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朱丽 韩雪 邓渠成 李蓉

[摘 要]当前,部分高校基于就业率的考量取消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计划,这给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本研究通过对9所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发现,目前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一是以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具有方向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两类人才培养模式均有其突出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前者存在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特色化建设不够明显等问题;后者则在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以“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链式分析框架为指导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应综合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需要与地方民族区域经济社会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探索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112-05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兼具理论知识掌握与实务技能培养的社会科学类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既强调理论知识的习得,又重视对社会实践技能的掌握[1]。作为公共管理的子领域,公共事业管理是分类研究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和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关注综合素质养成与学习力培育[2-3]。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依托本校在民族学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固有优势,培养面向本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4]。然而,部分高校基于就业率的考量取消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生计划,这给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部分高校则在学校原有的教学条件下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民族高校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经验参考。

尽管各个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问题上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方面却存在差异。与研究性高校的学术定位不同,地方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主要侧重于培养宽口径、具有差异化层次的应用型人才[5]。地方民族高校应立足于地方高校的目标定位,更多地关注民族区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人才培养是集育人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环节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必须面向社会的现实需求[6]。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6年是42.7%,在2020年达到54.4%,已经迈进普及化阶段[7]。为此,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须立足于大学普及化教育阶段的基本现实,从育人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方式变革等多个环节来综合思考适合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拟从9所地方民族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进程出发,把握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而探索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施情况及现存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共有36所民族高校,其中6所民族高校为国家民委所属,其余30所归属地方管理。本文主要关注地方民族高校中已经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解读其现存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笔者对地方民族高校教学改革的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一锅煮”式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部分地方民族高校缺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实践,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未得到充分利用 [8]。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途径来看,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有两大途径:一是从体育、文化、教育、卫生管理等专业转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二是综合性大学依托已有管理学、社会科学或思想政治专业师资新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9]。从理论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须遵循“学科定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逻辑递进关系。然而,在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面前,这种格式化的专业建设路径难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更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10]。为此,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各高校在遵循教育部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指导意见基础上,应该根据本校的固有特色、学科发展背景和现有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11]。

(二)分析框架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形势要求。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12]。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条件下,地方民族高校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支撑民族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较为一致,笔者依据对相关学术论文和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初步总结出,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环节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全面有效落实、重视并及时调整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专业课程中真实任务和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参与率达到100%、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等内容[13-14]。然而,学界与教育管理实践界关于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并不一致,关于“专才”与“通才”培养理念的争论更是由来已久。一方面,从大学教育的本质而言,大学本科教育应该重视“通才”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从大学生自身就业现实考虑,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

通过对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地方民族高校首先应立足大学教育的本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地方民族高校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再者,民族类大学有着区别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重要特质,大约有50%左右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因此应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最后,培养一批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规律、具备胜任公共事业管理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民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几点基本考量,本研究提出“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链式分析框架。

(三)探索性案例分析

本研究主要应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以9所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地方民族高校为分析对象,在“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链式分析框架下分析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育人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践进程,探究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笔者通过9所地方民族高校的官方网站初步了解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情况(见表1),并根据文献资料与政策文件确立访谈提纲,开展电话访谈。笔者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对这9所高校进行了12次电话访谈,并与其中2所高校的2名教学秘书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对象共14人,包括招生办工作人员、教务处工作人员、教学秘书、本专业教研室工作人员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在访谈阶段,笔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并在实际访谈中适当拓展新话题。访谈开始前,笔者会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叙述已经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在与第14位被访者展开非结构式访谈后,笔者确定已经搜集研究所需资料后结束访谈。

三、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基于对9所高校人才培养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

本文对9所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整理,由此展现出地方民族高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多个环节的现实图景;结合电话访谈所得信息,分析了我国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此作为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研究起点。

整体而言,在培养目标方面,有2所高校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人才,3所高校目标定位为培养管理人才,3所高校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2所高校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有1所高校同时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部分高校一般将复合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归于一类。通过对主要课程的调研发现,尽管仅有2所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人才,但是9所地方民族高校均遵循专业建设的要求,在学科建设指导原则下注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笔者通过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发现,仅4所高校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及开展实践教学。此外,通过对9所地方民族高校的进一步调研发现,仅2所高校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中,IU按照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要求进行高级专业人才培养;BU按照旅游管理方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他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等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育人理念不够明确,育人体系有待完善。在培养方案中,有3所高校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1所高校明确指出要培育学生的现代公共精神。9所地方民族高校中,仅有2所高校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这些高校对学生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现代公共精神的培养不足,与当前“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目标不一致,亦未能根据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实施课程思政,切实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第二,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养方案有待修订。在本文研究的9所地方民族高校中,部分高校将创新意识、管理视野作为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还有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出现“了解”“熟悉”这一类模糊词语。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难以对“创新意识与管理视野”“了解与熟悉”这一类词语进行界定。因此相关的培养方案有待修订。

第三,改革创新不深够入,专业优势特色有待凝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位设置多样化,包括了管理学、法学学位等,这不仅反映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宽泛性与广延性[14],也反映了不同类型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要求。但是,在9所地方民族高校中,仅有2所高校针对本校优势学科开展有方向的专业建设。此外,通过深入分析这9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可知,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采取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锁定为就业方向部门。以上基本事实表明,部分地方民族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未能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特征与新使命,也没有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特色化建设。

第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课程体系有待完善。通过对学生的电话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后往往感觉“只通不精”,没有专长;部分学生表示,“背书”是通过专业课程考核的最有效途径。这些问题凸显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不可否认,在上一轮专业建设进程中,在学科建设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已经较为完善。然而,该专业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难以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事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据部分学生反映,专业部分实践课程“形同虚设”,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此外,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有其特殊性,需要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

第五,课堂教学理念较陈旧,配套教学设施落后。笔者通过电话访谈进一步发现,大部分地方民族高校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地区经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思想不够开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水平、专业化师资较少,部分高校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仍未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传统授课方法;此外,部分教师指定的教材对新时代我国公共治理领域的实践经验总结不够,部分教材仍然照搬西方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案例,与我国民族区域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