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特色高校电气专业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范式”内涵建设与实践
作者: 王浩 杨海柱 高彩霞 张新良
[摘 要]新形势下,地方特色高校电气专业肩负培养服务区域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工程教育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文章以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依托,开展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范式”内涵建设与实践:一是用成果导向理念引领电气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重构,二是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动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结构性变革,三是用持续改进理念助力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科学化评价,为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范式化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特色高校;电气专业;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83-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其前身焦作路矿学堂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也是河南省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位于学校北校区的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旧址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学校凝练行业特色,深挖思政底蕴,构建“看—听—学—演”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建立“三级联动”体制机制,搭建“三轮驱动”育人平台,沉淀“三元融合”课程资源,打造“三师聚力”教师团队,塑造“五位一体”培育体系,全速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全程各自“守好一段渠”,全员协同“种好责任田”,开创地方特色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33335”新格局[3]。
新形势下,地方特色高校电气专业肩负培养服务区域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4]。工程教育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5]。本文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依托,开展电气专业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范式”内涵建设与实践(见图1),包括用成果导向理念引领电气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重构;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动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结构性变革;用持续改进理念助力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科学化评价。实践证明,电气专业课程思政“工程教育认证范式”内涵建设与实践可以支撑电气专业发展。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以来,电气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矿供电技术课程还被认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程,为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范式化创新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探索经验。
一、用成果导向理念引领电气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重构
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形成了“课程→知识点→思政元素→育人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6]。但随着课程思政建设走向深入,单一课程存在“孤岛效应”,不免“孤掌难鸣”。应发挥专业育人主体作用,从专业层面重构课程思政新体系,多点联动、同频共振,形成专业协同育人新局面。成果导向理念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强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由需求倒推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倒推毕业要求,进而由毕业要求倒推课程体系建设[7]。我校电气专业紧密围绕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充分吸收成果导向理念并加以转化运用,通过实施育人目标总领、思政元素支撑、课程体系协同发力的目标导向措施,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电气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电气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化重构。
(一)育人目标总领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成果导向理念引领下,我校电气专业立足地方和行业特色,深入探寻育人角度,逐渐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四维一体”的电气专业育人目标。主要措施包括:传承学校地矿特色,组织教职工党员参观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旧址,通过汲取“特别能战斗”精神,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使命担当;与国家电网焦作供电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骨干企业开展支部共建,从高质量党建中探寻培养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路径;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交流建设心得;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经常性地参加电气专业领域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鼓励专业教师申报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省本科高校2023年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微机继电保护课程被认定为河南理工大学2022年度课程思政样板课程。
(二)思政元素支撑
在电气专业育人目标的总领下,紧密围绕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深度提炼思政元素,着力打通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的“最后一公里”。主要内容有:对应坚定理想信念这一育人目标,提炼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等思政元素;对应厚植爱国情怀这一育人目标,提炼出国之大者、大国重器、科技自立自强等思政元素;对应培育科学精神这一育人目标,提炼出对立统一、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对应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一育人目标,提炼出职业道德、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专业通过制订课程思政跨学科、跨专业教研计划,安排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开展“思政+”教研,对专业课程及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再升华,较好地实现了思政元素对专业育人目标的有效支撑。
(三)课程体系协同发力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课程能够覆盖及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用课程矩阵反映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贡献度。同时,专业课程也是思政元素的基本载体,课程体系是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的“四梁八柱”。借鉴课程矩阵这一工程教育认证的显著特征[8],用课程思政矩阵表征专业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支撑关系(见表1),多点联动、同频共振,实现课程体系协同发力。在构建课程思政矩阵过程中需着重考虑以下三点:课程体系对思政元素的支撑关系布局应满足合理性分析,课程体系要覆盖所有思政元素,同时,每个思政元素至少对应1~2门强支撑课程;课程体系对思政元素的支撑应满足对专业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的科学合理拓展,避免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贴标签”“两张皮”;课程体系对思政元素的支撑来源于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要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对思政元素的贡献度,使教师清楚“为什么教”、学生明白“为什么学”。
二、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动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结构性变革
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经过多年的推广和普及,已在全体专业课教师中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共识,并在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9]。但目前课程思政仍以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且建设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形成优势和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教育认证遵循的三个基本理念之一,强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我校电气专业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紧密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实施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做强产教融合品牌的“理论+实践+产教”多层次协同育人举措,推动电气专业课程思政结构性变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模式
工矿供电技术课程源自我校20世纪80年代开设的煤矿供电技术课程,最初面向煤矿机电和煤矿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主要培养煤矿机电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课程于2016年更名为工矿供电技术课程。近年来,我校电气专业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牵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以工矿供电技术课程这一专业特色核心课程为突破口,协调任课教师和专业骨干组建课程团队,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
1.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库
课程团队以获批河南理工大学在线开放课程为契机,通过梳理知识脉络、提炼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制作了总时长为326分钟的教学视频、469页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包含287题的试题库等资源,并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MOOC)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方式上线,面向我校电气和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放,惠及学生1700余人,开拓了线上育人新途径。课程先后获得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实施案例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深度融合工程案例、蕴含思政元素的典型育人案例,开展了案例育人新尝试,包括保障高考、春节等关键时段电力供应的技术需求与社会意义分析、煤矿矿井供电可靠性需求分析与意义、粤港澳大湾区高可靠供电技术分析等,实施了案例教学。学生在线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在线测试;组织学生在线下课堂开展重、难点讨论;课后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初步设计;在线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演示独立完成的初步案例设计,并点评、讨论完善设计案例;学生线下进一步完善设计案例,并进行设计反思。设计反思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增强其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课程获批河南省第二批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3.编写规划教材
组织编写教材《现代供电技术》,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比如体现“国之大者”的我国供配电装备及技术发展成就,以及体现运维人员责任担当和“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工矿企业供配电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分析等。该教材第三版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2020年河南省优秀教材特等奖。此外,由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电气学院)“中原教学名师”牵头、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编写的《电力电子技术(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国产器件和设备介绍,引入了可再生能源与微网等工程案例,更加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和“双碳”人才培养,获批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十四五”规划教材。组织编写规划教材,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融合了思政元素,探索出教材育人新方式。
(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育人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牵引,我校电气专业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针对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和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开展创新育人的探索实践。
1.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结合学校工矿特色和行业需求,针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工作条件恶劣及实验教学存在安全风险高、操作要求高、实验成本高、实验效能低等问题,从“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入手,在原有设备和场地条件下,依托河南省矿山电气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借助三维建模、虚拟动画和人机交互等现代技术手段,真实再现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特殊工作场景及典型故障特征。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综合保护虚拟仿真实验自获批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以来,点击量达18000余次,累计4300余人次参加实验。学生通过在逼真的环境下进行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完整设计和操作,不仅了解和掌握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特有的设计要求、技术难点和操作要点,而且通过问题演示、实验反思,启发并引导学生强化工程素养和社会责任,探索出一条虚实结合的育人新路径。
2.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依托我校与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电气学院积极对接地方行业龙头企业,与许继电气智能供用电系统分公司共同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合作建设的河南理工大学新工科(电气工程类)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河南省本科高校2023年度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立项建设项目,年接待实习实训学生约3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