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构建研究
作者: 王玲 张洪梅[摘 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经过5年多时间的试点建设、深化探索和扩大覆盖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思政和党建为核心的、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新型模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新场域、时代育人的综合体、时代育人的新方式和时代育人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在现实构建过程中,通过重塑物理空间、融入思政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完善联动机制来尽快组建社区,并优化育人内容、满足学生需求,丰富育人模式、打造文化空间,整合育人资源、实现智慧运营,延续育人效果、完善评价机制,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纵深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现实构建;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1-0006-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场域,也是打通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项目,具有极大的时代价值。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到现在的深化探索和扩大覆盖面,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思政和党建为核心的、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新型模式。本文以“高校思政网”上193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优秀案例为文献研究对象,总结凝练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以及现实构建路径,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不足,试着为该项目提出优化路径,从而促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新场域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阵地,是开展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全新场域。在场域理论视角下,学生社区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物理空间,而是由学生、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社会人员等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1]。也就是说,在这种场域下,各方力量需要相互协调和融合,以及协同治理育人资源。“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在各高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下,明确各方力量的全面下沉,包括由院校领导、专业教师、行政后勤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优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共同组成的育人工作小组,全面围绕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教育活动动员和社区安全稳定等能满足学生各项需求的育人举措,搭建时代育人的新场域。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综合体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一个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架构,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共同价值观念为连接的育人综合体。共同价值观念体现在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同时推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将“四史”和院校历史、校训校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社区,开展各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要加强网络的正向引导,利用线上各种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形成积极向上阳光的微宣传,逐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新方式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及成才的新的生活方式。学生既是服务管理对象,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要引导学生会、社团等向社区延伸,建立学生的自我管理组织,鼓励学生建立以学习、社交、娱乐为中心的各种功能型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一系列朋辈交流、榜样引领、社区交易、社区交流等的活动,满足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种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打造一个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学习型、服务型、成长型的新型社区,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成长成才的新的生活方式。
(四)“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系统工程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时代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构建的是协同化、网格化的工作体系。从纵向上,其引导各种优质资源向学生社区新场域聚集,将领导干部、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行政后勤人员、家长和社会资源等下沉到学生社区,通过师生交流、朋辈学习、聘请专业导师等措施形成育人合力,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从横向上,其涵盖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帮扶、学业提升、科研引领、就业指导、生活服务、体育娱乐等深度融合,同时以党建为中心,形成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最终目标的培养模式。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现实构建路径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从一开始只有10所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试点,到2022年底1447所高校正常开展,一直在改进和优化,但在现实构建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各高校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系统谋划,同时将学生社区从物理空间向精神文化空间延伸,实现从单一的宿舍型功能到学习生活娱乐等多功能融合转变,育人力量也从单一的辅导员队伍到各方育人力量真正深入社区,形成育人合力。
(一)重塑物理空间,改进育人平台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建筑老旧、功能饱和、空间受限等问题,同时因多校区、跨校区办学而造成资源分散且明显不足等问题,可基于优化整合共享等原则,通过有效开发使用价值、重塑物理空间来建立学生社区。北京理工大学系统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并大力划拨资源,利用架空层着力打造“一书院一社区”,建成6个书院社区,总共建设了6000余平方米的功能型空间,创建了自控党建室、facetime导学室、笃学自习室、动感驿站、茗香书社、心理放松室和研讨室等空间。中南大学利用学生公寓闲置空间,建成10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学习指导和发展中心,还对楼栋入户大堂、过道、走廊等公共空间进行环境优化。湖北工业大学创建了“1+3+13”的社区组织架构,建立了一个学校层面的学生公共服务中心、3个园区服务中心和13个分布在宿舍楼内的学生社区驿站。
(二) 融入思政工作,突出育人根本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立在学生生活场域,要突破生活场域的局限性,将社区打造为“服务集成点”,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要成为“时代新人培育崭新场域,学校高质量发展重要阵地”。华南理工大学提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工作范式:共建是指在凝聚教育共识和思想统一上进行顶层设计;共治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重新建立师生、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共享是厚植协同共育理念、打造全员教育团队、 创设师生共处场域,让教学相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习惯;共融是在夯实中华文化根基、 拓宽国际视野、 营造人文氛围等方面下功夫,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2]。苏州大学建立了“一个场域,两个结合,三个导向,四大特色”体系,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新场域,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和系统的实践探索,打造红色社区、书香社区、科创社区和幸福社区。
(三)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育人功能
“一站式”学生社区区别于国外大学书院的主要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因此,发挥社区党建领航作用,提升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以“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为统领,让“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让党旗高高飘扬”深入人心,以“五融合”为工作思路,建设“先锋型、学习型、平安型、美丽型和活力型”五型学生社区。西安交通大学建立大学生党委、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研究中心,以“四大工程”推进内涵创新,建立“四个一百”育人工程、综合能力提升工程、知心工程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同时,促进传统学院党委和社区党建领航站相融合,使传统型党支部和功能型党支部联合开展活动。
(四)加强联动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力量从单一的辅导员扩大到各方力量的下沉,需要配套相关的可持续的制度性保障和激励政策,同时需要加强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除了在教室、实验室的集中交流,还需要加强课堂之外的师生常态化联系,并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频次,深化交流的内容。厦门大学在学校组织部、机关党工委、工会、学生工作部(处)的牵头下,先后从机关职能部门选聘三批“一站式”学生社区兼职辅导员深入社区,坚持“四个一”工作要求,并以楼栋为单位牵头成立153个楼栋工作小组,协同解决学生在社区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实绩纳入相关职称评审和年度考核。此外,还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两批“一站式”学生社区楼长、层(梯)长参与社区治理、日常安全卫生检查等工作。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的优化路径
在全面推广的前提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各高校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更有效的构建工作。根据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难点和问题,比如各高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凝聚力不足、力量下沉不够、合力不强、理念不新、功能单一和成效不显等问题[3-4]。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进一步优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社区的新场域物理属性,适应专业特点和高校学生的时代特征,使得“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成效更加丰富立体。
(一)优化育人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充分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满足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种需求,加强思政、专业等的深度融合,特别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规划、科研创新、学业辅导等现实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在心理健康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开到社区,开展积极心理学、巴林特小组等关爱学生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因学业困难、交友困扰或者就业压力等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就业规划方面,利用社区平台将各种育人资源延伸至校友资源和社会力量,开拓新的实习见习领域;在科研创新方面,遴选专业研究生导师带队组织科研项目,提前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启蒙,通过设立各种科创项目、开展学术实践、举办科研讲座培训等来加强专业科研的辅导;在学业困难方面,鼓励优秀学生、专业教师和家长三方资源建立“生生”“师生”和“家校”三级帮扶体系,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专业教师匹配指导、家校之间正向反馈的联动机制。
(二)丰富育人模式,打造文化空间
社区除了物理空间的打造,更应该实现文化浸润。加强“四史”、校史校训的宣传,通过各类优秀文化入户、上墙,营造正向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思政文化入社区,通过开展“开学第一课”“五育融合,红心铸魂”“青春告白祖国”等社区活动,形成以爱国文化为底色、红色文化为特色、校园文化为中心的家国校园文化“熔炉”。加强专业学科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开展绘画、书法、摄影、艺术品手作等文化艺术体验及艺术创作比赛,通过网站、微信、海报等多种渠道进行活动宣传、作品征集、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在美学浸润中领悟文化的价值,在专业实践中传承文化精神,在专业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创新。
(三)整合育人资源,实现智慧运营
社区需要开发出一套集合学工、教务、就业、后勤等各个部门联动的信息集成网络,真正提升育人队伍的信息融合度,同时解决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的问题,通过学生线上申请、学校线上审核的流程来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各类材料审核、场地使用申请、毕业就业手续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努力形成“学生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社区工作体系。构建师生交流互动的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在传统线下社区宣传栏和大厅楼栋宣传点等基础上增加线上内容,利用微信、论坛、短视频等网络平台推动形成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于一体的育人生态系统。通过智能化、数据化的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参与情况、科研情况、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等进行全面的汇总和管理,由此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从而建立学生的综合性成长电子档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的指导与帮助,来满足学生之间个体化差异的需求,使学校取得更加显著的育人成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