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焦虑干预路径研究

作者: 刘建峰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致使学生就业焦虑日益显著。适度的就业焦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应激水平,从而促进就业,但就业焦虑严重时则会影响就业,还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焦虑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课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分析了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与就业焦虑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比较常见的心理学干预手段,并选取其中常见的团体干预模式进行实践,以评估其在缓解学生就业焦虑方面的效果,为当前学生就业焦虑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旨在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帮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从而顺利就业。

[关键词]学生;就业焦虑;干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1-0125-0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多,毕业人数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加上新冠疫情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卷化的现象异常严峻[1]。从均衡视角看,学生就业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其成因既有供给侧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的因素,也有宏观环境和经济发展变化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2]。调查发现,当代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的情绪,虽然就业焦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紧迫感,督促学生积极就业,但如果这种情绪长时间未能获得缓解,就容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其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产生负面影响[3]。因此,针对当代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产生的就业焦虑,应当高度关注其心理状态,积极应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融合现代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以及经验分析等,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抵制甚至消除消极心理因素,达到缓解就业焦虑的目的。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深入分析就业焦虑形成的原因。

2.调查对象

以某地区部分全日制本科生以及专科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共发放问卷924份,回收有效问卷900份,问卷有效率为97.40%。其中男生473人,女生427人;本科生468人,专科生432人;平均年龄为(22.36±1.54)岁;城市户籍555人,农村户籍345人;独生子女共478人,非独生子女共422人。

3.调查工具

(1)大学生一般资料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级、专业、户口性质、在校期间是否有兼职或者实习经历等。

(2)就业焦虑调查问卷

参照由张晓琴在2005年编制的《就业焦虑诊断问卷》。该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就业不安、就业恐惧、面试焦虑以及工作焦虑,共设置了3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按照4级计分法,将很符合记作3分,将有些符合记作2分,将不太符合记作1分,将完全不符合记作0分,总分范围为0~90分,分值越高表示学生的就业焦虑越明显[4](见表1)。在本研究中,将就业焦虑得分数据导入SPSS 25.0软件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每位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的标准化得分Z。根据Z值,将就业焦虑水平分为三类:Z≥1分为重度就业焦虑,-1<Z<1为中度就业焦虑,Z≤-1为低就业焦虑。

Z分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Z=[(x-μ)σ]

其中,x代表每位学生的就业焦虑得分,[μ]代表样本的平均值,[σ]代表样本的标准差。

(3)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根据就业焦虑诊断问卷结果,选取Z≥1分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向他们发放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以探究影响其就业焦虑的因素。该问卷主要设置7个问题,分别是:①“担心多次面试不成功”;②“担心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③“学校提供的就业支持是否充足”;④“父母是否提供了就业帮助”;⑤“社会其他机构是否提供就业帮助”;⑥“找工作之前是否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⑦“是否在学校接受过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

4.数据统计软件

借助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其中,学生的人数用n表示,与计数相关的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统计结果用x2表示,与计量相关的数据用方差([x±s])表示,统计结果用t检验。当P值低于0.05时,认为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 调查结果

(1)学生整体就业焦虑情况分析

回收的900份有效问卷中,学生的就业焦虑情况见表1。在就业焦虑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轻度就业焦虑者496人,占总人数的55.11%;中度就业焦虑者241人,占总人数的26.78%;重度就业焦虑者163人,占总人数的18.11%(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轻度就业焦虑者占比最高,超过50%,有约18%的学生存在重度就业焦虑,这提示学校以及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焦虑状况。

(2)不同学生就业焦虑评分情况比较

不同类型学生平均就业焦虑评分见表3。

从表3可知,女生的平均就业焦虑评分(75.16±3.25)高于男生的平均就业焦虑评分(71.12±3.1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岗位在招聘时明确标注只要男性或者男性优先,加上部分女生比男生心思更细腻,考虑的事情更多,从而导致其在就业的过程中顾虑重重,引发焦虑、担忧、紧张等情绪。

农村户籍的学生平均就业焦虑评分(76.24±3.31)明显高于城市户籍学生的平均就业焦虑评分(70.65±3.0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农村户籍的学生因为户口的性质,在就业过程中对工作的要求相应更高。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农村背景意味着自身价值低,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时间一长容易存在自卑与羞怯的心理,并加重了就业焦虑情绪。

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就业焦虑评分(75.38±3.25)高于独生子女的平均就业焦虑评分(69.54±3.2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由于部分非独生子女的家庭因子女数量较多,父母的经济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更加渴望能够找到一份收入稳定且可观的工作,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获得的关注与支持更多,拥有更多的资源与机会来选择就业,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就业焦虑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专科学历学生的平均就业焦虑评分(78.64±3.65)高于本科学生的就业焦虑评分(72.65±2.9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与本科生、研究生等相比,专科学生的学历更低,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并且很多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用人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如此便减少了专科生的就业机会,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容易感到无助与迷茫,进而增加就业焦虑。

(二)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分析

选取163名重度就业焦虑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了《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通过回收并分析问卷,探究学生就业焦虑的原因:

1.就业自信心不足

关于学生在“就业自信相关”问题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通过表4可知,在“担心多次面试不成功”与“担心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两个问题中,超过60%的学生担心面试不成功和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其中,10.43%的学生非常担心自己多次面试不成功,9.20%的学生非常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上下级关系。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就业信心不足,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在学校期间的表现平平,无突出成绩,担心无法找到好的工作。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对职场环境和工作流程的了解,以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对自身能力与价值的正确认知,存在自我评价偏低的现象,认为自身拥有的技能与经验无法胜任某些工作,进而不愿意全力以赴,最后错失就业机会。

2.社会支持不足

被调查学生就业方面的社会支持情况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知,64.42%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支持不足,83.44%的学生表示父母未提供就业帮助,86.50%的学生表示社会其他机构未给予就业帮助。社会、父母以及其他机构给学生提供的就业支持不足,也是导致学生就业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学校对其实施个性化的就业辅导。但我国很多高校并未提供该项服务,以至于学生未能获得针对性的建议与支持,无法及时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引发就业焦虑。而在家庭支持方面,部分父母对孩子的就业问题漠不关心,或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难以为孩子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以至于孩子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感到孤独与无助,从而引发就业焦虑情绪。社会就业相关机构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未及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以至于学生难以及时获得就业信息,难以及时了解就业动态;社会就业机构很少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咨询与辅导服务,导致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增加焦虑情绪。

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在163名重度就业焦虑的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仅仅38人,占重度就业焦虑总人数的23.31%,而76.67%学生未曾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至于他们在面临择业时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职业规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了解自身的优点与缺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的能力;职业规划还能帮助学生明确不同职业的特点,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并未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至于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专业适合哪些岗位,临近毕业时一筹莫展,从而引发就业焦虑。

4.学校就业心理指导不足

在关于“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这一问题的调查中,33名学生表示曾在学校接受过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占重度就业焦虑总人数的20.25%,79.75%的学生表示从未在学校接受过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当前高校对学生专业就业心理指导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课程。部分高校对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仅仅包括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缓解学生面对就业时的焦虑情绪。二是学校就业心理指导服务有待完善,即便部分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但形式化严重,大多是辅导员兼职,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当学生出现就业焦虑问题时,不能及时疏导,导致情绪加重,对其生活与学习产生影响。

二、学生就业焦虑常见的干预手段

针对就业焦虑的学生,需要运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进行专业指导,学校应邀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或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常见的手段有:

(一)培育积极情绪

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显示,通常情况下,积极情绪主要反映在个体可以接受过去、放眼当下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因此,当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障碍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合理设置目标,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就业动机[5]。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直面消极情绪,从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其当成不断进步的动力。要让学生明白,盲目逃避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只会增加烦恼,唯有摆脱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才能积极主动应对困难,逐渐走向成熟。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对面试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要引导他们沉着应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第二,教师应当让学生从现实情况出发,正视自身的问题与短板,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些不足。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抱怨平台不高、机会不多、经验不足等,但就业是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重要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抱怨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降低甚至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