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作者: 吴青[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推动了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商贸与文化交流,在创造大量就业和创业机遇的同时,推动了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加快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强调‘双创’能力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商务英语‘双创’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双创’教师团队”“借助‘大创’项目驱动,形成‘大创’项目、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三者有机统一”“丰富实践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等措施,探索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40-0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2006年到2021年间,先后召开了多次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国务院就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制订,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应用型高校,理应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并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人才,而以上培养目标又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探讨如何将商务英语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很有必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即“双创”教育。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两次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等问题。2010年,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推动全国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双创”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措施,鼓励和保障加强大学生“双创”教育[3]。由此可见,实施“双创”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也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4]。
二、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一)“双创”课程占比少,未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
比如笔者所在的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系(以下简称我系)的课程设置分为四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通识类实践课程和专业类实践课程。“双创”教育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隶属于通识教育课程,2学分,32学时)和外语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隶属于专业类实践课程,1学分,16学时)。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以传统的英语阅读、视听、写作和翻译为主要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包括国贸模块、跨境电商模块和国际金融模块的商科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几乎不涉及创新创业理念的系统学习,对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表述也较模糊。从学分学时的分配上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双创”课程占比少,在我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170总学分2516总学时中,“双创”课程仅占3学分48学时,学时占比仅有1.9%。此外,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我系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对该门课程哪些章节具体培养学生哪类“双创”能力、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效如何等关键内容进行设计。如果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和“双创”课程几乎没有关联,就容易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认识不到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创新创业能力锻炼,面临实际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双创”教育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不明确。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中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商务英语专业要培养具备较强跨文化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到重要地位[5]。但我系目前的课程设置偏重英语语言与技能训练,分配给“双创”课程的学时过少,课程设置存在重语言和商务、轻创新理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的比重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此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未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意识普遍不强,未将“双创”教育纳入专业课教学设计中。
(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双创”教师团队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普遍具备基础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教师也有语言学和教育学基础,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或行业背景。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商务英语系教师团队为例,目前专任教师10人中有行业背景的教师3人,有管理学、经济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仅2人,没有具备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这与“指南”要求配备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差距较大。教师由于没有行业背景或创新创业经历,教学过程中难以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缺乏实践素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强度较大,较少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学术活动等方式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教师团队“双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革新不足。
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师资配置不合理,专任教师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不到位。从师资配置上看,我系师资均为专任教师,包括商务英语系与国贸系专任教师,缺乏行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授课、实践指导等环节,而校内教师对于“双创”人才的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双创”教育理念与方法更新滞后;从专任教师相关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方面看,我系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也没有企业挂职的经验,日常的培训和考核主要围绕专业能力提升,较少关注“双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双创”能力的提升。
(三)“大创”项目立项多但结题少,往往与实践活动脱节
据笔者统计,我系2019级、2021级“大创”项目共立项10项,目前结题仅2项,结题率在20%左右,可见我系在“大创”项目的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笔者对这10项“大创”项目的研究主题进行梳理后发现,这些“大创”项目主要集中于外贸企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和跨境电商企业营销策略的研究,但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很少前往企业调研,多以文献研究为主,缺乏到企业实地调研的一手材料。这说明“大创”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对于可以利用的校企合作资源不明确,平时虽然参与过校外实践活动,对企业进行过走访,但“大创”项目的实施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分开进行的,这就容易使得实践活动资源利用率低,“大创”项目推进困难。
笔者从2019年开始指导我系“大创”项目,发现学生除了主观上对“大创”项目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在选题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利用好实践活动,没能从设计层面构思好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助力“大创”项目的开展。比如我系2021级有个“大创”项目是研究广西农产品跨境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于学生缺乏实地考察以及与跨境农产品出口企业接洽的资源和能力,只能依靠文献研究开展,而与企业联系、发放调查问卷等环节则需指导教师帮助完成。如果在设计专业实践活动时,能将“大创”项目研究方向与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学生开展“大创”项目前做好引导,那么就可以将其项目的选题聚焦到已有一定基础的校内活动或校企合作层面,项目实施过程中就能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资源共享,实现“大创”项目与商务英语实践活动的双向赋能。
(四)校内外实践形式单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比如我系开展的实践活动,校内活动包括商务英语知识竞赛、商务英语技能大赛等以知识竞赛为主的活动,少有强调锻炼“双创”能力的实践活动。传统的知识类比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锻炼不够,使得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双创”实践活动时即使有兴趣但能力与兴趣不匹配。校外实践活动以企业观摩、聆听讲座为主。活动开展前,企业往往不关注学生的需求,仅对接好观摩内容或讲座主题、人数等基本信息。多数校企合作成了“走过场”,未能有针对性地挖掘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双创”能力过程中的痛点或传递企业对本专业“双创”人才的需求点。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校内外实践活动重视不足,未明确各类实践的目标。比如品牌海报设计大赛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品牌自媒体运营活动应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观摩应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只有从顶层设计开始就制订明确的目标,才能从根源上发现哪些实践活动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培养有用。另一个是没有将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对“双创”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人才培养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普遍不够。
三、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
(一)强调“双创”能力引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商务英语“双创”课程体系
增加“双创”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将“双创”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推行商务英语“双创”试点课程,细化专业课教学大纲中“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活动和预期成效等,形成商务英语专业分级 “双创”课程体系。
针对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一的学生,开展“双创”理论基础课程及基础创新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双创”教育理念和本质有初步认知,为后续“双创”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大二开始将“双创”课程嵌入专业课程当中。比如将“双创”主题演讲融入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以全球知名企业家的创业史、企业家精神等为素材嵌入视听材料,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听说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结合专业课中的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知识开展跨境电商直播实践课,学生参与直播脚本编写、直播平台运营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培养其在真实商务情境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三开设如新时期会展英语、商务英语创新贸易实务等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商贸博览会、交易会和企业实训实践,通过参会和走进企业探索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在实操中提升商务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及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阶梯式、全程化的有机融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双创”课程体系。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双创”教师团队
只依靠校内商务英语专任教师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紧跟时代、综合性强的特点,需要打造一支专门且专业、懂技术又懂创新的“双创”师资队伍。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选派外语能力与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赴企业参加专业化培训;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双创”经验丰富的人才参与“双创”课程或项目开发[6],把研究成果引进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做好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制定师资“双创”能力培养方案,对教师在“双创”领域的工作成果进行认定,打造既能讲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实训的商务英语师资团队。
(三)借助“大创”项目驱动,形成“大创”项目、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三者有机统一
1.将“大创”项目作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开端。将校企合作单位和企业业务范围制作成“校企合作目录”,学生根据各自“大创”团队的兴趣和能力确定项目主题。项目选题应结合地区优势产业、凸显地方特色,如广西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开展跨境电商企业研究、跨境贸易人才需求研究等,促进“大创”项目的顺利开展,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要求。
2.挖掘各类“双创”实践活动和商务英语专业“大创”项目的契合点,以实践活动推进“大创”项目的开展。比如商务英语实践技能赛,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作为评委,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确保学生在做关于外贸企业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类的“大创”项目时具备前期研究基础,有助于“大创”项目顺利开展并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