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亚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叶春莉 石通梅[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日益增多。在中亚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快汉语教育的传播及推广对中国与中亚双方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中亚地区的语言政策、汉语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专业认同感,探究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汉语国际推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亚地区;汉语推广;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1-0136-08
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有着多元的文化以及丰厚的资源。中亚各国中,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与我国新疆接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地区与我国的经济交往也日益紧密。在此形势下,搭建我国与中亚地区沟通的桥梁,在中亚地区进行汉语的推广和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亚地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充分了解中亚各国的语言政策及汉语教学现状,精准定位对外汉语文化传播内涵,明确汉语专业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专业认同感,是确定汉语国际推广有效路径的基石。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中亚地区语言政策、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汉语专业留学生学习需求和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探究了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汉语教育国际推广的有效路径。
一、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的机遇
(一)良好的语言政策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多语言发展战略为汉语推广提供了机会
中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语言以及多元的文化。虽然确立了主体民族语言的主体地位,但非主体民族语言以及外语教育的发展仍不可忽视。为此,中亚地区实施了多语言发展战略,以包容、平等的态度对待多种语言[1]。这一战略为多语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体现了中亚各国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态度。而中国作为庞大的贸易市场,势必与中亚各国产生更多经济往来,因此,汉语推广在中亚地区具有较大优势。
2.日益紧密的经贸交往为汉语国际推广奠定了基石
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了国家实力,也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以及文化的载体,是连接各国的重要通道。语言互通是确保经济贸易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随着经贸合作的扩大,中亚地区的汉语人才市场出现了较大的缺口。培养汉语专业人才、增强双方历史文化的理解、促进双方语言文化的互鉴与交融,是中亚与中国携手发展的重要一步。因此,提升和优化中亚地区的汉语教育、加快汉语文化的推广,对中亚与中国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强烈的学习需求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了蓬勃的发展力
语言的发展与推广不仅受到国家政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个人需求和意志的体现。母语习得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反映出人的自然属性,而外语习得则需要个体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2]。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内在驱动力、主观能动性等是影响外语习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了解并分析中亚地区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是探究汉语可持续推广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研究以Hutchinson和Waters[3] 的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中亚地区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需求,具体体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较强、学习目标明确。
1.学生专业学习动机较强
问卷通过“您选择汉语专业的原因(多选)”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其中,48%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是个人兴趣;42.6%的学生希望学习汉语之后,能够进一步提升学历;29%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是希望能够留在中国生活;18%的学生动机是回国工作需要;26%的学生则是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议下选择了汉语专业(见图1)。
“个人兴趣”代表着个人活动倾向,是内在驱动力的重要体现。强烈的个人兴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因素,也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4]。此次调查中,近一半(48%)的中亚学生选择汉语专业的初衷是个人兴趣,反映出中亚地区学生对汉语学习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一内在动力是其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克服外在困难、增加学习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保障。“回国工作需要”“提升学历”“希望留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等原因体现了个人发展需要,属于外在学习动机。本研究中,71.6%的中亚学生具有个人发展性学习动机,其自我决定程度虽没有内在动机高,但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及强烈的个人发展意愿也为汉语学习提供了重要助力。发展性动机越强烈,其学习努力程度就越高[5]。
2.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问卷设计了3个关于学习目标的问题:“您期望达到的汉语水平(单选)”“您学习汉语后希望达到的目标(多选)”“您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单选)”。
在期望达到的汉语水平方面,虽然目标层次不同,但87.3%的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了量化(见图2),仅有19名学生对于学习后所要达到的汉语水平没有明确目标。在学习汉语后希望达到的目标方面,62.6%的学生希望能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84%的学生期望在毕业后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如进行汉语研究、从事教师或翻译行业等(见图4)。由此可知,中亚地区学生对学习汉语具有明确的目标,大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具有一致性,已经将汉语学习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同时,学生学习时注重汉语的交际性,希望能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交流”成为主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也是推动两国互通、增进文化交融的重要助力。
综上可得,大部分中亚地区汉语专业留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身兴趣及个人未来发展有关,对汉语学习具有较强的内在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对毕业后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有着较强的意愿。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接受程度、主动性、积极性是影响汉语推广的重要因素。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中亚地区汉语推广提供了蓬勃的发展力。
(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专业认同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内在基础,也是衡量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感可体现在认知性专业认同、情感性专业认同、行为性专业认同等方面[6]。本研究采用秦攀博[6]所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对中亚地区汉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认同感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调查结果如下:
1.中亚地区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性专业认同
本研究通过“您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吗?(单选)”“您清楚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吗?(单选)”“您了解本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吗?(单选)”“您知道本专业的历史沿革和现阶段发展成绩吗?(单选)”等问题调查了中亚地区汉语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84.9%的学生较为了解汉语专业培养目标(见图5),82.9%的学生非常清楚毕业要求(见图6)。对于汉语专业所培养的核心能力,不清楚的学生仅占7.3%(见图7)。对于汉语专业的历史沿革和现阶段发展成绩,仅有 7.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见图8)。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在认知了解的基础上,内心产生接受和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对专业进行探究[7]。专业认同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必要条件。通过调查,本研究发现,中亚地区汉语专业毕业生对汉语专业有较强的专业认知。大部分学生基本了解专业概况,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汉语专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这为后续的学习规划以及个人发展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亚地区学生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专业认同
本研究设计了6个问题,从专业兴趣、专业态度以及专业评价等三个方面探究了中亚地区汉语专业毕业生的情感性专业认同。在专业兴趣方面,70.8%的学生表示对汉语专业非常感兴趣。在专业态度方面,78.4%的学生愿意在汉语专业继续深造,84.7%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与汉语相关的工作,63.6%的学生对学习汉语专业感到自豪。对于汉语专业的评价,75.8%的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55.2%的学生对汉语专业有积极正面的评价。
专业认同感的“感”可以理解为情感。专业情感是专业认同的核心驱动力,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从以上结果不难看出,大部分中亚地区汉语专业学生对汉语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正面的评价,愿意继续在汉语专业进行深造并从事与汉语专业相关的工作,体现出中亚地区学生对汉语教育的发展和推广具有信心。他们对学习汉语感到自豪更体现出汉语的魅力。积极正面的评价反映了在中亚地区,汉语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加成作用,成为一项竞争优势;强烈的情感性认同是中亚地区汉语有效推广的凭证和助力。
3.中亚地区学生对汉语专业表现出行为性认同
本研究设计了“您对所学专业课程的态度是?(多选)”“在专业知识上遇到难题,您会?(单选)”“您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讲座培训、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是?(单选)”“您经常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杂志吗?(单选)”四个问题,对中亚地区汉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探究。
对于专业课程,65.2%的学生表示会认真听课和记笔记,37.3%的学生对课程充满了热情并会及时完成作业(见图9)。面对专业知识上的难题,84.7%的学生会通过询问老师和同学、上网搜索以及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等方式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见图10)。在专业拓展方面,92%的学生认为与专业相关的讲座培训、科研活动以及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能够帮助自己理解专业知识,开阔专业视野(见图11)。在课后学习方面,85.7%的学生会阅读与汉语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杂志(见图12)。
专业行为是专业认同感的外在体现,对学习效果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通过以上调查可知,中亚地区学生对待专业课程和讲座态度认真且充满激情,面对困难能够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对拓展性学习充满期待并付诸行动。以上均是中亚地区汉语专业学生具有较强专业认同感的强有力体现。维持良好的学习行为,促进专业行为与专业认同的良性循环,是保障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条件。
综上可知,中亚地区毕业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对汉语专业的认同。专业认同感能够促进学生的求职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和职业适应性能力的提升[8]。毕业生的专业认同感也反映出学生对所学专业市场竞争力的满意程度。由此可见,汉语专业能够满足中亚地区学生的就业需求且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学生专业认同感也为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教育推广面临的挑战
(一)开放的语言发展环境带来了激烈的语言竞争
语言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亚地区实施多语言发展战略,原则上以和谐、包容、平等的态度对待各种语言,为外语教育提供了开放、良好的发展环境,激烈的语言竞争也随之而来。由于历史惯性,俄语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已经渗透到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扮演着各族交际语的角色[9]。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教育也逐渐受到中亚五国的重视。英语作为联合国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有着极强的优势。目前,中亚地区学习英语的人数稳定增长,甚至成为除本国语言和俄语外的首选语言。在此环境下,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中亚地区汉语推广的关键所在。只有提升汉语的经济价值、减少汉语学习的障碍和壁垒、构建便利的汉语教育网络,才能更好地在中亚地区进行汉语推广。
(二) 教学中的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汉语的国际推广
外语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从现实层面来看,教学环境对学生外语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及专业认同感等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语言推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是完善对外汉语推广体系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汉语推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调查发现,目前,中亚地区汉语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上有着较为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