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许文婕 杨新河 杨森 朱思明 张臻

[摘 要]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的启蒙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针对当前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不够、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文章从课程思政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体系,以期提高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助力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导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093-06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强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并且提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如理工科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3]。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专业,也是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新增审批本科专业之一。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导论课,主要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产生背景、学习内容及就业前景、食品工业及其发展、食品科学的基础、营养学概论等内容,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认同的启蒙课程,更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导课,是专业学习中的关键环节[4]。因此,开展专业导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全面归纳总结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深入思考提出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旨在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为国家培养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食品营养与健康行业复合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一、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现状与存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基于“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笔者对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

(一)为谁教,教给谁——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晰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2]。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掌握有效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方法。从思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为国家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高素质食品营养与健康行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当前,本课程虽然能够充分地发挥专业导论课的引导作用,但是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没有发挥立德育人、思想育人的作用,与“三全育人”思想不符。

(二)教什么——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不够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5]。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但是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的经验不足,教学内容着重于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导致课程思政内容过于生硬,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割裂。由于教师思政理论功底相对薄弱,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不能做到从爱国主义、职业精神、职业价值等层面进行全覆盖教学,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导致课程价值观引领不足。

(三)怎样教——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

当前课程教学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交流与讨论不够,教学说服力、感染力不够,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思政教学效果不佳。课程评价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放性主观题目较少,同时过程性考核占比小,缺少了对学生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二、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的目标要以“为谁教”作为出发点,以“培养什么人”作为落脚点。立足学校定位和专业需求,结合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对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梳理和强化。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食品工程、生物学、化学和营养健康科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具有食品营养与功能研究、健康管理和功能食品生产与开发的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科技创新素质的食品行业复合应用型人才。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和未来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明确从事本专业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食品营养与健康行业现状与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思政中做到以价值塑造为引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并且实现价值塑造,让学生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载体,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涵盖专业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学习内容及就业前景等丰富的内容,且蕴含了大量亟待深度挖掘和展示的思政元素[6]。为了做到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首先要提高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具备挖掘思政点的能力,才能在讲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讲好思政。

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经验不足,教学内容着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前提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成为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才能做好学生价值塑造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六要”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任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强化课程思政认知和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首先,要强化思政认知,关注国际时事政治和国家政策方针,认真研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通过新华思政-全国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平台、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平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积累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相关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其次,在提升思政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了解行业热点话题,并进行专业课程思政专题的学习,比如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申报及建设、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暨专业课融合思政经典案例解析专题”研修班,依据专业导论课的特色,学会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最后,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提升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能力;申请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年度优质课程等项目,不断打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积极参与公开课授课观摩活动,参加教师授课观摩竞赛等,从专业公开课中汲取教学技能,在授课竞赛中重新梳理课程细节。

2.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课程“去知识化”,而是需要融合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挖掘和认识,特别是要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挖掘并细化思政元素,搭建相应的课程思政体系。

食品营养与健康导论课程设置为16个学时,主要包括6章内容,分别为专业发展和前景、食品工业及其发展、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食品营养与代谢、食品生产工艺技术、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其中蕴含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深度学习、人格发展、实践创新等思政元素(见表1)。

(1)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教师应当将家国情怀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家国情怀是人才的根与魂,高校的思政建设应当坚持“三全育人”,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例如,在讲解第一章“专业发展和前景”时,详细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国家政策,明确营养和健康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在讲述第二章“食品工业及其发展史”时,对我国一百年以来食品工业的发展史进行概述, 着重介绍先辈们的创业史以及自2012年起我国食品生产总量位居全球第一的辉煌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2)科学精神

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第五章“食品生产工艺技术”的课程内容中,提到食品加工对食品中维生素影响的利与弊,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人文素养

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应当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更应该将理工和人文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文化自信,促进人文沉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第三章“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素问》,其中提出的“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是最早的食物营养的基本成分的功能差异以及膳食平衡的理念,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深度学习

认知思维目标层次分为6个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属于深度学习水平。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层面,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对新学得的知识进行应用,并且获得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目的[7]。例如,在第三章“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中,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盐不要超过5克(含2克钠),引导学生对喜爱的零食如薯片、辣条等的含盐量进行计算,并且估算每日摄入食盐的量是否超标,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格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要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素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并进行自我管理等。例如,在第四章“食品营养与代谢”的授课内容中,以代糖等添加剂为例,探讨代糖的添加对人体代谢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估饮食习惯,并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在讲解第六章“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规”时,介绍“三聚氰胺”和“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明白合格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高超的专业技术,更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