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党建+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烽圣 刘建峰 刘志强[摘 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固本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促进学生就业+育人”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党建+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文章论述苏南地区某工科院校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企业、行业需求,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打造教学团队、编写课程教材等几个维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夯实基础,并以“支部+企业”实践育人和“党员+企业”就业服务两个平台为支撑,以“强基”“助飞”“开拓”三个计划为路径,结合“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联动就业推进机制,助力“党建+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质量就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党建;产教融合;地方高校;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45-04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大军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
在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产教融合既成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成为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2]。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即加强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3]。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颁布,强调了深化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4]。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新时代,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产业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和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苏南地区某工科院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科特点与专业优势,持续深入开展“党建+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以“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个计划”为主体的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党建+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123”育人模式。
一、“123”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强“一个体系”,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础能力
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不竭人才动力的重要任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使命。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破解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避免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现象。该校某二级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发挥“红色引擎”效用,联合企业打造党建联盟,护航青年学子成长,构建“党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考虑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的变化,学院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注重产业需求导向和跨界交叉融合,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推动面向产业急需建设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及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展党建引领下的高校产教融合深度。
二是共同组建“党员+专业名师+产业教授”的校企教学团队,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促进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头雁”引领作用,在相关企业聘请产业教授担任授课教师,与主讲教师承担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协同教学,促进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学骨干双向交流,共同进行创新创业竞赛与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指导。
三是校企共同编写产教融合型课程教材,共建企业为共建专业量身定制开发课程模块或项目化课程,有机衔接嵌入的企业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开发建设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项目案例库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全球就业能力。
四是共同开展“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建立专任党员教师定期赴合作单位挂职或轮训制度,搭建有利于青年党员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工程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产教融合意识、产业敏感度,持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
五是共同开展企业课题库建设与应用性研究。发挥党员教师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作为学院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课题来源,邀请行业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实行真题真做。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精准对接行业需求,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搭建“两个平台”,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支撑能力
一是搭建“支部+企业”的实践育人平台。学院各基层党支部深刻把握校企协同育人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就业促进体制,构建“大国工匠”育人新格局。(1)教师党支部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加强校企党组织之间的联系,积极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协同共建服务学校的党员活动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就业基地等,构建地方高校党建新格局,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比如,教师党支部对接中国装饰行业百强企业,在校内建立创新实践中心,打造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实训、竞赛路演、团队打造、创业孵化、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为一体的集约式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省内建筑行业排头兵企业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打造多个省研究生工作站,积极承担地方产业研究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学生科技攻关能力;组织师生走进生产一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长远眼光进行求职决策,做出合理的选择,践行工程报国初心使命,积极投身于祖国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到基层磨炼初心、淬炼本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截至目前,学院教师党支部与各类企业共建了省研究生工作站8个,与世界500 强中建集团等31家知名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学生党支部聚焦工匠精神传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联合企业持续开展“筑匠心、炼匠艺、承匠情”系列活动,寻觅劳模成长轨迹、宣讲先进事迹案例,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地感受工匠文化的熏染。比如,前往企业开展“践行工匠精神”主题党日活动。此外,学院还聘任省、市劳动模范为工匠精神思政导师,促进德育元素与产教融合的双向渗透,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广大师生以劳模、工匠为榜样,争当劳动先锋、争做时代新人。
二是搭建“党员+企业”的就业服务平台。近年来,学院各基层党支部党员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红色先锋”的作用,将就业指导纳入党支部工作内容,主动结对企业,搭建校企“红色桥梁”,织密就业服务“红色网格”。(1)“党员+企业+专业”,教师党员结对企业制度化。落实党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络校外企事业单位制度,构建企业课堂,在企业与学生之间穿针引线。主动对接地方需求,精心组建党员教师服务队,积极申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加速科研成果转化。(2)“党员+企业+学生”,学生党员结对帮扶精准化。学生党支部推荐优秀学生党员担任省级产业教授的助教,加深学生和企业的相互了解。积极开展口述校史等活动,组织学生党员走访校友企业,及时向学生精准反馈校友企业的人才需求,扎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实现就业信息实时共享、就业数据实时掌控、就业困难及时帮扶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和朋辈帮扶作用。
(三)实施“三个计划”,提升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战能力
一是实施“强基计划”,通过建设高质量产教融合平台,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石。学院党委不断整合实践创新平台,提升实践育人能力;不断对标专业认证要求,落实课程体系重构;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二是实施“助飞计划”,依托学院党委打造优质企业基地等资源,探索沉浸式就业实训模式,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阶梯式服务。充分利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和市创业孵化基地,各教师党支部积极联络校外企事业单位,邀请行业知名企业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核心能力训练等活动;创办企业创新学术大讲堂,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邀请行业专家讲授求职技巧,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生就业择业进行深入引导,培养学生的求职与就业创业技能;选拔党员青年博士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提高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竞赛的能力,增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三是实施“开拓计划”,开拓线上线下二元阵地,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云上”开拓就业资源,“云下”牵线搭桥,校院两级领导积极走出校园,走进各类行业重点企业,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与发展势头好、专业适配度高、学生吸引力强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向广大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扩充就业企业库名单;学院党委指导学院工会联合企业制作学院活动视频,宣传报道优秀毕业生,并通过学院微信公众号向企业网站推介;不定期引进企业进校宣讲,实现对地区行业500强企业全覆盖;与地方党委共建人才服务工作站,学院支部书记组织专业毕业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就业、实习岗位的供给量。
二、改革育人成效
(一)党建引领下的产教融合资源平台建设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课程建设方面,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内的5个一流专业平台,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等20余种省级以上课程、教材成功立项,建筑结构设计类课程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以高质量的专业、课程等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赋能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毕业生。
平台建设方面,获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在内的5个省级平台,与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研究生工作站获评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优质基地、平台等资源建设成效持续彰显,强力助推学生就业适配度和业务实践能力的明显提升。
(二)党建引领下的“123”育人模式不断完善,有效保障了毕业生更充分、高质量就业
苏南地区某工科院校就业质量再创新高,近2年获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上述学院近2年就业量化考核居全校第一,2021届和2022届年终就业率均达97%以上。近2年学院本科生升学人数较2019年增加了51人,增幅达九成,连续2年实现人数破百,共有115人考入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国际名校攻读研究生。此外,入职中建、中铁等大型央企的毕业生比例由新冠疫情防控前的22.14%增至近2年的31.38%,为国家基础开发建设持续供应专业人才。
(三)学院党委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为支持国家相关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广受各界好评
近2年,该校毕业生入伍以及入选“两个计划”、选调生等基层项目总人数由28人增至55人。毕业生就业流向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其地区分布呈现出“985”结构样式,即毕业生中有92%以上留在长三角、85%以上留在江苏、50%扎根苏南,践行高校承担区域经济发展“发动机”的重大使命。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评价由92.79%上升至97.22%,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由88.31%上升至92.71%。如今,该校大量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区域行业企事业单位骨干力量,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相关党建工作模式曾获省级、校级党建工作创新奖。
三、经验与思考
(一)以党建引领促进高质量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
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强化“党委—支部—党员”的政治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发展,加强地方高校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的深度交流,积极探索并构建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一体的“党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实现基层组织共建、科学发展共赢、党建资源共享,为切实做好党建与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产教深度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要立足专业特色,紧扣行业企业需求,推动学科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发展、互促共进;要坚持党建引领,不断丰富产教融合的内涵,将其升级为集思想价值引领、职业生涯咨询、就创业技能提升、校企深度对接及职业规划发展于一体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路径;要强化校园育人的主体作用,找准行业企业着力点,建立激励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机制与长效机制,达到学校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预期、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能力需求、企业文化认同要求相融合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贯穿产教融合育人的全过程,协同聚力为新时代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就业工作开创新局面。地方本科院校“党建+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就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应充分调研并积极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产教融合为支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协同发展为动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的作用,坚持精耕细作,强化就业育人实效,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共产党员,2022(21):4-26.
[2] 刘莹,杨淑萍.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8):104-108.
[3]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人才,2016(7):6-11.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8(3):3-7.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