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游泳类项群核心竞技能力与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许文保

[摘 要]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军事游泳类项群主要包括800/200米蛙泳、武装泅渡/着装蛙泳、潜泳、30分钟计距游/700米蛙泳、400/200米蛙泳、跳水、100米水上障碍、潜泳组合练习等科目。这些科目对提高官兵战斗技能、战场适应能力、战斗精神、战斗体能等均具有显著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相关知识,深入剖析了军事游泳类项群的本质属性,详细分析了官兵军事游泳类项群的核心竞技能力及提升策略,旨在为从事教学训练一线工作的指战员提供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提升教学训练质量。

[关键词]军事游泳;项群;核心竞技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35-05

军事游泳指军事行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游泳类技术和技能,主要包括水中定向游泳、水中爆破、水下侦察、水中救生、水下偷袭、水下打捞、着装泅渡、武装泅渡等。在现代战争中,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和军事行动的活动能力与范围均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水上与水下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追逐的热点区域,军事游泳技能在特殊战场环境中发挥的战术性作用也愈发显著。因此,为适应现代战争以及模式多样化的需要,从提高官兵两栖作战能力出发,必须强化官兵军事游泳类项群的学习与掌握。

一、军事游泳类项群的本质属性

《军队院校通用基础教学大纲(军事基础)》明确了军事游泳类项群主要包括800/200米蛙泳、武装泅渡/着装蛙泳、潜泳、30分钟计距游/700米蛙泳、400/200米蛙泳、跳水、100米水上障碍、潜泳组合练习等科目,这些都是官兵进一步学习军事游泳类技术或完成特定作战任务的重要基础。以武装泅渡为例,武装泅渡是在全副武装的条件下,完成渡江、渡湖、渡海等自然水域的军事技能,在战术上具有机动性高、隐蔽性强、效果性好等特点,可作为“奇兵”出现在作战行动中,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是小规模部队在水环境下实现快速突击、快速转移的必要补充,既可以广泛用于前方侦察、抢滩登陆、突然袭击、战术转移、水中设局等军事作战策略中,又可以运用于抗洪、抢险、救灾等非作战军事行动中。为此,在军事体育教学训练中,军事游泳类项群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有效锻炼顽强的意志,又有利于官兵掌握军事技能与健身方法。

军事游泳类项群除了具有显著的军事训练学意义,还是能够让官兵增强体质和愉悦身心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塑身健美、伤病预防、康复治疗等均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一是可全面有效提高身体素质。长期坚持游泳训练,可有效增强官兵的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机能水平,提高机体各系统的协调能力,预防一些生理疾病。二是具有显著康复理疗功能。游泳是公认的健康、安全、康复体育运动项目,不但不会产生新的运动损伤,而且对腰椎病、颈椎病、关节炎、拉伤、扭伤等既有损伤起到康复促进作用。三是具有减压、缓解心情的作用。俗话说“凡事不超八公里”,跑步可以解压、缓解心情,游泳也一样,当面对压力、挫折、困难时,通过一定时间的游泳锻炼,可有效减少身心压力,使心情得到释放。

二、军事游泳类项群核心竞技能力分析

(一)体能因素

从体能因素来看,军事游泳类项群应着重提升三大核心竞技能力。一是力量性素质。从世界游泳强国和优秀参赛选手的成功经验来看,力量训练始终是日常训练的重要环节,被公认为取得理想成绩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在自由游泳技术中,核心力量素质主要体现为力量由臀部发力,通过全身协调传递并保持身体平衡。尽管从项群训练理论来看,军事游泳类科目属于技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群[1],但力量作为技术动作基础性体能因素之一,已成为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共识。二是速度耐力素质。从人体供能系统来讲,100米距离范围内,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为主,100米距离范围外,则以糖酵解和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官兵作为特殊群体,必须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环境和目的进行不同距离、不同方式的针对性训练,但速度、耐力训练始终是影响军事游泳类作战行动的重要因素。三是柔韧性素质。作为水中项目,游泳必须像水类动物一样柔软、协调且有力,这也是改善人体运动技能、减少运动损伤、优化机体供能的重要途径。身体柔韧度作为官兵军事游泳类项群的必备素质,主要指各个关节肌肉、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关节活动幅度[2]。

(二)技术因素

军事游泳类项群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科目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科目的技能必须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解剖学和生理学特点,并适应水的特性,减少游进时的阻力,提高水的推进力;二是基于军事作战行动实战化需要,所有技术必须体现专业化、岗位化、团队化,并作用于体能、心理、智能、班组协同和战场环境之中。

(三)心理因素

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心理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为:比赛发挥能力>自信心>最佳竞技心理>注意力集中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理解战术能力[3]。在军事作战行动中,官兵不仅要抵抗饥饿、疲劳、无助、困倦等身心压力,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期间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日常训练。因此,官兵必须具备高度稳定的心理耐力、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超强的生理耐力,方能做到稳而不乱、遇事不慌、稳中求进。

(四)智能因素

由于军事游泳类项群运动技能掌握复杂、技战术运用多样,官兵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信心、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设计力、团结协作力以及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指令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实践证明,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在日常训练中千锤百炼和积累成功经验,而且需要精准认识实战中的作战环境、作战对手、敌我态势等主客观因素,从而获得随机应变、运用自如、富有个性的实战能力。

三、军事游泳类项群核心竞技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度重视陆上身体素质训练

军事游泳类项群对官兵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尽管其作为技能主导类项目,技能储备是关键因素,但为保证作战任务执行能力的快速提升,必须着重提升陆上身体素质。陆上身体素质训练是针对水上身体素质训练而言的,在训练过程中尽可能将二者相结合。陆上身体素质训练应遵循四个训练原则:

1.专项性原则

军事游泳类项群科目众多,但并非要求每个官兵都精通所有科目,而是要根据作战任务中的分工进行划分,如一般作战人员必须具备武装泅渡的能力,而在作战行动中可能出现排雷、爆破、侦查等作战任务,则由其他团队人员进行承担。

2.区别性原则

区别性原则是根据不同项目、水平、性别的官兵的具体情况而进行针对性训练。再好的训练计划都不是万能的,军事训练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人,其生理和心理始终处于变化中,训练的方法和方式也应随之变化,不能搞“大锅饭”式的训练。

3.渐进性原则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其发展规律。陆上身体素质训练应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特点和技能形成发展规律,开展力量性、柔韧性、敏捷性、技术性、心理性等训练,既要全方位涉及,又要突出训练重点。

4.功能性原则

陆上身体素质训练是为弥补水上身体素质训练的不足而开展实施的,其训练方法与方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否则就丧失了训练的意义。

(二)灵活运用训练方法与手段

以力量训练为例,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等动练习法、静力练习法和水陆结合练习法。

1.等动练习法

竞技体育训练实践是公认的最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最符合水中技术动作特点和肌肉发力机制。基于水中机体等动原理进行设计研发的等动液压型阻力设备专门模仿水中阻力作用方式,能够有效刺激做功肌肉群,促使其力量快速增长,可借鉴用于军事游泳类项群科目训练中。

2.静力训练法

静力训练法是在某一位置保持身体姿势,通过持续刺激实现肌肉力量的快速增长,对增强某部位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方法对肌肉的刺激较为明显,但存在刺激时间不宜太长和不能对整个训练过程产生过多影响等缺陷。

3.水陆结合练习法

长时间进行陆上力量训练,极易出现肌肉僵硬、人体水感下降、协调柔韧降低、身体重量增加等现象。因此,必须科学统筹安排陆上力量训练和水中转化练习,以防上述现象的发生。

(三)全方位抓好特有技战术训练

纵观我国竞技体育游泳类项目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军军事体育训练实际,在进行军事游泳类项群技战术训练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注意事项:一是重视不同训练阶段中运动负荷的合理把控,二是重视不同环境下(高原、高温、高湿、高寒等)的适应性训练,三是恢复性训练应始终作为军事体育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兵种专项能力训练(供能系统、机能水平、认知意识、心理稳定、环境适应、团队协作等)更为细化,五是基于实战化训练的多周期或小周期训练应成为常态,六是加大虚拟化、仿真化、数据化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特有技战术训练的实际操作中,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先分解后综合、先个人后班组”的操作流程进行,以练基础、练技能、练战术、练协同为重点,全面提升单兵作战素养和班组协同能力[4]。以水上搜救为例,包括涉水救援(攀爬绳索、划舟行进等)、自救技术(防旋涡、水草、水冲、海浪等)、摆脱技术、人员搬运等军事体育技战术训练,专业化、技能化、协同化要求较高。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地域宽广、气候条件不佳、交通不便、视野较小等不良因素。因此,必须扎实抓好特有技战术训练,以实战为牵引,全面提升官兵水上多元救援能力,为进行多样化军事行动和非军事行动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着力锻造战时过硬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指个体人格的优劣、健全及协调性,亦称为心理素质,包括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性格及意志品质等[5]。心理素质是人体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6]。战争通常在极端艰苦、环境恶劣、生死拼搏的条件下进行,现代装备的杀伤破坏性、战斗行动的紧张激烈性、战场情况的急剧变化性等,都会造成超过平时百倍的心理压力和强大负荷。这种在战时所呈现出与平时完全不同的认识、情绪、意志等方面心理骤然变化称之为战斗心理效应。战斗心理效应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紧张性、剧烈性、波动性、灵敏性和自我安全感等方面,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能够快速适应作战环境和战斗活动,使平时储存起来的心理能量高度集中,并有效地发挥和运用分析能力,以提高判断速度和作战效能。另一方面,消极作用主要体现为身心紧张、思维简单、注意力不集中、安全感缺失、盲目行动、协同低效等,难以适应战场带来的各种心理负担。因此,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要培养官兵高尚武德、稳定情绪、坚定意志、良好性格和高超指挥能力(观察力、判断力、决策力、运筹力、调度力和应变力等)。一般来说,教育引导、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方法均能起到较好的启发、引导、控制、调节和矫正作用。

(五)加强培养优良的战斗精神

游泳既是同大自然作斗争、求生存的一项技能,又是敢于亮剑、勇往直前的精神魄力的体现。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军事家把游泳训练作为锻炼坚强体魄、培养顽强战斗精神的好办法。军事游泳不仅是作战行动的需要,而且是健身体、育精神的重要方法。随着周边军事安全形势的日趋复杂,虽然现阶段我国主动防御的方针不会改变,但必须培养我军顽强拼搏、敢冲敢上、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军事战略和作战技能的角逐,而且是心理品质和战斗精神的对抗。战斗精神始终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内生动力。在以往,是野菜充饥的艰辛培育了革命先辈不怕吃苦的毅力,是长途行军的坚持磨砺了革命先辈坚强的意志,是残酷频繁的战斗锻造了革命先辈勇敢无畏的精神。而现在,要坚决防止官兵患上“和平病”,在严与苦中砥砺血性、在难与险中磨砺意志、在言与行中培养作风,始终保持“嗷嗷叫”的士气、“不服输”的斗志、“争着上”的姿态,不断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意识,提高能打胜仗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