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马晓强 钟珊 张健

[摘 要]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医学院校应坚持以受助学生为中心,逐步完善资助育人制度体系建设。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历史起点上,医学院校要把握时代趋势,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明确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对象、服务时间、工作体系等基本概念,通过落实精准资助流程、制定精准资助标准、推行精准资助方式、实施精准资助教育、贯彻精准资助伦理,以“资助+”模式发挥资助工作在道德浸润、学业提升、能力拓展、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作用。突破“管”的思维方式,强化“育”的质量意识,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推动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式发展,真正做到在资助中育人、在资助中成人。

[关键词]医学院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17-04

新时代,高校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资助育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资助体系的落实,推动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式发展,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基本概念

周赛君认为,发展型资助是指高校根据教育规律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科研指导、项目驱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1]。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历史起点上,高校要牢牢把握时代趋势,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展工作广度,延伸工作深度,丰富工作内涵,把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打造成学生资助制度体系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相融合的系统工程实施体系[2]。本文以医学院校为例,主要研究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

(一)工作对象

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对象应是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全体全日制学生,涵盖本科学段和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段。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所有毕业生,特别是在校期间曾受过资助的毕业生,他们的反馈对于不断改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完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二)服务时间

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服务时间不应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应涵盖从招生录取到入学、从在校期间到毕业、从毕业到长期跟踪调研反馈的全时段。毕业后的跟踪调研可以和学校校友工作同步开展、协同推进、同频共振。

(三)工作体系

新时代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应当构建“一二三”工作体系,即一个经济助困体系、二个非经济支持体系、“三全育人”体系。其中,经济助困体系包含面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非经济支持体系包含面向全体有发展资助需求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创新潜力、社会参与、身心健康等专项发展支持,面向研究生的“三助”岗位津贴发展支持体系,以及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德智体美劳专项或综合奖励与表彰、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各级各类荣誉称号等精神性表彰的表彰激励体系。“三全育人”体系是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其中包含违规违纪违法的惩戒体系。

二、以“精准”筑牢新时代医学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

新时代的医学院校要以“精准”为基础核心,落实精准资助流程、制定精准资助标准、推行精准资助方式、实施精准资助教育、贯彻精准资助伦理,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3],既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一)落实精准资助流程,实现全周期高水平资助管理

医学院校要根据上级要求及自身实际不断完善精准资助流程,大致应包含“全员了解—申请或提名—评议与公示—资助实现—跟踪考核—毕业后反馈”六个关键步骤。医学院校相关人员在本科学段、研究生学段完成招生录取工作后,应及时通过学校“迎新系统”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发展目标及帮扶需求等信息,全面介绍国家、学校资助育人政策,通过国家相关信息系统比对12类特殊群体学生,并逐一完成入学前家访,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的作用,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在学生个人申请的基础上,对未申请的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在征得学生同意后为其申请帮扶。组建学院、班级资助帮扶评审小组开展综合评议,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可免于公示。确定资助帮扶名单后,建立“一生一档一案”的帮扶档案,按需按阶段开展帮扶活动。

(二)制定精准资助标准,呈现全环节高标准资助规范

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资助对象应为有受助需求且值得资助帮扶的学生。在经济助困体系中,应以家庭整体纳税情况为重点,综合比对脱贫家庭学生、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边缘易致贫家庭学生、突发严重困难家庭学生、低保学生、低保边缘学生、特困救助学生、孤儿学生、残疾学生、残疾人子女、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学生、其他低收入家庭学生等特殊情况,同时综合考虑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构建经济帮扶分档认定制度,对有经济帮扶需求的不同类别学生进行分类分档的个性化补助。对有应急突发状况的学生,建立及时补助认定机制,并通过学校助困基金给予临时性困难补助。在发展支持体系中,充分调研学生的发展资助需求,根据学生承诺的发展目标和阶段计划,建立分阶段考核机制,依据阶段考核结果实施经济拨款或帮扶资源配置。

(三)推行精准资助方式,实现全覆盖高品质资助服务

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实际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经济支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新型资助模式。医学院校要鼓励有经济帮扶需求的学生,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贷学金为主要形式支持自身发展,再辅以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无偿资助方式和勤工助学、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等有偿资助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贯彻“造血式”经济帮扶理念,保障支持学生发展的基本经济需求。

(四)实施精准资助教育,再现全要素高成效资助育人

新时代的医学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不应只是一种慈善救济,更应是一种教育活动,要实现资助助人和资助育人的双重目标[4]。要鼓励学生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参加勤工助学、参与助管助研助教等有偿资助形式支持自身发展,培养劳动精神、契约精神。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以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行业领军人才为主的学业导员队伍,以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社会爱心人士为主的成长导员队伍,以团学干部、优秀毕业校友为主的朋辈导员队伍,“三导员”协同开展全员育人。

(五)贯彻精准资助伦理,展现全流程高站位资助关怀

医学院校要积极参与资助育人国家立法,明确资助育人的深层次法律问题,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资助育人实施细则,构建资助育人机制,深化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本质,健全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制度体系,在法律框架下明确权利和义务,使资助育人工作有法可依。要尝试模式、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政策研究,加强适合医学院校的资助育人标准和规范建设,推动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伦理研究,以有发展资助需求的身份取代家庭经济困难的身份界定,减少情感伤害,强化人格尊重;要改革认定公示制度,对于特殊情况特殊群体学生无须公示,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强化情感接受;要督促受助学生,特别是获得贷学金和助学金的学生,明确相关权利、责任,切实履行相应义务,加强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鼓励受助学生实现从受益到施益的转换[5]。

三、以“资助+”模式引领医学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其资助育人工作也必然坚持以受助学生为中心,突破“管”的思维方式,强化“育”的质量意识,发挥资助工作在道德浸润、学业提升、能力拓展、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作用,注重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引导他们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保持一致,帮助他们上好学、就好业、走好路。

(一)推行“资助+道德浸润”新常态,合力提升思想引领能力

医学院校要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落实经济帮扶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励志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助学贷款办理中开展诚信教育,培养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开展守岗爱岗教育,培养回馈社会的奉献精神;在进行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在提供发展支持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在开展精神激励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奋斗精神;在开展“三全育人”过程中,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生活、学业、就业等维度与学生深度交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强化资助的育人效果,运用协同思维提升医学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引导学生定期联系关心家庭成员,培养家庭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二)推动“资助+学业提升”新发展,有力提高学业引导水平

医学院校要结合新医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完善医学学习模式,由以教师教学为主的常规学习模式转变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小组研学相融合的学习模式,以学习能力为突破点,实施自主学习养成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通过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完善学生学业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基础理论+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各个模块的过程性考核,杜绝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陋习。根据专业、年级、学段特点搭建不同比赛竞赛平台,以比促学、以赛促学;从低年级开始加强专业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发挥导师团队、研究生学长学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推广“资助+能力拓展”新模式,着力提升综合引航层次

医学院校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导向,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格局,从兴趣培养、学习辅导、技能提升、文化熏陶、就业创业、心理调适、创新实践、国际交流等八个方面,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实效[6]。医学院校要建立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发展状况,着重评价学生个体自我提升程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个人技能、提高文化修养,全方位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资助+职业发展”新突破,助力加速职业引路进程

医学院校要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模拟招聘、专场招聘等活动,建立“一生一档”生涯规划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应聘能力等就业核心能力,努力解决“慢就业”“就业恐慌”等现实问题,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就业、自主择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完善就业帮扶管理机制,支持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医学发展无止境,医学生的学习也无止境,学校要持续提供职业终身支撑,在校期间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努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科技发明主导或参与创新创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医科发展,鼓励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