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文化的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吴金琳

[摘 要]以研究基于区域文化的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目的,调查研究区域文化传播情况与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情况,分析区域文化与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为民族器乐研究生教育提供合理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文化背景下,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通过开设文化课程、链接区域传统音乐文化、建立教学实践基地、鼓励创作民族音乐作品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区域文化;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128-07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区域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民族器乐是文化滋养的产物,也是文化发展的载体。民族器乐研究生是艺术领域人才的一部分,民族器乐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基于区域文化的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号召、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民族器乐研究生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高校需要针对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培养高质量的民族器乐人才,为区域文化——民族器乐文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持。高校应在区域文化背景下,创新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民族器乐研究生的理论知识、观念指导、社会实践获得生命力和鲜活力。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即历史学科、文化学科、音乐学科等交叉融合,使民族器乐研究生在学习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锻炼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区域文化与民族器乐

(一)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差异性显著,进而形成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被广泛接受、世代传承的文化形态[1]。区域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由该区域的民族、历史宗教、习俗、艺术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区域独特的精神标志。区域文化的特征明显,包括地域性、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形式多样性、互动性、大众性、活态性。地域性方面,区域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传统建筑等方面。独特性方面,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其他文化形态相区别,体现在民族习俗、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历史传承性方面,区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一定时期的历史信息,随着时间推移,区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形式多样性方面,区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等形式,这些文化形态既有本土文化,又有与其他地区交流融合后的文化。互动性方面,区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使得区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大众性方面,区域文化是当地群众共同创造的,反映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活态性方面,区域文化不仅在历史传统中体现,而且活跃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习俗各异,正是因为区域文化的独特性,使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各地区发展历史不同,区域历史文化元素多样且多变,历史元素动态传承,在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中,彰显独具特色且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并随着时代变化,立足区域社会经济特征以及文化成果,除旧布新,形成区域文化发展导向[2]。

(二)民族器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民族器乐主要指中国特有的传统器乐,是由各民族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演奏技巧的乐器及其音乐。民族器乐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当时人们能够简单制造乐器,并演奏简单的音乐[3]。据文献记载,先秦至魏晋时期,鼓、钟、琴、瑟、笛、筝、琵琶等乐器相继涌现,民族器乐逐步丰富。宋代马尾胡琴问世,民间器乐兴盛。元明清时期,器乐继续发展,技巧与表现力俱增。民族器乐以其独特魅力,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器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承载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类型、独特的音乐特征和雅俗共赏的审美价值。民族器乐的发展和传承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器乐的文化内涵丰富且深厚,民族乐器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紧密相关。每种乐器的音律独特鲜明,可以传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民族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同样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区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古琴制作需要使用红木材料,寓意超凡脱俗、高贵典雅[4]。民族器乐与其他文化交融,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此外,民族器乐在艺术领域、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为现代音乐注入活力,为音乐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三)区域文化与民族器乐的关联性

民族器乐源于区域文化,是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彰显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区域文化因民族器乐表演与发展而散发魅力。区域文化与民族器乐在地域性、历史发展传承性两方面存在共同点,二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紧密联系且微妙互动[5]。区域文化孕育且滋养着民族器乐,影响民族器乐的发展,如乐器的改良与创新、音乐理论及乐器演奏技巧的发展等。不同区域的乐器演奏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如南方地区民族器乐较柔和,北方地区民族器乐较激昂。民族器乐的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无形中浸润区域文化,使其保持活力,并延续生命力[6]。民族器乐是区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民族器乐创新演奏,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文化产业、地方经济繁荣发展。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区域文化与民族器乐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多元,二者相得益彰。

二、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机构为实现培养目标创设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体系。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方式也一样,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等,强调学术研究,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科研机构、高等教育院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以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实验、实习、课题研究等课程设置,强调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2.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构建高质量导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等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术型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区分不明显,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进一步深化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学术型和研究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实际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二是国家教育战略、社会用人需求以及高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等动态变化,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改革过程中缺少统筹性、协调性,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矛盾与阻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创新课程、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导致人才供需失衡,有些专业人才过剩,有的专业人才缺乏。四是随着招生规模扩大,“一名导师带多名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二)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的应然关注点

构建基于区域文化的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区域文化特色、技艺高超、综合素质高的民族器乐演奏与教学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区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要契合区域文化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实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跨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及时创新评价机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区域文化特色

区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要想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促进区域文化创新发展,就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为区域文化弘扬与发展培养守护者和传播者;需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创新民族器乐研究生培养模式,确保区域文化在人才支持下全面传承、可持续发展;需注重挖掘和传承区域文化特色,以研究区域文化的相关项目为载体,培养民族器乐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性研究,拓展区域文化发展思路,将区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民族乐器的历史、发展、演奏技巧和传统曲目。

2.实践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注重实践教学,让民族器乐研究生在演奏实践与演奏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艺。同时,鼓励研究生对民族乐器的制作、演奏技法、音乐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民族器乐研究生提供切身体验区域文化的机会,基于实践创新平台感知并理解区域文化,从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区域文化传承人才,以“理论知识传授+实习实践”的方式,提高民族器乐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传播活动,掌握区域文化的传承技巧。与民族乐器制作企业、演出团体等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就业的机会。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民族乐器展演比赛,提高其技艺水平和竞争力;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与社会艺术教学实践,丰富其舞台演奏经验与教学经验。

3.跨学科交叉培养

区域文化传播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如历史学科、地理学科、民族学科等,通过跨学科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民族器乐研究生跨越多学科深入研究、广泛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结合其他艺术领域和学科,如音乐学、作曲、舞蹈等,进行跨学科交叉培养,拓宽民族器乐研究生的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强化导师责任制

首先,在学术研究方面,导师的专业指导有助于民族器乐研究生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研究生在接受导师指导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此外,导师还会引导研究生关注学术前沿,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为其今后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实践演奏方面,导师的专业指导有助于学生提高技艺水平。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可以深入学习演奏技巧,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到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让研究生进入导师的专业教学课堂,在协助导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演奏与专业教学方面的能力。最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还会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成长,为研究生提供关怀与支持,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为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首先,引导民族器乐研究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研究生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在课堂上,研究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而且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通过对比和分析,更好地认识到各种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其次,拓宽民族器乐研究生国际视野,这是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研究生有机会与国际友人互动,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有助于民族器乐研究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变化,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后,提高民族器乐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研究生在国际化环境中立足的关键。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外语能力,而且能够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促进研究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