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模式下消费心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任福

BOPPPS模式下消费心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0

[摘 要]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途径,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载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打造高质量的课程,而课程思政是高质量课程的意识引领,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质量课程教学的途径。文章旨在探索课程思政意识引领下协同BOPPPS教学模式对高校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进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果和结课后对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094-0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一环,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战略性意义。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必须以正确的意识形态为引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打造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同时辅之以高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是国家育人的重要场所,大学通过专业划分对学生进行分流。对学生的培养需要落实到每门具体的课程上,由不同的课程之间形成协同力,在这种协同力的作用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最终完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是晋中信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领导力课程,致力于培养新商业时代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课程教学的效果欠佳。新的时代环境需要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课程内容及授课思路、方法、过程都需要进行改革。怎样才能克服过往课程教学的缺陷,发挥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形成课程协同力,是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结构欠合理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消费者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规律。这门学科的形成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买方市场”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开始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展开研究。消费心理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消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从目前来看,部分学校的消费心理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安排欠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科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在新商业发展时期,市场对新商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高校要实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课程设置尤为重要。消费心理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安排需要重新思考。教师需要通过对新商业需求的深入研究,分析新商业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主导需求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置消费心理学的课程内容结构。

二是教材内容编排重理论轻实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产生“理论无用”的观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课程案例陈旧

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还是过往一些知名企业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明显不符合现在的新商业需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说明新商业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特点。教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符合时代特色和新商业需求的案例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启迪学生思考,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这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陈旧

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教师的讲课内容以理论为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用案例驱动导入,但是多数情况下仍以教师讲述案例为主,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容易导致课堂互动少、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效果不佳。

(四)教学班容量大

我校消费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领导力课程,由领导力教研室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基数大、能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不足,因此领导力课程的班容量较大,平均70人一个班,个别班级甚至达到120人,这样大的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BOPPPS教学模式与消费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源于加拿大的教师技能培训,是一种闭环教学模式,包括6个教学环节,分别是课堂导入(B)、学习目标(O)、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P)、总结(S)。这一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同时要求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时采用这种模式有助于厘清教学思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考量,设计教学方案,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高等院校的学生均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因为使用好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OPPPS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校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旨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最后一站。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要想达到育人目标,仅仅凭借思政课程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来达到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需要齐头并进[2]。

消费心理学课程是我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领导力课程,受众面广,涉及人数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面也较大。我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各课程的思政改革,消费心理学课程也在改革之列。从课程属性和专业知识的特征来看,消费心理学课程具备推进课程思政的良好基础。

(三)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进行课程改革,需要从宏观上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期待目标。对这三大目标进行细化整合,最终实现统一,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我校以“信息产业商学院——信息产业企业家的摇篮”为办学定位,准确地把握住了新商业需求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展开人才培养。消费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领导力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承担的任务是提升学生领导力和职场适应能力。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1.打造优良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更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的改革,一线教师要从思想到教学实践都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良好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经常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培训学习,教师可以反思自身教学,进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培训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课程观[3],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4]。要全面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这个开展教育的主体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都始终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教师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赤诚的教育情怀,是做好传道授业的前提。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培训。

(3)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培训

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教师需要跟随时代变化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更新培训。

(4)为教师提供定期进企业实践的平台

教学相长应该是每一位合格教师都应该秉承的教育理念。当前人们身处信息开放的时代,教师不能仅仅把精力集中在书本上。实践出真知,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真正到职业岗位上去挂职锻炼,亲自感知社会岗位的需求是什么,进而深度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上挂职锻炼还能深化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对专业的认知。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定期进企业实践的平台。

(5)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教师权益

要打造好的课程,需要优化教师激励机制。“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学校需要激发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培养其教育奉献精神,并运用激励理论,制定激励政策。具体的激励机制设计可以从年度考评、岗位职责、优秀教师遴选、职称晋升等方面展开。

2.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本门课的教学内容有:消费心理学课程概述、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个性和群体心理与行为、商品设计和价格心理、营销场景心理、营销服务心理、营销信息传播心理、当代中国社会消费心理和行为。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较弱,每一部分内容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为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师要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炼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每一部分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案例选择、教学实践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思政元素贯穿始终。

我校消费心理学课程为32课时,每学期16次课。课程组针对大纲要求,将上面提到的教学内容提炼成16个教学主题,针对这16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案例的选择,使每一次课都形成一个教学闭环,让学生学有所得。

每一次课均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展开设计。以“当代中国社会消费心理和行为”这一部分内容为例,将案例教学法的理念融入BOPPPS教学模式中进行教学设计[5],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成功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投入课堂参与学习。可以使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时政热点、图片、话题等进行导入。针对“当代中国社会消费心理和行为”这部分内容,如图2所示,授课教师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向学生发布课前导学任务Word文件,引导学生针对文件中列出的学习资源展开学习。与此同时,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PPT中一张鸿星尔克的图片,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鸿星尔克的了解,进而引出“2021年鸿星尔克为河南水灾捐款引发全国民众‘野性消费’鸿星尔克产品”的事件,因为此事件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宏观叙述鸿星尔克事件并抛出问题:“如何看待健康的节约型消费观念?”

“2021年鸿星尔克为河南水灾捐款”案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民族情怀等思政元素,有助于让学生明白本课程的学习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息息相关,并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