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启示

作者: 刘定惠 彭羽榕 杨文滔 冯传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启示0

[摘 要]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通过对该省9所高校在新冠疫情前后的历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疫情暴发的第一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严峻。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部分高校就业率波动较大。位于地方的高校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要大于位于省会城市的高校;省属普通高校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要大于部属高校,也大于省属重点高校。就业结构方面,本科生深造愿望日益强烈,参与就业的热情持续下降。疫情期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上升,部属高校在就业市场中的优势依然显著,省内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受疫情影响湖北高校的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和机关就业的比例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最后,对疫情后推动湖北省大学生就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就业;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2-0134-10

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这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国政府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这次持续近三年的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2020—2022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2.3%、8.1%、3%。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其规模在疫情三年间不断增长,分别为874万、909万、1076万,受全球疫情的影响,2020年,回国的我国留学生达到77.7万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数量首破100万。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叠加,加剧了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20年3月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和促进就业。虽然疫情已经结束,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2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再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课题[1-2],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及时关注到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3-5]。这些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状分析,描述疫情后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与就业形势的变化。例如,唐吉(Dangi)等通过对美国缅因州南部大学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状况在疫情前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减少,失业和待就业的人数增加[6]。刘保中等调查发现,虽然疫情暴发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出现小幅度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及时出台了多项就业保障政策,毕业生就业态势仍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的良好局面,未出现明显变动[7]。李涛等通过调查发现,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较高,未就业毕业生受主观因素和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8]。毛宇飞等分析发现,疫情冲击下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两端均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招聘需求下降、求职人数上升,在短期内疫情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负向冲击,但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就业形势逐渐好转[9]。二是影响分析,描述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就业流向、就业期待、心理压力等产生的影响。例如,谢克德(Shahed)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疫情使部分人的心理受到严重影响,年轻人更容易产生职业焦虑[10]。李涛等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体制内就业倾向明显、考公和升学失利者复考意愿更加强烈、薪酬待遇超过工作地点成为最被看重的就业因素、期待薪酬与实际薪酬之间的差距在扩大[11]。李春玲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项目数据分析发现,疫情对应届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12]。三是对策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应对疫情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从经济帮扶和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援助大学生就业。例如,美国教育部出台了有利于学生贷款的政策,同时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向低收入青年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和咨询,帮助其顺利就业[13]。岳昌君等指出政府应继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高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毕业生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转变就业观念[14]。陈建伟等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有长期化趋势,缓解就业压力短期靠政策、长期靠改革[15]。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紧跟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展开,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具有即时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后续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从研究层次来看,已有研究呈现两极化的特点。一部分研究采用基于全国范围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但是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值得商榷,不同机构调查得出的结果有时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揭示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此外,这种宏观研究无法说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差异。还有一些研究以某一高校为例进行微观分析,研究结果的全面性、代表性不足[16-17]。相比之下,针对某一省份的中观研究较少。二是从研究时间来看,大多数研究选取某一时间节点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横截面数据无法全面展示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动态性、累积性影响[18]。三是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重点更多的是关注重点高校。例如,冯君莲等对疫情影响下我国8所顶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变化的研究比较典型,该研究发现疫情影响下这些顶尖高校的就业率总体上仍然保持高位,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19]。在高校金字塔结构中,这些顶尖高校,包括其他“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相比较而言,那些远离就业中心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更容易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针对这类高校毕业生的研究却比较少。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湖北省9所高校为例,通过对这9所高校在疫情前后的历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疫情防控期间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结构、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单位性质等就业状况的变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和启示,提出疫情后推动湖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这种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制定就业政策、学校提供就业指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特别严峻,湖北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的事件时有发生[20]。考虑数据的典型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9所湖北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校所在地和级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分布在省会城市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第二类是分布在省会城市的省属本科高校,有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第三类是不在省会城市的省属本科高校,有三峡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本文中的大学毕业生指的是本科毕业生,不包括专科生和研究生。本文数据主要来自这9所高校在疫情前后的历年就业质量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一)毕业人数与毕业去向落实率

通过对调查的9所高校本科毕业人数进行统计发现,2020年比2019年新增了1238名毕业生,2021年比2019年增加了681名毕业生(见表1)。疫情防控期间,除了湖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减少外,其余8所高校毕业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体来看,部属高校本科毕业生增长的幅度要小于省属高校,疫情前两年增长的幅度介于2.84%~5.30%之间。

省属高校中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幅度较大的分别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疫情三年本科毕业生增长幅度分别为55.93%、35.40%和15.23%。疫情防控期间,很多用人单位减少了招聘计划,而此时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市场供求体系发生严重失衡,导致就业难度和压力达到空前的高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的是就业和升学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从2021届开始,教育部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两者统计口径一致,这里统一称为就业率。比较疫情前后这9所高校的就业率(见表2)可以发现,疫情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均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不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这些部属重点高校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比其他非部属高校要小很多。2020年,这三所高校的就业率比2019年分别降低了1.48、0.05和1.23个百分点,而其他省属高校的就业率降低都在3.68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部属重点高校毕业生因普遍具备更优的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在疫情防控期间其就业情况基本保持有序稳定。2020年,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的高校分别是湖北师范大学(21.73个百分点)、三峡大学(14.13个百分点)和武汉工程大学(9.11个百分点)。2021年,这9所高校中,除了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外,其余7所高校的就业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弹上升,但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就业水平。2021年,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以及国家出台的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因为疫情影响的持续性,就业率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因为2所部属高校没有公布就业数据,武汉大学、三峡大学数据统计时间不一致暂不分析,其余5所高校除了武汉工程大学外,就业率依旧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其中湖北民族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就业率和2021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99个百分点和0.57个百分点,这说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导致部分高校就业率波动较大。

(二)就业结构

高校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为就业、深造和未就业。其中,就业又分为协议和合同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深造包括国内升学和出国(境外)留学;未就业包括拟继续深造、待就业和暂不就业等。

首先,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的就业比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对湖北省9所高校2019—2022年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向结构(见表3)的分析可以发现,就业比例下降较大的是武汉工程大学(5.61个百分点)、三峡大学(5.19个百分点)、湖北民族大学(2.85个百分点),这说明疫情对湖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再比较疫情防控期间这三所大学升学比例,分别上升了7.71个百分点、8.22个百分点和下降了3.07个百分点。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受疫情影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本科毕业生深造愿望日益强烈,参与就业的热情持续下降。虽然9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比例均出现下降,但是一些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通过提高继续深造的比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一些省属普通高校,例如,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就业比例出现下降的同时,继续深造的比例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导致未就业比例上升,这些学校的就业压力和其他学校相比要大很多。

其次,疫情防控期间,不同学校毕业生升学情况出现明显差异。表3数据显示,在部属高校中,作为“211”和“985”高校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内升学的比例要高于就业的比例,特别是在疫情时期,两所高校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的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原本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能出境,还有一些大学生受疫情影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与此同时,国家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出台,使这部分学生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这两所部属高校的大学生在国内升学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更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作为推免生继续深造。通过分析报告数据也可以发现,这两所部属高校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继续在本校读研。华中师范大学作为“211”高校,升学比例保持稳中有升,只是增幅没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高。在省属高校中,除了武汉工程大学和三峡大学这两所重点本科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有较大幅度上升、湖北经济学院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略有小幅上升外,其余3所普通本科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都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虽然疫情防控期间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但由于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更具有竞争优势,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升学比例并没有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