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析
作者: 欧阳云 徐小娜 王程强 张小英[摘 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研究,解析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回顾公共卫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的现状,剖析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举措,包括基地设立、基地建设、基地评估、基地管理、双导师制等,阐释桂林医学院建设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的模式,为公共卫生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MPH;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16-04
联合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对培养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培养能够围绕健康重大问题、针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的科研型人才,还要培养能够胜任疾病防控、健康促进等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应用型人才[1]。由于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校自身无法单独完成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简称MPH)的培养,需要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校内外的导师队伍,聚焦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实训和以实际问题导向的研究课题。同时,MPH学位授权点评估体系对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研究以桂林医学院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例,按照评估体系中基地建设与基地管理的评估要求,围绕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条件、基地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双导师队伍建设、合作机制等进行探索与实践,为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一)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现状
联合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国家非常重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将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作为专业学位授权点抽评的重点要素[2]。根据MPH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涉及基地建设的指标有4个(占4分),涉及基地管理的指标有6个(占6分),涉及兼职导师的指标有4个(占4分),由此可见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也是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研究的热点,涉及工科类、师范类、法学类、临床类、药学类等专业的基地建设研究。联合培养的参与双方主要是学校+企业、学校+政府、学校+学校、学校+医院等。MPH的就业岗位以疾控中心为主,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研究较少。王藩等主要从基地建设条件、基地建设的三种模式以及基地的运行机制对建立MPH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思考[3]。张晓磬等介绍了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培养的实践[4],但是对基地建设仅做了简单介绍。刘艳青等从产学研的角度,从师资、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介绍了南京医科大非全日制MPH培养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5]。其他关于MPH的文献主要集中在MPH培养质量[6],MPH培养模式[7],MPH培养方案[8]等方面。
(二)MPH双导师研究现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鼓励各培养单位立足专业特色设立行业导师,健全行业导师选聘制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9]。MPH的双导师制是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导师遴选制度,为MPH配置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各一名,是弥补校内师资实践经验不足的有效途径,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校内和校外导师配合不够、缺乏共同指导[10],双导师制流于形式,实践基地导师与院校导师之间缺乏融合[11]等。刘艳青[5]、高艳荣[12]等提出,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不在同一地域、沟通不够、无联合课题、经费有限等,导致双导师制联合指导未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其他专业学位的双导师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13-14]。
(三)MPH联合培养的利益参与方分析
联合培养是一个较典型、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活动。关于MPH联合培养的利益合作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借鉴其他领域的利益合作机制进行简要分析[15]。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参与方主要有学校、基地、导师、研究生。学校是MPH联合培养的核心参与者,要根据有关政策及文件要求,制定校级管理指导文件,引导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二级学院是基地建设的主要执行者,要根据培养的MPH专业特色,建设MPH实践基地。导师要通过课题项目完成MPH培养任务。研究生通过联合培养基地获得实习机会,提升实践能力。疾控中心是联合培养的另一个主体,通过与导师进行科研业务合作,组织学生协助疾控中心完成部分工作任务。
综上所述,要进一步完善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联合培养育人机制。本文介绍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评估体系下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以供借鉴。
二、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MPH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实践
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10年,2014年获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学位授权,2019年招收第一届MPH,截至2023年8月,累计招收MPH239人,完成MPH学位授予76人。桂林医学院非常注重MPH的实践教学,在学校主导、统筹、规划下,围绕MPH评估体系,出台了多项管理制度,如《桂林医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专业实践基地认定与管理办法》《专业实践基地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保障基地设立、基地建设、基地评估、基地管理。桂林医学院逐步建立多家MPH联合培养基地,与合作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打造了MPH培养模式。
(一)基地设立
MPH联合培养基地的原则有:一是要满足条件。主要围绕MPH评估体系中的基地建设指标进行基地条件设定,如基地要具有代表性,条件良好,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其主要业务、科研能满足MPH完成专业实践或学位论文研究的要求,学校和基地有共同的合作意向,能被确定为稳定的联合培养基地。二是学校与基地合作双赢。MPH基地的建立不仅要满足MPH培养的校方利益,还须兼顾基地的利益,即基地单位通过与学校的联系,也能促进基地的发展,为其业务与科研带来效益。学校和基地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才能使联合培养基地稳定地运行下去。
MPH联合培养基地设立的程序有:一是提交论证报告。论证报告主要包括联合培养单位资质、设施设备条件、培养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生活和学习条件方面。二是实地考察。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到拟建设基地的单位进行考察和磋商,填写《桂林医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申报表》并提交至研究生学院审批。三是签订协议。根据实地考察和磋商结果,拟定合作协议,经研究生学院审批同意后,桂林医学院与联合培养基地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并挂牌。
根据以上原则与程序,桂林医学院与桂林市疾控中心、南宁市疾控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柳州市疾控中心签订了联合培养基地协议。
(二)基地建设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一方面为MPH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疾控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现场优势,拓展了MPH培养的教育平台。通过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实践,研究生对公共卫生的工作内容有了真实的体验,能够深入理解疾病预防、疾病监测等内容。在实际岗位中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巩固了专业技能。研究生在实际岗位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沟通相关行政职能部门,锻炼了研究生的报告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帮助研究生树立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桂林医学院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一是设置基地工作小组,明确职责,分别设立校级领导小组和院级领导小组,院级领导小组包括院级与基地双方成员。二是建设校外导师团队。按照《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及导师资格管理规定》,组建校外第一导师团队,在基地导师遴选条件上,给予基地导师政策倾斜,让更多疾控中心的导师加入MPH的导师队伍。三是出台了《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兼职教师聘任办法》,主要用于选聘行业导师。获得导师资格或者行业导师资格的导师,颁发《桂林医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聘书》或《桂林医学院研究生行业导师聘书》,促进校外导师、行业导师更积极地参与MPH培养。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开展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创新项目,鼓励研究生在第一导师、行业导师的联合指导下申报项目。
(三)基地评估
联合培养基地评估是为了督促和引导各联合培养基地对照建设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凝练MPH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联合培养基地内涵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建设成效,为下一步MPH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经验和支撑。基地评估首先要明确各方责任,如研究生学院在考核评估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评估工作中的主要职责。评估内容包括学习生活条件、项目合作及导师配备情况等基本条件;联合培养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建设投入及管理运行机制;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基本情况、参与项目情况、实践方案制定、实践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考核情况等;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参与项目的完成情况、发表论文及专著情况、知识产权获得情况等;基地建设中的特色及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建议及下一步发展规划。在桂林医学院,评估分为综合评估和自我评估。综合评估每三年进行一次,由研究生学院组织;自我评估每年进行一次,由培养单位组织。
(四)基地管理
联合培养基地管理主要是围绕MPH评估体系的基地管理指标进行设定,包括管理机构、MPH实践教学的全面管理、经费管理等。桂林医学院成立了校级实践基地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与基地检查。公共卫生学院在与各MPH基地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由双方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委员由双方委派,负责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管理、MPH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大纲的制定等。设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学校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学院,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基地,双方设置联系人。委员会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有:一是负责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与考核,行业导师的聘请,对研究生的行业培训、科研训练等进行全程监管和指导等,对联合培养的各项过程资料进行保存,将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及时、准确地向负责领导汇报。二是负责规范实习研究生的管理,落实研究生的考勤与监督,促进研究生严格执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做好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考核工作。三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指导,掌握教师带教和研究生学习的情况,研究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和落实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做好各阶段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桂林医学院制定了《桂林医学院MPH基地管理办法》《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专业实践基地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行业导师选聘办法》《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课程教学大纲》《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硕士现场实践教学大纲》等规章制度,确保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五)双导师制
研究生需要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MPH联合培养基地参与方的利益也更多依赖于双导师制得以实现。校内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导师,也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校内导师按照《桂林医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及导师资格管理规定》进行遴选,遴选条件上主要从师德师风、年龄、职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经费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对于基地导师想要加入第一导师队伍的,遴选条件适当降低要求,保障基地导师的利益。第二导师是研究生的行业导师,按照《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兼职教师聘任办法》选聘,要求行业导师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针对校内导师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生在应用性、实践性方面的指导有限的情况,桂林医学院积极开展双导师联合授课,邀请校外单位中责任心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授或专家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双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承担见习和实习指导任务,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及实践氛围,以帮助研究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双导师开展联合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发突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及健康老龄化等研究热点,指导研究生深度挖掘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寻找传染病、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研究地方疾病防控适宜技术,从而提升疾控中心和学校合作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疾控中心带教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