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交流 | 上下两难:学生参与高校学生代表大会的个案研究 [摘 要]高校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诸多路径中规格最高、形式最正式的一项,但鲜有研究从微观层面聚焦学生参与学生代表大会的全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文章基于角色理论,以D大学三名学生为例进行个案研
名校交流 |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及现实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经过5年多时间的试点建设、深化探索和扩大覆盖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思政和党建为核心的、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贴近他们学习生活的新型模式。高
教育管理 | 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外因及措施 [摘 要]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关键力量,承担着在教学一线维持教学正常秩序和运行的重要职责,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问题逐渐显现。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属部分高
学科建设 | 基于西方理论与典型国家实践经验的财政学学科建设再思考 [摘 要]中国财政学研究应主要基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来进行。回溯公共经济学基础理论,如果将其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研究情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章对已有财政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进行概括和梳
学科建设 |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演变分析及展望 [摘 要]科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首次被列为教育部本科目录外专业以来,经历了计划探索、调整深化、创新发展三个时期,专业定位更明确、专业发展也更聚焦,但也存在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科学教育专业发展不均衡、各
课程改革 |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物理“双核三阶”研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物理发挥着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应用与建筑设计艺术创新相互渗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针对当前建筑学专业建筑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艺术性与技术性思维对立”“理论知识与建
课程改革 | 基于立体施教、聚焦学科前沿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基因工程是一门具有极强理论性、前沿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的新兴交叉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迅速。基因工程成功跻身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只能提高学生对基
课程改革 | 水利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如何将其与水利类专业学科相融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课题组针对该课程当前的不足之处,围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一方面融合课程思政,丰
教学研讨 | 多元共生理论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构建分析 [摘 要]文章立足于课堂观察与实践课程的微观教学领域,运用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多元共生理论,从课程国际化的主体性互构、多元共存的精神构架、集体智慧的熔铸三个关键点进行观察和解读,探究我
教学研讨 | 基于“新三中心”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文章基于“新三中心”视角,探索兼顾学生发展、学习过程和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考虑并尊重高校既有传统教学文化、教学空间、范式路径依赖、教学活动惯性等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学习日志的对分课堂
教学研讨 | 基于BOPPPS的“案例式、双融合”混合式教学实践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设计岗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和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机械设计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案例式、双融合”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
教学研讨 | 数据赋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从数据赋能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教学的关键环节切入,聚焦数据赋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线直播课与平台资源学习教学情境,系统化地总结了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学习评价三大阶段的核心要素,
思政育人 | 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模式: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 [摘 要]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模式对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全育人”即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育人模式,强调通过顶层设计与全局规划,动员家庭、学校、
思政育人 |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 要]高校要精准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积极创设广泛多样的实践平台。项目组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结合高
思政育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对融入过程中的教育媒介、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三个层面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进而提出构建具有良好历史
思政育人 |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机械设计是工科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在分析当前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为闭环,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目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采
思政育人 |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将思政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对培养新兴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然而,部分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得并不充分,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跨越专业教学
思政育人 | 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摘 要]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高校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文章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强调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建立在教师思想及角色转变的基础上,
思政育人 | 建筑环境学课程思政探索 [摘 要]文章探索了在建筑环境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在人体热反应机理课堂中,运用“温水煮青蛙”实验和热舒适问卷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兴趣;通过分析防疫工作服的热舒适例题,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思政育人 |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探索 [摘 要]目前,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面临教师和学生课程思政意识薄弱、工科课程内容引入思政元素难度大的问题。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基础和技术基础课程。基于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现状,
人才培养 | 产学研赛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赋能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产学研赛视角,从四个维度出发,探索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路径,驱动知识创新
人才培养 | 毕业要求中非技术因素达成的路径和方法研究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的12项毕业要求中,非技术因素占了7项,培养电子信息领域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非技术因素的达成是关键。文章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和持续改进经验,介绍
人才培养 | 应用型人才导向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化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培养模式逐步向应用型、特色化方向转型。文章以南京邮电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培养方案创新、理论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改革三个维
人才培养 | 器械体操类项群核心竞技能力与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器械体操类项群主要包括单杠3~5练习、双杠3~5练习、木马1~3练习、山羊1~2练习和垫上运动等科目,对提高官兵战斗技能、战场适应、战斗精神、战斗体能等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人才培养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开放大学是面向全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是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行政管理作为开放大学在籍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人才培养 |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师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文章以高职师生为研究对象,从信息素养内涵的四大模块进行深
毕业就业 | 学生就业焦虑干预路径研究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致使学生就业焦虑日益显著。适度的就业焦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应激水平,从而促进就业,但就业焦虑严重时则会影响就业,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
全球视野 | 意大利历史建筑维护的海外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同济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与国际领导力的创新人才。秉承国际化办学传统,土木工程学院部分师生于同济大学海外校区——佛罗伦萨校区,开启了一次历史建筑、现代科技和人文素养完美融合的低碳、智能
全球视野 | 中亚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日益增多。在中亚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快汉语教育的传播及推广对中国与中亚双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中亚地区的语言政策、汉语教学现状、
学术纵横 | 全民阅读背景下数字阅读的多重价值、负面转向和优化路径 [摘 要]文章探讨了数字阅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多重价值、负面转向和优化路径。数字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灵活便捷、内容丰富、低价环保等优势,提高了全民阅读普及度和读者体验感,也拓宽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