整体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引领青年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基层发展。
以就业指导课程引领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需设定长期且连续的教学目标,同时要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设定具有差异化的短期教学目标。结合学业指导,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促使他们认识自我,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针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开展职业观教育、事业观教育和毕业观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维,适应社会,立足基层,脚踏实地,服务人民。在四学年内,授课教师除在大三学年系统讲授就业指导课程外,还会结合日常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实现连续、长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
(二)“态度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培养他们投身乡村工作所需的耐心、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知识创新层面,教师不仅要让大学生熟悉当前乡村就业形势,还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投身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乡村就业岗位选择”等问题,结合“霍兰德理论”“舒伯职业价值观量表”等探索自我兴趣、了解自身能力、明确价值观等。教师要善于借助现有的职业技能标准,结合乡村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通用技能,以满足乡村岗位的要求。依托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价值取向教育、职业道德与诚信就业教育等价值观引导寓于情感培养、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投身乡村振兴[5]。
二、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与教学设计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含“多元机会选择”“职业信息搜集”“雇主需求分析”“自我盘点”“职业初定位”“简历制作及投递”“面试及印象管理”“offer选择”共八个章节内容,从“就业”概念属性来看,“多元机会选择”“职业信息搜集”和“雇主需求分析”三个章节侧重对外部环境因素“业”的阐述,而后五个章节侧重对大学生求职态度、就业观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属于对学生个体内因“就”的讲解。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需紧跟求职环境的变化,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与教学设计的优化要从“六度”上下功夫。
(一)“站位高度”和“烟火温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首先要融入国家发布的与“优化调整稳就业”相关的重要政策,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特点,聚焦内容,定向讲解。在讲解就业新形势和新变化时,应从宏观层面渗透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比如在2023年春季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引入党的二十大或中央相关文件中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就业指导课程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群体时侧重点不同,教师在讲解就业政策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生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提炼相关内容,靶向讲授,如针对师范专业或医学专业的学生,要详细阐述国家关于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和“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政策[2],实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同时,把中国乡村发展取得的成就、涌现的楷模人物等“正能量”内容与大学生就业择业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分析乡村就业问题。
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育人还需有“烟火气”,用有温度的“家常话”把“高大上”的课堂理论讲“活”,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和话语回答学生群体关切的现实就业问题,增进其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理论深度”和“青春鲜度”
就业指导课程除指导学生“怎么做”外,还需重点阐释“是什么”“为什么”,通过运用“冰山模型”“霍兰德理论”“MBTI职业性格测评”等理论促进学生探索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摒弃“我觉得”等主观评判。在讲授“职业信息搜集”“雇主需求分析”章节中的“企业想招什么样的人”内容时,以2022年河北选调生考试要求为例,结合往届选调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分析梳理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基层就业岗位人员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国内外就业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将乡村振兴领域的就业信息融入就业指导课程,让课程内容有“鲜度”,线上线下挑选如“科技小院”“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术集成‘新农具’”等具有青春活力的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设计,自然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中,用乡村热点话题的“新鲜度”促使学生端正态度、提升技能以及塑造正确价值观[6]。
(三)“本土热度”和“国际广度”
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引导青年学生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在讲解“多元机会选择”章节中的“政策性就业内容”时,重点讲解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以及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深入解读国家政策,清晰阐述乡村基层工作岗位的遴选过程与具体职责。在讲解“自我盘点”“职业初定位”“简历制作及投递”“面试及印象管理”以及“offer选择”等章节内容时,为有志于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学生提供求职指导、实习推荐等服务。此外,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讲解“数字转型专家”“新技术专家”等国际新型职业,剖析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的特质和要求,将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运行体制引入乡村,赋予乡村新的运营思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现实载体与教学方式
(一)课程思政载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云课堂+第三课堂”融合
“第一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指导课程思政重在“思”,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此外,综合把握“第二课堂”校园实践育人功能和特点。例如,为引导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可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校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强化师生间的平等交往,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坚忍的性格、执着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
课程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情感、行为、认知特点,有效利用网络媒介的互动性,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发布相关的教学视频、文章和案例分析,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及时用情用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适时设置“乡村话题”,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入“脑”,课程教师要关注评论区动态,参与分享与讨论,及时回复并进行互动引导。此外,在高校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乡村振兴政策及选调生、“三支一扶”报考指南等就业信息,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素质提升提供线上指导。
“第三课堂”是一种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获取,更是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乡村,去体验社会、了解自然,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锻炼能力。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践锻炼的“第三课堂”打破了学生年龄、班级的界限,建立了学生学习成长共同体。将学生从学校引向社会、引向基层、引向乡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第三课堂”发挥最大功效和潜能。
(二)课程教学方式“请进来+走出去+动起来+静下去”并举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鼓励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辅导员在探索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过程中能有效“横向”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结合时代背景,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动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从榜样身上挖掘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等。但是,缺乏乡村基层就业经历的高校辅导员在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部分理论内容,特别是与乡村就业岗位相关性较强的主题时,难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因此,可以邀请具有乡村振兴项目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涉农专业教师、扎根乡村建设的优秀校友等走进就业指导课堂,凝聚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关注、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助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3]。
对于学生,教师除了在“第一课程”教学中教授他们乡村就业理论知识,还要鼓励他们“动起来”,引导其通过参加“无领导小组讨论”“求职面试模拟”“简历设计大赛”等校园实践活动,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竞争力。教师要依托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开展“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学生领导力教育,构建“全员—精英—拔尖”三段式进阶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组织力、决断力、创新力和感召力等领导力素养,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乡村振兴引领者。同时,学校要不断拓展“线上”招聘服务,积极建设校园网络招聘“线上市场”,开展“线上宣讲”“线上招聘”等活动,“让信息多跑腿,让学生少跑腿”。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信息联通共享的校园招聘环境,使学生能够“静下来”检索招聘信息,准备考核、面试等环节,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此外,学校还应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以及实习就业基地等平台,让学生利用假期等走进村镇、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感悟[7]。
四、总结
从育人的角度看,高校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都体现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时也生动诠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命题。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参与乡村振兴长期建设,将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的重要发展趋势。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 家 而 团 结 奋 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6)[2023-11-26].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6/c64094-32551700.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3-02-14(1).
[3] 张肖.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8):23-24.
[4] 都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2(3):85-88.
[5] 王利强,周立斌,张贝.课程思政视域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提质增效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5):90-92.
[6] 马爱平. 让年轻人到村里“读研” 科技小院培养知农、惠农、兴农人才[N]. 科技日报, 2022-09-13 (8).
[7] 郭越,马欢,阎光耀,等.“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协同工作机制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23(1):130-132.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