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4.0:数智技术赋能高校劳动教育新发展
作者: 吴蓓 龙正思 车阿大[摘 要]在工业4.0的浪潮下,我国正在步入一个劳动方式和劳动关系深刻变革的新时代——劳动4.0时代。劳动4.0时代以智能制造为主导,强调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新兴数智技术也为高校劳动教育改革注入了新动力。高校须应对时代挑战,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劳动教育改革实践,强化劳动教育平台建设,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优化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体系,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劳动教育;数智技术;高校劳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01-0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作出了具体的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
工业4.0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3],逐渐改变以手工技能为主的传统劳动方式,其数据与智能的融合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新时代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本文以工业4.0为牵引,构建劳动4.0概念,探讨如何将数智技术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劳动4.0:劳动新时代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通过新兴数智技术,建立一个智能化、柔性化和高效化的生产模式[4]。与工业4.0相呼应,劳动4.0代表了为适应这种新型生产模式而进行的劳动生产方式和劳动关系的革新与升级,着重强调劳动的智能化、柔性化和高效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在劳动4.0时代,劳动价值观念显著转变。人们劳动不再仅仅为了生存,而成为个人成长、技能提升和价值创造的重要途径[5]。人们在劳动中寻求自我实现,希望充分发挥才能和潜力,追求能够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职业[6]。然而,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技能不匹配、就业压力、薪酬问题等挑战依然存在,使得劳动者的期望较难得到实现。这反映了劳动价值观念转变与劳动力市场发展之间存在客观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会对劳动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部分劳动者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方向;部分劳动者则可能感到焦虑和有压力,担心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无法得到认可。
(二)劳动内容的变化
劳动4.0时代标志着劳动内容和社会需求的根本转变。传统劳动主要集中于农业和工业,而现代劳动则扩展至数据应用、信息技术和服务等领域。这一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技能需求的更新。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已成为新时代劳动的核心,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然而,技术进步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在劳动4.0时代,劳动者需要处理和分析数据,与智能系统协同工作,并不断适应技术变革。此外,新型生产模式如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要求劳动者具备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
(三)劳动关系的变化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相互之间、劳动者与雇主之间以及劳动者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4]。在劳动4.0时代,传统的全职工作模式正在与自由职业、远程办公和弹性工作等新型工作模式并存。这种转变使劳动者的选择更具灵活性,也带来了就业和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权益保障的新问题。此外,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技能和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重复性的劳动任务已经被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取代,人机协作能力成为劳动者适应劳动市场变革的关键。这使劳动者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应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的能力。
二、高校劳动教育发展现状与挑战
高校劳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劳动教育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型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劳动4.0时代对劳动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挑战,如果高校劳动教育仍囿于工业或农业时代的教学范式,其时代价值和意义将难以保障。从劳动4.0的角度来看,当下高校劳动教育面临如下挑战。
(一)劳动价值观的更新
传统高校劳动教育停留在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或手工劳动上,强调通过辛勤工作来获得收益和成就感。然而,数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劳动模式的更新,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机器完成,改变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这种趋势导致一些学生对传统劳动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此类劳动教育不理解、不接受、不参与,甚至产生“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的错误心理[7]。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加强对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确保学生能在劳动中获得乐趣和自我价值感。
(二)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数智技术促进了生产力跃迁,提高了劳动的创新性和数字化程度。熟练应用数智技术已成为现代劳动者必备的核心能力,对学生的数智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存在诸多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劳动技术和工作模式,不利于培养时代核心技术能力;教育理念与产业实际脱节,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毕业后就业困难。因此,需要紧密结合时代需求,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前沿劳动技术和工作模式提供切实的帮助。
(三)职业规划的缺失
随着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劳动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传统劳动技术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基础性劳动岗位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新兴的数智技术相关职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劳动市场的新宠,引领着职业选择的新趋势。面对这一变化,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指导,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确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挑战。高校应重视在劳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挑战。
(四)教学模式的转型
在劳动4.0时代,教育模式正在经历变革。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正在向互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智能学习工具如雨课堂、学习通等的应用,提高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工具为高校课堂教学、教师创造性发挥以及学生素养提升带来极大帮助。数智技术的应用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一些原本由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也正逐渐被在线平台网课、人工智能助手等产品取代,使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发生转变。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机器无法替代教师所提供的个性化教学和深层次引导,也无法复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鲜活的交流与实践过程。因此,在劳动4.0时代,应构建与技术发展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
三、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新路径
构建劳动4.0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需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聚焦时代需求,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因此,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来规划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框架,重构培养时代素养的劳动教育教学目标
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属性,认同劳动的内在价值,并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基本联系。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劳动教育应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尊崇劳动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的形态和内容的变革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可能使学生认为传统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已经过时。面对这样的认识误区,高校劳动教育更需承担起正本清源的责任,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深入理解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内容。
在劳动4.0时代,劳动者须具备综合劳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辨识信息的真伪,分析问题的多面性,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速,要求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劳动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出解决方案。高校要明确时代背景下所需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教育目标体系中,指导教师改革劳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从而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面向教育目标体系,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育方面,高校劳动教育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其一,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应增设数字化伦理、人机交互伦理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和破解伦理困境,培养负责任的劳动态度。其二,高校劳动教育须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培训。如开设课程讲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传统劳动方式,以及在未来劳动市场中的潜在应用。其三,劳动市场的劳动模式日益多样化且竞争激烈,高校劳动教育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包括简历撰写、面试准备、职业规划等实用技能,以及如何在多变的劳动环境中实施自我营销和推动职业发展。
在劳动实践方面,创新实践方式并强化实践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其一,将数智技术融入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新兴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对智能农业的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机器人编程的创新应用等的理解;采用团队式的项目参与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规划、执行、评估和反思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和领导。其二,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实践基础设施和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可设立学生工坊、创客空间等劳动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新理念、操作新技术、实现新想法的平台。同时,高校还应与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丰富的实践资源。
(三)保障教育效果,创新基于数智技术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在劳动4.0时代,教育的转型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网络平台课程等在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自主学习途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知识的获取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师角色的作用并未因此被削弱。劳动4.0时代的教学模式的选择须综合考虑学生、教师和数智技术三者的关系。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可根据兴趣、需求和学习节奏选择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解惑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劳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智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借助智能工具和平台,学生可以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教师和数智技术互相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互动、高效的劳动教育生态系统。
四、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案例
(一)实践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