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格局下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融入高校音乐舞蹈类美育人才培养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李珊珊 叶梦萍[摘 要]文章探讨了“大思政”格局下将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融入高校音乐舞蹈类美育人才培养的价值与具体实施路径。此举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推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实现,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文章深入挖掘了歌舞资源中的文化、德育与美育价值,并提出通过艺术党课等方式强化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美育人才,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大思政”;少数民族歌舞资源;美育人才培养;价值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11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美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标志,美育教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发布,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的深刻践行,而且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此背景下,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实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模式正逐步形成,强调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高校在培养音乐舞蹈类美育人才时,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挖掘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对新时代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音舞类美育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育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一重要思想的引领及国家对美育教育不断加大政策推动力度的背景下,学校美育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当前学生群体仍普遍存在喜爱流行歌舞多于民族歌舞的情况。笔者在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级音乐教育、舞蹈教育专业共148名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被调研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达45%,然而熟悉家乡本土民族歌舞的不到20人,占比不足15%。可见,部分高校学生对本土民族艺术不够热爱、不够关注,而这背后也折射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不足、传承不够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及特点,要形成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音乐舞蹈类学生,不会唱跳本民族歌舞,不了解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就是缺乏这样的“文化认同”。这不只是个人文化修养的缺失,更是对民族文化认同感淡薄的体现,长此以往,无疑会削弱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影响文化自信的坚定。因此,在美育人才培养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族歌舞艺术的热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坚定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与核心任务。
二、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融入美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庄子·外篇·天道》中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理念,被视为道家美之圭臬。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以少数民族民歌、民间舞蹈为主,其质朴的特质蕴含着思考与启迪。将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融入美育人才培养,不仅能够丰富美育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深化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认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是淳朴至真的文化价值。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以质朴无华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与生活智慧。这些歌舞不只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历史、生活习俗、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映。例如,壮族的山歌种类繁多,从赶路山歌到田作山歌,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感,是壮族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壮族打扁担”这一舞蹈源于稻作文化中的劳动场景,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形式,展现了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形象。京族歌舞中缠绵萦绕的旋律则体现了海洋渔业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些歌舞资源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宝库,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是崇德向善的德育价值。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尽美矣又尽善也”,彰显了儒家美学中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启示我们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审美与道德境界的关键。赵思童在《美育德育融合论》中进一步阐明了美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少数民族歌舞中蕴含的道德观念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如壮族民歌《红军北上去江西》及其改编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民族歌剧《拔哥》则以革命先驱韦拔群的事迹为蓝本,生动展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些歌舞资源在德育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道德的熏陶和洗礼,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是滋养浸润的美育价值。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则为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仫佬族舞蹈《仫佬仫佬背背抱抱》不只是对仫佬族妇女日常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更是母性光辉的颂歌。学生在模仿和演绎背与抱的动作时,能够沉浸在细腻温暖的母爱氛围中,从而激发出对家庭、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侗族大歌以其无伴奏、多声部的艺术特征,被誉为“天籁”,其优美的旋律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滋养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审美素养。这些歌舞资源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促进了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在“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音乐舞蹈类美育人才培养中具有文化、德育与美育三重价值,不仅是文化自信构建的基石,而且是价值观引领和审美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些资源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文化认同,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思政”格局下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建设路径
“大思政”育人格局要求我们整合并利用各方面资源优势,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优化,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相互融合支撑的教育格局。专业技能高的艺术人才不一定是能够把握美育内涵的教师,如果其不熟悉美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不理解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不关注自身美育情怀的涵养等,也无法适应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强化思政引领,将其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路径,通过思政教育的力量为美育教师培根铸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思政元素的挖掘
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不仅仅是民族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更承载着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因此,亟须深入挖掘这些宝贵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整理与研究融入课程教学,揭示其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与育人价值。
以舞蹈剧目排练课程中的壮族舞蹈《壮锦献给党》为例,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既深刻剖析了壮族人民对党的深情厚谊与坚定忠诚,又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层次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政育人价值。舞蹈通过精妙的壮锦纺织动作的设计与壮族舞蹈典型的舞姿律动,将壮族人民对党的绝对忠诚与满腔热爱生动地展现出来。老奶奶对小女孩的谆谆教诲,不仅是壮族传统技艺与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党的感恩与忠诚的情感传递。这份情感既是对过往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又是对当前幸福生活的由衷感激,从而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种巧妙地点燃在每一名学生的心中。它不只是一曲对党的深情颂歌,更是一份激励与鞭策,鼓舞着学生为坚定民族自信、发展美育事业而不懈奋斗。
(二)创新融入形式:艺术党课引领下的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思政元素融合
在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艺术党课作为一种独特的融入形式应运而生。这一举措不只是对美育课程教学的创新,更深刻地体现了党课教育的新理念与新实践,即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让党的理论知识在艺术的滋养下更加生动鲜活、深入人心。
1.情境再现:沉浸体验,美育元素深植心间
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下,艺术党课以其独到的情境再现手法,为美育铺设了一条通往心灵的道路。如瑶族舞蹈《打蓝靛》以靛染工艺中提取蓝靛草汁液的过程为灵感,真实再现了瑶族人民的劳动情境。以往的课程教学通常专注于舞蹈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美育元素对课程思政的浸润与强化作用。艺术党课则巧妙地将两者融合,不仅传授舞蹈技艺,而且深刻挖掘和展现民族文化中的劳动美、创造美与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舞蹈中,舞者的双手和脸颊都被蓝靛染色,这看似“丑”的外在表象实则精妙地衬托出舞蹈剧目所蕴含的“美”之深邃内涵,表现了在党的亲切关怀与政策引领下,瑶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生动展现了质朴无华、勤劳奋进的精神风貌。学生沉浸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情境中,不仅领略了舞蹈之美,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将美育元素深深植根于心田,同时对舞蹈背后的民族精神及其思政价值产生了更为深刻而持久的共鸣。
2.互动解析:舞以载道,思政精髓润物无声
艺术党课在舞蹈剧目排练课程中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互动解析环节中。课程组邀请多位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共同引领学生踏上探索之旅。他们不仅细致剖析了舞蹈的艺术精髓与美学追求,而且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互动式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表达。以舞蹈剧目《壮族大歌》授课为例,专家首先解说在壮族文化中,“凤凰”寓意涅槃重生,是光明的象征,使学生了解“凤凰手”的动作内涵;接着深入剖析“凤凰手”向上托掌的动作寓意壮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光明,将思政元素融入;最后小组自由讨论延伸“凤凰涅槃”的内涵,并进行“党的光辉照壮乡”主题交流与剧目演出。通过艺术党课,学生对壮族舞蹈的动作美、韵律美、情感美等都有了更多了解,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对本土民族文化艺术的喜爱。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
3.成效深化:党史艺韵,艺术党课绽放光彩
“大思政”背景下的艺术党课,其影响力不断向外扩散,大大超越了课堂的界限。通过舞蹈剧目排练课程这一生动载体,党史的辉煌篇章与舞蹈艺术实现了完美交融,不仅在课堂上点燃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而且在课外激发了他们的广泛参与热情与创造力。学生将所学所得积极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舞蹈表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党的精神与民族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艺术党课因此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课堂与社会,让舞蹈艺术在思政教育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四、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融入音乐舞蹈类美育人才培养的成效及反思
在对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融入高校音乐舞蹈类美育人才培养的深入探索与实践中,笔者通过整合运用本土少数民族优质歌舞资源,对舞蹈剧目排练、广西民歌演唱等音乐舞蹈类课程进行了全面优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而且通过课程思政的巧妙渗透实现了美育和德育的对接与融合。
自202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凝聚强大奋进力量”及“坚持铸魂育人 致敬中国精神”两大主题艺术党课活动,教师党员、“青马”班学员以及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等300人参与其中。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用歌舞上党课、用艺术讲政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美育情怀,弘扬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其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党课与舞蹈剧目排练课程的深度融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前文提到的调查显示,高达90%的参与者在体验中深化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强化了认同,其思政素养得到了提升,展现出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二是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对本土民族歌舞的喜爱。据调查,85%的学生深切感受到本土少数民族歌舞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魅力,这不仅让他们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心中种下了文化认同的种子。三是在拓宽学生综合素养与美育视野方面成效显著。调查结果显示,95%的参与者一致认为,通过接触和学习本土少数民族歌舞资源,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这一过程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美育视野,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