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张琳 唐雪涛
[摘 要]文章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了“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教学改革、实践的做法以及目前取得的成效。文章分析了该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模式,总结出原有模式存在学科设置重数量轻质量、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实践平台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可充分借助职业技能大赛平台,采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策略,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侧重点、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改革和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手法上要针对学生特点以及大赛内容进行定制,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训平台等。最后,给出了以上做法的实践案例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了“以赛促教”模式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36-04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本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具备扎实的基础,而且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同时积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他们将服务于信息产品的开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第一线,具备Web前端开发、移动应用开发、软件测试、产品运维、UI设计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为本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贡献力量,推动信息技术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科设置重数量轻质量,课程设置过多,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全面需求。例如,学生要在4个学期内完成约10门核心专业课的学习,包括Java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Web前端开发、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课程,学习负担较重,难以深入掌握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第二,教学模式僵化。当前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Java程序设计课程课时不足,导致课程内容缺乏实践环节,学生难以掌握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欠缺。
第三,缺乏实践平台。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训平台,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实习和就业专业对口率低。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机会,难以积累项目经验和提升实践能力。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实习就业匹配度。改革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定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需求融入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JavaScript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趣味性案例,如游戏开发、小程序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编程技能。
最后,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将实践项目成果、竞赛荣誉、职业技能证书等纳入评价体系,客观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通过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分制和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专业课程实训,提升学生技能操作能力。
三、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研组在应对高职院校移动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时,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为指导,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创新了教学模式,为移动专业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驱动,灵活指导学生进行集训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能。同时,明确了奖励机制和奖项价值,以职业技能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多阶段+多维度”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方向和工作重心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服务于信息产品开发等领域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专业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以适应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挑战,并支持学生达到初级工程师水平,提高专业对口率。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专业选择前端框架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二)精选案例、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内驱力
1.精选教学案例,活跃课堂氛围
以JavaScript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属于基础课程。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用创新的思维,跳出教材案例的局限,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找到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案例,比如火箭发射、星空闪闪、流星雨、网站门户大背景轮播图、简易购物车等。
2.翻转课堂,以学生为本
经过精选的趣味案例,完成初步的“兴趣激活”之后,学生在学习前端技术时,兴趣与信心已经初步建立,此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如图2所示的翻转课堂教学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留足空间。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准备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了“暑期前端技术特训班”,采用线上个性化教学方式。特训班根据学生的技术基础定制学习计划,有查漏补缺、新知识点介绍、学习方法分享、线上答疑和抽查学习效果等环节。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律性,并为前端框架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三)竞赛驱动,校企合作
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每年3—4月举办的一场盛会,该赛事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职业技能的平台,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研组针对这一赛事,为学生制定了以技能大赛为驱动的移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该规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分阶段制定参赛目标
首先,教研组确定“WEB应用软件开发”赛项为本专业的主攻赛项,并分阶段制定参赛目标,2022年以积累经验为主,争取获得全区三等奖,而2023年则力争在该赛项中取得全区一等奖。
2.技术赋能,探索“以赛促教”的改革之路
指导教师开发了一套竞赛训练专用系统,该系统基于Springboot项目,数据库采用MySQL,移动端和WEB端项目均使用Vue工程构建,移动端的UI框架使用的是Vant UI,WEB端的UI框架引入的是Element UI。学生通过使用该系统进行源码式开发训练,对所使用的前后端框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Vue框架的功能进行前端组件化开发,对后端项目的模型关系、框架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慧云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移动互联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基地里,企业导师针对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定期开展项目解读和技术培训,为参赛学生提供“线上+线下”“企业导师+专业教师”的全方位指导。
4.开拓进取,服务创新
指导教师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承担起“接项目”的工作,“大创”项目组的学生则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提出具体的需求,而在产业学院实训的学生则扮演“项目部”成员,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开发任务。这不仅需要学生用到现有的技术,而且涉及日常实训未覆盖的内容,例如服务器的选取与租赁、网站的部署、微信小程序的开发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做边学,把学习任务当成在企业中的工作任务,为“大创”项目组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参与“大创”的过程中,学生得以跳出日常实训项目范围,开阔视野,切身体会如何以技术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水平。
四、“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案例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多个赛项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在“WEB应用软件开发”赛项中,学生代表队在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与中慧云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产业学院实训平台进行针对性训练,获得一、三等奖;在“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赛项中,学生代表队在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训练,在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三等奖;在“区块链技术应用”赛项中,学院组织全院范围内的赛事宣传和技术培训,邀请企业导师进行线下授课,学生经过半年备赛训练,获得一、二等奖。
同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为参赛项目组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参与搭建网站和开发小程序,助力项目获得广西赛区选拔赛铜奖,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施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通过参加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种模式将竞赛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竞技的氛围中学习,并将课堂知识与比赛成果有机结合。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能够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赛往往涉及实际项目的挑战,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竞赛获奖能够证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增加其就业机会。通过竞赛,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实际项目的挑战,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不断改进,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
六、结语
教育的每一步改革都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在信息化浪潮中,教师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将教育改革推向新的高度。“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和效率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这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更是对教育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
[ 参 考 文 献 ]
[1] 卢国梁. “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计算思维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2023(23):52-54.
[2] 赖红,李钦,王寅峰. 高职扩招背景下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2):43-48.
[3] 张燕,李志,崔爽. 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广告创意与表现”课程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32(3):91-96.
[4] 王龙龙,张晓瑞.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J]. 内燃机与配件,2024(7):153-155.
[5] 赵海洋. 以赛促教:高校英语教学与技能大赛结合构建的路径[J]. 英语广场,2024(7):117-120.
[6] 韩文娟,田小娟.“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高职技能竞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4(1):49-51.
[7] 孙静,陈茵,朱萌萌. “以赛促教、以赛代训、教赛相融”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6(4):90-94.
[8] 王晶,穆宝宁. 赛教赛学融合模式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3(4):40-43.
[9] 袁雪琼,龙凯,熊英,等. 基于“以赛促教”的“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科技风,2024(10):53-55.
[10] 唐叶云,王财莉,刘雪蕾. 大数据背景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经济师,2024(3):227-228.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