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开展“三全育人”的路径思考和探索
作者: 郭瑞卿[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深刻论断。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艺术类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是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主体。人才培养的灵魂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艺术类院校的“三全育人”工作,辅导员作为一线的育人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通过实践案例,具体剖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中的着力点:全员育人要注重联动性,全过程育人要学会“伺机而动”,全方位育人要练就“多面手”能力。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辅导员;“送戏下乡”;社会服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2-0059-05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全员育人指学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艺术类院校由于生源和专业具有特殊性,开展“三全育人”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去思考和探索。
一、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一是思想较为活跃。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对学生的创造性要求较高。学生除了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还需要接触大量的时代信息,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创作和呈现。日积月累,这样的专业学习习惯会使得学生的思想活跃程度较高。
二是个性较为突出。相较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都较为鲜明。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个性更加鲜明。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从衣着外貌到行为举止,都呈现出相对鲜明的特征。
三是实践能力较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艺术类专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不管是灵感的诞生,还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都需要大量的实践作为专业精进的手段。相应地,很多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非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异。相较于理论学习能力,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更为突出。
下面以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学生的社会实践为例,阐述对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工作路径的思考和探索。
二、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学生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开展“送戏下乡”联学联建活动。通过与九渡河镇党政领导座谈及开展联合演出、普及戏曲文化、捐赠戏曲图书、体验农事劳动等,京昆系师生将课堂搬到广袤大地,立足戏曲专业建设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高质量演出和交流互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种活动既能把优质的戏曲资源和文化送到乡村、学校等,赋能乡村振兴,支持乡村中小学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又能带领学生将“戏曲唱响田野”,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劳动观,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通过实践案例,笔者总结出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径。
(一)提高政治站位,注重方向引导,提升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水平
辅导员作为身处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经常注意补足精神之“钙”,在思想、意志、信念、人格上强基固本、凝魂聚气,避免育人之人出现思想西化、意志退化、信仰堕化、人格矮化的严重后果[2]。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要经常自我提醒,不能因为注重艺术实践、艺术见习就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德艺双馨”的工作主线开展工作。
(二)用心钻研,精耕细作,加强对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
辅导员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涉及的领域非常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既要通过理论学习掌握理论以指导实践,又要通过大量的一线育人工作实践去总结、反思、复盘。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第一要务是修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因为“无论你多么亲切,假如处处看出你不懂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3]。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通常个性非常鲜明,思想活跃程度高,辅导员要针对他们的特点,不断去探寻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班会如何开、班干部如何选、宿舍矛盾如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和总结。
(三)抓住机会,凸显特色,增强实践活动中育人的实效性
一是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开展育人工作。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不管是入学之初的新生领航工程,还是每个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乃至毕业前走向社会的就业规划教育,都是开展育人工作的黄金机会。每一次班会、每一次走访宿舍、每一次谈心谈话,也是开展育人工作“小而美”的机会。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进入大学前,主要注重技艺锻炼,文化课的学习较少,因而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也更为迫切,辅导员更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开展育人工作。
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用凸显特色的方式开展育人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也愈发多样。辅导员一定要结合艺术类院校的特点,与学生的专业相挂钩、兴趣点相连接,把育人工作做出特色。如针对学戏曲的学生,要创造戏曲走进年轻群体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专业价值,从而体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又如通过戏曲走进企业、戏曲与多媒体融合、戏曲与互联网科技结合等与年轻人息息相关的活动,让学戏曲的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为戏曲事业用心、用情、用力。
(四)跟上时代,灵活应变,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的时代进步已经和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迁移到教育领域,网络教育已成为重要的教育开展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也一定要用好新媒体手段,发挥网络优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资源。在数智化时代,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融合,形成集成化信息圈,带来了文化要素、结构和形态的大变革[4]。“00后”大学生,是跟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一代学生,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也很喜欢在互联网中尝试新鲜事物。相应地,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三微一端”来观察学生的成长动态,从网络资源中整理、归纳学生的动态和轨迹,从而借助这些大数据资源,开展“量身定制”的育人工作。如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来发现一些喜欢视频剪辑的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制作主题党日或主题团日微视频的机会,让学生剪辑制作相关视频,在班级或院系内播放,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又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
二是要警惕“信息茧房”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信息茧房”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茧房”中关联的人越来越多,置身其中的人很容易把某种错误的观点当作正确的。这样,一来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来容易导致舆情问题。为此,辅导员一方面要学会甄别信息,及时深入大学生网络媒体,与学生们微信群、微博圈中的“意见领袖”打成一片,进入“信息茧房”,及时甄别不利信息,及时给予引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共情力的培养,运用艺术的手段打破圈层。要学会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学生开展交流,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三、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
(一)主动作为,增强全员育人的联动性
一是要利用校内校外多个部门的平台,充分挖掘资源,创造多种育人的机会。一方面,在校内,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各种实践活动等,注重与教学部门、实践部门的联合,“拧成一股绳”开展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就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也要和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如五四青年节的各种活动,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各种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可以点燃青年大学生学好专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热情。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趁重大节日之机在校内开展各种艺术作品的展示、演出活动,把育人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外,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打通校外实践的多个通道,推动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不仅限于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还可以走进社会,与乡村振兴结合、与社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纪念馆博物馆结合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6]
二是要学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育人合力,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更多“导师”。一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和专业课教师的联动。艺术类院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课程属于实践演绎类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基本功的训练,体会吃苦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通过剧目课的学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等。辅导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专业课教师加强交流和研讨,借助专业课的授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寻求党政领导干部、职能部门的帮助,有效借力,为育人工作牵线搭桥。对于“三全育人”工作,学校的党政领导干部本身就比较关注,也会给予很多的支持。辅导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所带学生的特点,与领导干部交流育人工作的创新想法,借助领导资源,为育人工作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也可以与团委、学生处、组织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合作,为育人工作提供支持。辅导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联络,自己努力加上学会借力,开展育人工作不费力。 (二)学会“伺机而动”,扩大全过程育人的影响力
一是要把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辅导员要像侦查员一样,学会在不同时机发现不同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要具有更强的感知力、更高的敏感度,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学生的发展变化相契合。如举办“送戏下乡”活动,在活动筹备、活动开展、活动复盘过程中,学生们在各阶段的状态不一样。辅导员在活动前要积极鼓励、充分渲染,让大家以更高的热情参与进去;在活动中要多方观察、及时调整,让大家既能够按照活动预期目的推进,又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活动;在活动后要认真复盘,对于做得好的地方积极宣传,扩大影响,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对于不足的地方,通过复盘进行总结。
二是要抓住育人过程的关键节点,有效育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特殊的关键节点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大的。辅导员如果能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及时有效地开展育人工作,效果将会非常显著。比如,学生在演出前和同学产生矛盾,但产生矛盾的双方本来要在舞台上扮演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如果私下不解决矛盾,舞台的呈现效果一定会受影响。如果辅导员在这个时候能主动作为中间人帮助两名学生解决矛盾,并保证演出效果,那么对于这两名学生而言,育人效果一定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