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设计探索

作者: 岳晓雯 彭峰林 冯玥

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案例设计探索0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学习效果,并且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文章首先分析运动解剖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给出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相关实例,以期为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为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2-0083-05

当前,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当前,有关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相对较少。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课程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视不足。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思考和探索如何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展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将思政教育融入运动解剖学课程中,能够在让学生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复杂知识体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动解剖学作为体育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双重任务。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对于充实和完善体育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体系至关重要,不但能够为后续如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而且能够在职业素养培育、社会责任感激发及职业规范内化等教学环节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将科学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2]。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教育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健康科技创新要求,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开展应聚焦培养具备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科技人才。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刻意义不仅在于其知识传授功能,更在于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体育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的课程思政设计,可以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和终身运动倡导者。

二、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设置

运动解剖学思政育人目标的设置要紧密结合体育学科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运动解剖学课程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运动解剖学思政育人目标的设置中应贯穿“三全育人”的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意味着在课程教学中要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要渗透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敬畏生命的观念,并激发学生服务于人民健康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志向。

在传统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应增加情感价值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锻炼方法的理解,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健身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预防运动损伤[3],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体育科学研究等奠定扎实基础,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助力体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环节,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和传承体育报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崇敬之情和献身精神,倡导“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人体运动科学的同时,认识到个体努力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要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尊重生命等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使学生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融入体育运动与健康保护的实践中,服务全民身体健康。真正做到将思政融入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当中,使运动解剖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4]。

三、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运动解剖学作为体育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借助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健康及其科学研究,从而推动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将思政元素融入运动解剖学课程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很多,笔者认为具体融入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①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强调科研精神、公平竞赛、尊重生命和健康生活等。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不仅要传授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也要结合实际案例、体育竞技现象讨论其中的思政内容,例如运动员的奋斗精神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③整体规划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在融入思政教育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思政元素的挖掘应与教材的使用密切结合,在各章节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课课有思政(见表1)。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话题讨论和课程设计,体现科学性和思政性的统一。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与当前基本国情和国家政策相结合。

四、运动解剖学思政案例的设计

针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特点进行案例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倡导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将这些理念与实际结合,使案例内容贴近实际、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并紧跟时事热点。

(一)“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先锋体育人的奉献故事

1.选择章节:肌肉系统概论。

2.理论讲解:介绍肌肉系统的功能,包括肌肉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突出肌肉对于人体运动的重要性,以及正常肌肉功能对于开展日常工作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3.案例引入:播放有关奥运健儿的坚持与奉献的视频,展现奥运健儿通过不懈训练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指出其中蕴含的坚韧品质和奉献精神能够激励人们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使学生深刻理解“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介绍奥运会上的破纪录时刻,分析这些成功背后的科学训练和肌肉系统的极限挑战。

4.班级互动: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讨论肌肉系统的极限以及运动员如何通过训练提升肌肉性能,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5.思政融入: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分析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冠军精神和运动员奋斗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育事业,积极承担起推动运动人体科学发展、提高国民体质的社会责任。

6.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努力训练带来的肌肉改变,并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奋斗的过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7.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解剖学知识如何帮助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以身作则,肩负起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责任。

(二)培养大局观——战“疫”前线的“普通人”

1.选择章节: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理论讲解:讲解在体育运动中,心血管系统如何重新分配血液到重要器官(如心脏、肌肉),同时减少对非重要器官(如胃肠道)的血供。这种调节是为了确保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最优表现。

3.案例引入:在面临国家危机和挑战,特别是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每个个人和单位都需要有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从体育人的角度讲解血液在人体运动时的重新分配,启发学生树立大局意识,更好地服务于集体。

4.班级互动:让学生回顾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个人和家庭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在理论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将这些调整同心血管系统在运动时重新分配血液的原理联系起来,理解个人牺牲与协调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心血管系统在运动时重新分配血液的生理原理,让学生联想到在社会危急时刻如何通过个人行为体现对大局的支持。

5.思政融入: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如何放下个人舒适的生活,主动参与抗疫工作,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通过“普通人”在疫情中所展示的大局观念与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的生理机制的相似之处,强调社会中的“重要器官”在特殊时刻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次要器官”所作出的牺牲与调整。

6.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计划并实施社区健康教育活动,以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例如举办线上或线下关于有效手卫生和正确戴口罩的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撰写反馈报告,阐述实践经历、所见所感、个人成长和对大局意识的深入理解。

7.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如何将这种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使其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五、结语

从上述案例设计不难看出,运动解剖学不只是一门纯粹的科学知识学科,还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的重要抓手。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开展要以国家方针政策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民族精神,全面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运动解剖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

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时代精神,科学认知社会,服务于人民和国家,为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教师要想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前提是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认同、政治情怀和政治信仰等方面。如何提升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使其在课程思政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5]?在思政融入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使思政元素与运动解剖学知识点相结合,确保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评价体系的构建环节,如何构建综合性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培育效果,如何细化评价指标才能使二者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平衡?这些都是需要在未来继续探讨解决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3-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 朱丽.“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耦合与路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5):1-4.

[3] 寇建民.对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4):50-52.

[4] 张松江,张文靖,高剑峰.医学生理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19-21.

[5] 王淑荣,董翠翠.“课程思政”中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的四重维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 129-137.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