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地方书院文化运用研究
作者: 张啸宇 江冰洁 祖丽呼玛·艾合买提[摘 要]传承千年的书院文化蕴含着珍贵的历史遗存、制度体系和人文精神,是高校书院制改革、传统书院复兴、现代书院创新的源头,客观上能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内容、空间、资源等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文章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调研发现,充分借鉴书院制度文化形式,利用书院物质文化资源,汲取书院精神文化力量,可以有效优化“大思政课”建设模式,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容,强化“大思政课”建设效能,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脉、宣传塑造地方形象、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课”;书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90-04
一、书院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高校“大思政课”的发展之势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导向功能。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思政课由此逐渐朝理论实践兼容、校内校外贯通、线上线下聚合的模式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程开始不断围绕“大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进行再优化、再创新、再升级。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文章,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用足、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已成为现实所需、发展所向,理应大有可为,更应大有作为。
(二)地方书院文化的价值之源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具有讲学、藏书、会讲、祭祀等重要职能,顶峰时,数量高达5000余所,尤以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最为显赫,产生了广泛深刻的教育影响。书院文化源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人讲学,其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在宋代走向成熟,于近代改制为学堂,在当代实现创新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书院在管理方式制定、教学内容设置、办学区位选择、人文环境设计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古籍”“校舍”“典故”“规训”等为代表的书院元素,始终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促进人才培养、传播社会风尚等重要作用。高校是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传承好、运用好书院文化资源,使“大思政课”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已在教育系统达成共识。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时,强调“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书院与生俱来的育人使命、书院文化得天独厚的育人价值再一次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书院文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正逢其时、恰如其分。
(三)“大思政课”与书院文化的内在之联
善用“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实践和生动探索,能够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资源贯通、要素联动,立体化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大思政课”建设格外突出“大”的要求,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空间、内容、资源等方面遭遇新的考验。书院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中蕴藏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求索思维、文库史料等恰好能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肥沃的发展养料。具体而言,现实的书院场馆能够横向拉伸育人场景,有效拓展“大思政课”的教学空间;漫长的书院历史则能够纵深呈现传统教育模式,有效丰富“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升格的书院平台能够立体充实“大思政课”的教学载体,有效盘活“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进而在系统层面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空局限和“孤岛困境”。毫无疑问,以书院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既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的客观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书院文化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表征
(一)书院制改革为“大思政课”建设筑基
书院制是当代高校承袭我国古代传统书院文化、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经验而构建的以学生社区为主要依托、以第二课堂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其在客观上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汇聚育人资源、融合育人要素的平台便利[1]。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始探索书院制改革。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以高校书院制改革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实践由此拉开帷幕。据不完全统计,现已有逾百所高校建立了住宿制、试验型、特色型、新生型等多种形式的书院,具体承担开展通识教育、组织文化活动、设置教育场景等工作任务[2]。如清华大学推动不同院系的“交叉方向共建”,贯通多专业、多类型师生间的研讨、交流、探究渠道,打造了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强基书院。天津师范大学主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载体,整合发挥读书社、文创社、古籍社等学生社团的力量,引导学生开展多元立体的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活动,打造了以“文化弘扬”为主题的蒹葭书院。
(二)传统书院复兴为“大思政课”建设赋能
书院在千年的绵延赓续中几经浮沉,不少传统书院由于天灾战乱、年久失修、规划改建等原因未能完整地保存至今。但是,随着国家对传统书院的修缮、复建、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濒危”的书院遗存逐渐以全新面貌“复活”,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大思政课”建设弥足珍贵的资源宝库,并在客观上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充盈的价值内涵[3]。如湖南大学深入挖掘岳麓书院的旧物遗存、人物故事、历史渊源等,并将“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价值观念寓于路线制定、景观打造、故事讲解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移步换景中看得细致入微,听得津津有味,学得乐此不疲,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目的[4]。九江学院充分发挥毗邻白鹿洞书院的区位优势[5],大力挖掘书院文化资源,建成了以濂溪大道、紫阳大道、正学之门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校园景观,成立了“濂溪诗社”等学生社团,开设了“论语精读”等选修课程,开展了“师生会讲、游学实践、诵读学规、主题征文”等多形式的书院文化教育活动,营造了“古色古香”的浓厚育人氛围。
(三)现代书院创新为“大思政课”建设提质
现代书院是传统书院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产物,其不仅是对传统书院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而且是对传统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在客观上为“大思政课”建设丰富育人场域、充实育人内容、优化育人实效注入了动力源泉。书院是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地方高校的文化根脉,其建设发展与实践运用既能擦亮区域文化名片,又能强化高校的人文优势,实现校地之间的“双向奔赴”。如厦门市建立了以国学教育普及等为主要功能的筼筜书院,厦门大学等高校与书院合作创设了国学教育基地、中国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等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佛山市建立了融合传统岭南文化和现代网红文化的西樵山书院,清华大学深度参与了书院建设,创设了AI文创产业赋能中心、“三创”大赛创意开放平台C-LAB等创新创业平台。长沙市对岳麓书院遗存进行了修复、保护,湖南大学将其作为二级学院和科研机构进行实体化运行,成为传统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典范。湘潭市致力于在传统书院旧址或遗存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新型书院,其境内湘潭大学着眼于学术形态上的传承和创新,组建了“碧泉书院”,湖南科技大学将校区内的昭潭书院进行了修缮并恢复办学。以现代书院为依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提质已成为新的热潮。
三、书院文化升级“大思政课”建设的因应路径
(一)充分借鉴书院制度文化形式,优化“大思政课”建设模式
作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机构,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将“立品为重”“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融入各项教育实践,并逐步形成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祭祀、学田等基本规制,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路径提供有益参考。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书院既传授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必修课程”,又开设以山林泉石、风土人情、时事政治为主题的“选修课程”。从教学管理机制来看,书院形成了祭祀先圣、群贤论道、讲学论辩等育人模式,由知名学者担任山长、院长负责讲学释难,学生兼职担任管干、典谒、学长、斋长等,参与书院日常管理。基于此,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要抓好“第一课堂”质量,积极引进名师、大师,充分运用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翻转课堂、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关键课程,并打造精品思政“优课”“金课”。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建设要抓好“第二课堂”增量,充分依托“一站式”社区、书院制等平台模式,以党团、班级和学生社团等为纽带,强化典礼仪式、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学术沙龙、学科竞赛等载体在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过程中的特殊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虽在课堂之外,却体现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二)充分利用书院物质文化资源,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容
作为典型的物质文化遗产,书院尊崇“情景交融,礼乐相成,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既重视亭台楼阁、轩榭斋廊等“硬装景观”的规划设计,又关注碑刻楹联、匾额画像等“软装配饰”的陈列布置,还珍藏有经史子集等宝贵文献,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巨大的育人潜力,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内容提供有力支撑[6]。基于此,“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要以“景”传道,使教育主题设置与空间场景布置相匹配。根据课堂教学大纲要求和实践研学方案需要,打造专题学习体验场馆,定制主题导学路线,从而增强教学实践过程的历史感、场景感、真实感和创造感,强化当代青年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价值共鸣。另一方面要以“景”化人,使教育内容选取和育人方式选择相协调。科学把握“大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和学生受众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教学任务下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主动运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介探索网络共览、云端共享、线上共学的教育模式,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内容呈现形式,使学生深刻感知蕴藏于古迹旧址、文物遗存、历史故事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情理,让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三)充分汲取书院精神文化力量,强化“大思政课”建设效能
作为无形的精神文化载体,书院承载着“尊师重道、有教无类”的人文精神、“格物致知、居敬穷理”的治学精神、“实事求是、质疑问难”的求真精神、“引贤举能、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和“齐家治国、致君泽民”的爱国精神,能够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深厚的价值意蕴[7]。基于此,“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书院文化精神的学习研究。如开设选修课程,讲好书院故事,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阅读经典、观看视频等方式系统了解书院精神的发展由来、核心要义,提升对书院精神内容和价值的理解、认同乃至推崇;开展专题调研,探寻书院之径,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与书院精神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系统梳理不同时期、各个地区传统书院的办学历史、代表人物和文化故事,对书院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书院文化精神的宣传运用。高校应发挥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构建融合弘扬书院精神的“大思政课”教育基地,编制设计以书院精神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策划举办以书院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等,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书院文化跌宕辉煌的过去与革故鼎新的当下,使学生在实践、创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书院精神熏陶,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总体而言,“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扎根于时代沃土,又滋养于历史长河,书院文化既蕴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智慧,又包含着现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高校理应结合自身实际,应事、应时、应势地将书院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让“新”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的书院文化助力思政课内容“大”起来、空间“长”起来、资源“多”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更好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参 考 文 献 ]
[1] 阎琨,吴菡,张雨颀.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4,45(1):129-140.
[2] 张亚群.大学书院制兴起的动因与时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3):36-43.
[3] 杜华伟. 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4] 马华华.“大思政课”视域下岳麓书院文化育人资源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进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5):8-14.
[5] 张亚群.大学书院制兴起的动因与时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3):36-43.
[6] 徐秀丽.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让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N].中国文物报,2024-03-26(1).
[7] 曾欢欢,王欣.书院精神内蕴与历史流变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3):34-4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