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交通行业特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 赵晓康 张晔 张久鹏 王志坤 路西利[摘 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行业特色院校的首要使命。作为开办民航交通学科的院校之一,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校企密切合作,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民航交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以期打破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瓶颈,为民航交通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样本和参考。长安大学通过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活动专项管理三方面有机结合,来全方位、多领域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为培养民航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为“双一流”学校建设和创新型国家民航建设服务。
[关键词]民航交通;行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140-04
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源泉[1]。新兴技术正从各个层面改变着当今的行业与社会,并波及金融、教育、农业、制造和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教育。当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开展教育改革,期望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2]。2015年,李克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3]。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又称“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4-5]。因此,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经济提升与社会就业质量提升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争先完善其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力争为行业发展、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0年1月,民航局印发的《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6]要求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推进新时代民用机场高质量发展和民航强国建设。为了实现民航强国梦,要“深化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并号召民航交通类高校加强人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持作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个民航交通人的心底。基于此,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在传统民航交通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校企密切合作,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民航交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以期打破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瓶颈,为民航交通类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样本和参考。
一、我国民航交通行业特色院校建设要求及发展趋势
民航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传送带”,随着电商和网络购物的兴起,快递物流需求越来越大,民航交通的主体地位也愈发稳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民用机场653个,民航客运量稳居全球第二[7]。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民用机场数量将达到770个,民航交通发展态势强劲[8]。作为民航交通类人才的摇篮,民航交通行业特色院校在培训素质优良的民航劳动者大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航交通行业特色院校须肩负起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民航交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艰巨重任,并构建适应民航交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民航劳动者大军服务[9]。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民航交通行业特色院校须建立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体系[10],使民航交通行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不断提升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把民航交通行业特色院校打造为民航交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创新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深耕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示范区[11]。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是全国“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院,并建设有“民航机场智慧建造与维养重点实验室”和机场工程系,为我国民航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了一批能力卓越的人才。公路学院始终依照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动态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持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反哺教学,引导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状况、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公路学院还全方位、多举措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内容与目标
(一)民航交通行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探索
首先,围绕行业发展趋势,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教育,开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就业创业指导、民航运输概论、民航机场规划与管理等基础理论课、专业发展课、学科前沿课,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组织教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规划教材,重点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互动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开放课程。最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协同机制探索
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际,构建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体系+创新训练与实践体系+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为目标,通过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利用多层次实训平台,加强科研训练、社会实践、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水平。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体系与运行机制探索
构建一套“校内实验室+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校内众创空间+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及孵化园基地”的“创意+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资源整合工作,建立实践平台共享机制。加强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础平台和综合训练专业平台)、创客空间与校内孵化器,将创意激发、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融为一体,从创业空间和创业孵化服务等层面对创业学生进行引导和服务,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其创新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积极利用政府有关政策、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建设校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引育与管理机制探索
为了壮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面向校内外聘请教师兼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机制,支持教师利用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教师进行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环境、需求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编写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并发表有关论文等,从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同时,建设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选聘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优秀人才形成兼职或挂职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师资队伍,进而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路径
(一)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加强制度保障
为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长安大学出台并完善了《“挑战杯”系列竞赛学生奖励及成果认定办法》《“挑战杯”系列竞赛教师奖励及成果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奖励体系和成果认定办法,鼓励大学生开展以“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五小创”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训练项目,结合大学生专利知识培训、专利申报和专项奖励等政策,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竞赛和训练项目成果转化为专利、论文和商业计划书等,孵化助推优秀成果进行技术转化和应用;出台并完善了《长安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长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制度。
同时,长安大学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制订了公路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1)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学籍、学分、学制管理制度,进而开展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2)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调研、专业与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研讨、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3)制定学生创业训练和竞赛项目管理制度,以完善工作考核、激发广大师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管理,构建系统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以竞赛促进教学。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助推优秀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落地转化,进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一和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第一课堂教学计划,构建包括基础必修课、拔高选修课、兴趣培养选修课等在内的多层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训练和竞赛等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协会等社团的活动;初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库,并面向学生公开师资库名录,为师生对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便利;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至25%以上,进一步强化实践与科研反哺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状况、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研平台建设
完善现有校属专业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建立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开放机制;推进协同育人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新增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3处,完善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设包括校内专业实验室等开放平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学院主导的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继续落实教育部、陕西省和长安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深入推进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扩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覆盖面,加强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培育,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
(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搭建“双师”平台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将培养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青年教师4~6人,形成一支包括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热爱教学、理念先进、兼具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有效开发、整合和集聚社会各类资源,重点拓展与西部机场集团、西北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等大型国企、科研院所既有伙伴的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层次,从科研合作、产业合作延伸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作。健全既有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运行管理制度、兼职导师制度等,力争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实现共赢,促使行业企业主动深度参与长安大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并最终形成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另外,通过聘请交通类企业优秀人才、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