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躺平式”大学生进行文化引领的教育策略实践研究
作者: 李媛媛 王雪婧 姬会福 刘芳 史军伟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少数大学生出现了“躺平”现象。文章从大思政视域下探讨基于文化引领的教育应对策略,通过厚植文化根基、“收编”“躺平”文化、文化对症下药、践行文化内涵、提升自驱力、建立联动机制等方式,帮助“躺平式”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躺平式”大学生;文化引领教育;学风建设;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2-012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人才培养和优良学风培育工作[1-2],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着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新时代下有着新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文化引领,从本质来讲就是理想的召唤、价值的追求。然而,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的“躺平”现象,以消极抵制和放弃努力为主要特征,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4]。因此,将文化育人融入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躺平式”现象的解析
(一)“躺平式”大学生的定义与特征
本文所探究的“躺平式”大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身体健康,但由于非智力因素无法或较难完成学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常常对学习和个人成长失去动力,表现出对未来发展的悲观态度,并倾向于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5]。究其本质,“躺平”是一种由当代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况引起的消极文化。“躺平”文化的背后,是少数大学生无法直面社会现实,被互联网新媒体所影响,呈现出的失落感、畏惧感、颓丧感及挫败感[6]。
(二)“躺平式”大学生的成因分析
1. 新媒体导向的冲击
一种群体心态的产生离不开大环境的熏陶,“躺平”现象也是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产业革命,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传统制造行业被智能制造所取代,社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的新时代,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社会经济秩序,导致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阻滞,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内卷”现象严重的形势下,大学生生活圈逐渐固化,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方向感,亟须找到新的心灵寄托,冲破现实的羁绊。与此同时,微信、抖音、小红书、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盛行,在部分新媒体网红主播“一夜走红”“一夜暴富”事件的影响下,少数大学生产生认知扭曲,认为“躺平”也能挣钱、不“躺平”也无法跳出“阶级固化”的怪圈[7]。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加持下,“躺平”文化迅速蹿红,少数大学生“放飞自我”,开始“躺平式”学习、工作和生活。
2. 教育“内卷”的压迫
部分大学生的“躺平”与教育的“内卷”有着颇深的渊源。部分地区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仍然较为注重知识教授和应试,当有限的教育资源、就业机会、创新创业资源等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需求时,大学生群体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导致一些个体“收获/努力”比值下降,个人努力开始“通货膨胀”。此外,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少数大学生可能感到无法应对这种压力,从而选择“躺平”,摒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 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少数学生受到社会上存在的消费主义和即时满足的不良价值观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对于个人成长和追求更高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从而引起对自身能力的质疑、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以及对未来感到迷茫等心理问题,对学习和个人发展产生消极情绪。加之“躺平式”学生普遍没有长远的人生规划,而短期目标往往伴随着“突击式”“应试式”的瞬时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学习效果必然不理想。学生目标不明确往往表现为自驱力不足、投入学习的时间精力不够、缺乏自我成长等,随之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学业困难,往往还伴随着生活和社交功能上一定程度的退化,导致部分“躺平式”学生出现浑浑噩噩度过大学阶段的现象。
4. 出现“短平快”学习心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少数大学生危机意识不强,意识不到社会的残酷,尽管辅导员、教师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仍旧不够,甚至有部分同学连挂科也觉得无所谓。这部分学生到了大四,面临着无法毕业的时候才感受到危机,学习主动性和态度明显改善。同时,大学阶段学生基本上每学期都会接触全新的科目,课程进度相对较快,少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与课程对应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了不会、学了不懂。加之一些专业课前后又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导致这些学生陷入学不会、不想学、成绩不佳的恶性循环,最终直接在学业上选择“躺平”度日。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较大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以及快速流行的“躺平”网络文化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容易蠡测管窥,盲目跟风。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政和文化引领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感,培养自我认同,提升自驱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对“躺平式”大学生进行文化引领的教育策略
当前,“躺平”文化在部分学生群体中初露端倪,少数本被寄予厚望的青年大学生在本应砥砺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与己和解”,这与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消解着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应在育人各环节中,一以贯之地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进学生文化认同,通过厚植文化根基、“收编”“躺平”文化、文化对症下药、践行文化内涵、提升自驱力等方面,强化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见图1)。
(一)学生主体教育——厚植文化根基
少数当代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形塑过程中被干扰、被渗透的因素复杂多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8]。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育新人”“兴文化”为使命,塑造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在思政课、专业课、党团课、班会课等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真正做到将思政如盐入汤、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生活,向“躺平式”学生传授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其追求知识、追求进步和自我实现。其中,课程思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要建立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厚植文化根基,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网络阵地建设——“收编”“躺平”文化
“躺平”一词源于网络、盛行于网络,因此,要重视网络阵地文化建设,“收编”“躺平”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主流文化进行有效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进取的主流文化,筑牢网络阵地防线。在信息化时代,高校除传统课堂教学、慕课、学习通平台外,还延伸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课堂,可以借助短视频、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价值引导,同时加大平台监管力度,封堵不良价值观传播和排斥糟粕文化。
此外,重构文化内涵也是“收编”的关键。当代青年大学生被喻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新场域,也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官方要借助公众号、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信息传播渠道,让网络素质教育提升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此外,借助网络媒体渠道走进青年大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所忧所盼,结合其心理特点和流行话题持续输出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和舆论导向,创新文化引领教育宣传内容。将文化引领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拍摄成小视频、心理剧、情景剧、系列专题片等形式,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叩开学生心扉——文化对症下药
当代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心智逐渐健全、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充满激情和活力,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同时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也容易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对事物的复杂性、困难的艰巨性认识不够,容易受到“躺平”文化的影响。笔者深入了解“躺平式”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状态后发现,其实“躺平”本质上也是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反抗,是他们解决问题、疏导情绪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生的“躺平”心理也是习得性无助的反映,他们将自身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挫败归结为不可抗力的因素,丧失了继续努力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在应对学生“躺平”现象时,教师需要进行角色转变,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针对不同“躺平”学生特点,建立个性化教育方案,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坦然面对失败,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
(四)搭建广阔舞台——增加实践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9]。自我价值感是学生建立积极自我认同的关键,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发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升学深造铺路搭桥。以大学生发展规划为引领,依托教育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暑期“三下乡”、课程实习、志愿者活动、调研实习、科研实习等多元化的竞赛与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国情、扎根大地、服务社会,增强责任感、收获归属感。
(五)转换课程思维——提升自驱力
自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关键。建立目标导向的学习方式,激发“躺平式”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具体的、可衡量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学习领域;关联学习与个人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与实现人生目标的关联,明确学习对他们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及时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如适当的奖励和认可,让他们感受到目标达成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同时,创新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10]。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教育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促进“躺平式”学生的积极转变和个人发展。
三、文化引领教育实践举措
本研究以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结合具体教育实践路径,从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践行文化内涵等方面“收编”“躺平”文化。
(一)走进学科,价值导向
学院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建设包括500张图片、200余件实物、两个烤房模型、1个多媒体展示台和1个沙盘模型的烟草文化馆,加强学生文化引领教育工作,以物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烟草历史渊源、产业兴起、技术传播、烟草功能与消费文化等板块,了解学科文化,挖掘学科内涵,激发“躺平式”大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学术文化节
为加强文化引领教育举措,进一步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自强信念,学院定期举办“烟苑讲坛”“学术沙龙”等活动。其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结合个人课题方向畅谈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号召同学们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助力“躺平式”大学生走出舒适区,提高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实训+竞赛+导师”模式
学院依托河南省新农科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实训”第二课堂活动,将研创融合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改革当中,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018年至今,学院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23项,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
四、结语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要构建文化引领教育机制,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持续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增强高等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准确性,进一步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保全,丁三青.习近平关于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论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83-89.
[2] 张文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79-81.
[3] 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9-43.
[4] 彭娟.从“躺平”视角下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三).重庆外语外事学院,2021:5.
[5] 袁小平,季天乐.当代青年学生“内卷”“躺平”心态的成因及教育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23(8):35-39.
[6] 高仁爱.对青年大学生“内卷”与“躺平”现象的反思[J].领导科学论坛,2022(7):153-156.
[7] 马瑶.“佛系”到“躺平”:犬儒网络亚文化现象解读与引导[J].西部学刊,2023(5):73-77.
[8] 翟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J].中国教育学刊,2022(4):92-95.
[9] 倪邦文.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与理论品格: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5):1-11.
[10] 杨子发,姜良杰.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22,10(2):285-290.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