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ECI模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焦红超 刘宁 赵森浩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课题组基于SECI模型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四个阶段进行转换生成,并充分与导师培养进行融合,使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合理提升和运用专业知识,丰富和创新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SECI模型;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135-05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区别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一种培养形式,它可以满足当前我国各个行业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丰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训途径,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当前,我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求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结合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以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实际为调研背景,结合SECI模型,从知识转换的角度探寻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策略,以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对SECI理论实际应用场景的丰富,也为我国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应用。
一、SECI模型
1995年,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合作的《创新求胜》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的转换过程”概念,即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的转换包括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四个过程的英文首字母即组成了SECI。对知识转换创新的过程,学者提出了“知识场”的概念,即ba,是指一种场景或环境,人们在这个场景中交流、分享和获得知识。知识在ba中进行转换,产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自我转换以及相互转换的无限螺旋循环过程。此后,企业管理领域开始引入这一模型并逐步进行知识转换。随着SECI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领域也开始引入这一模型,并结合知识循环转换过程提高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国内外学者对SECI模型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国内学者将 SECI 模型融入国防教育之中,采用“显性+隐性”的教育方式构建研究生国防就业指导体系;基于 SECI 模型,分析高校学生知识创新过程,提出并建设学生知识创造过程需要的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基于SECI模型,从知识转化与创造的四个环节探索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智慧课堂和SECI 模型,构建包括“前置作业”“课堂讨论”“理实联结”和“综合实践”四个阶段的螺旋递进型教学模式,实现知识转化从单一闭环到多级闭环的螺旋递进。国外学者运用SECI模型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知识进行实践性转换,从而提高对课程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应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指出教师可以通过SECI模型将教学知识进行吸收和转换,不断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证明,SECI模型是一种可以较为有效地运用于本科大学生培养的模式,同时也可将SECI模型应用于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理念落后,忽视学生个性化需求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旨在满足社会对多元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往往受到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束缚。非全日制研究生通常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工作经验,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职业规划,导致学生难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学习路径。部分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未能充分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殊性和其需求的多样性,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和论文发表,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部分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忽视了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导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现实脱节,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难以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综合能力薄弱
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他们的学习需求、背景、兴趣等各不相同。当前部分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存在单一性的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未能结合工作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纯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学科实践机会。同时,一些学校或教师也未能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影响了其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非全日制研究生中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更关注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往往缺乏与业界的紧密合作,导致学生难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实际需求,也难以获得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指导。
(三)考核形式单一,难以评估学生实践等能力
由于学习方式和时间的特殊性,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然而,目前许多培养单位在考核形式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仍然沿用传统的笔试、闭卷考试等方式,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分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然而,目前部分培养单位缺乏过程性考核,没有将实践环节纳入考核体系;部分培养单位的实践考核所占比重过低。这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仅仅通过期末考试或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进行一次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 SECI模型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一)构建基于SECI模型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基于SECI模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旨在通过SECI模型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四个阶段促进知识的转换、共享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社会化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外部化阶段,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组合化阶段,通过团队合作、跨学科交流等方式,促进知识的组合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内部化阶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和创新,将新知识、新技能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二)将SECI模型中的知识转换应用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
在整个SECI模型的知识转换路径中,非全日制研究生参与实验室研究、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观察和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和技巧,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转换共享和创新。非全日制研究生将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非全日制研究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学术交流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更加复杂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通过实践等环节,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以此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地观察、模仿、实践、表达、组合和内化,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联合企业开展基于SECI模型的双导师培养模式
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前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基于SECI模型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高校和企业开展双导师培养模式,旨在通过SECI模型知识转换路径和双导师制度,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实用的指导。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为学生提供科研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其中,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科研指导和学术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企业导师则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和职业技能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订学生的培养计划,协同指导学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使学生各自的专业背景优势和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基于SECI模型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基于SECI模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路径
(一)社会化阶段:隐性知识向创新能力转换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社会化阶段主要是将前期工作经验和实践认知转换为研究生阶段的创新能力。这个过程涉及知识的整合、反思、再创造以及实践应用的循环。非全日制研究生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认知,对研究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将实际问题与课程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外,在导师的引导下,非全日制研究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和实践认知进行反思,思考原有工作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在此过程中,非全日制研究生不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从而积累新的知识和信息,使之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这种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有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深化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社会化阶段,课程学习是隐性知识转换的基点,高校要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聚焦行业热点话题和专业发展前沿问题,将新兴技术的发展、行业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纳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专业发展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实践为导向,采用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外部化阶段:交流合作促进显性知识转换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跨学科合作已成为趋势。同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内的时间较少,同学之间的沟通多局限于课堂上,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较少,难以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适当设置团队合作课程与项目,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项目,体验团队协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和维护团队规则、分配任务、协调资源等,培养学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人是自己的导师。在外部化阶段,在学生获取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导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联合企业开展双导师培养制度,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和实践。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根据学生的隐性知识储备,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和指导方案。根据学生自身的工作经验,安排包括实习实训、项目参与等的实践,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显性知识的转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组合化阶段:培养学习能力,强化显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