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导”:高校创业导师指导工作的性质探析
作者: 哈尼克孜·阿布都外里[摘 要]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的综合性教育模式。创业导师在创业教育中为大学生提供多方位创业服务,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的产量、质量、效率取决于创业导师指导工作的到位程度。“指导”是创业导师工作的总称,是先导、教导、辅导、引导、训导、向导、疏导等多方位指导工作的综合。高校创业导师不仅要对“创业”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不同“导”的定位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解,通过合理调整并处理好不同“导”之间的关系,提高指导学生的效率。
[关键词]创业;导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42-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随着创新创业概念的多次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做出了积极响应,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展了相关活动,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先锋者和实践者,不断地努力探索并大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方法、形式和途径。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创业导师的指导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因此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不断提高高校创业导师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一、创业教育及创业导师之内涵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后被译为“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2]不同学者对于创业教育的解释各有特色、深度和广度。根据学者有关创业教育的定义,将创业教育内涵总结为: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并健康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大胆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战胜苦难的能力,引导学生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努力、创新、合作在变化中的复杂社会立足,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
“创业导师”这一概念中的“导师”(Mento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3]。郭峰等人提出,我国“创业导师”这一概念始于清华大学在1999年举行的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4]。“导师”可以说与“教师”一词有关联性,但也略有差异性。“导师”一词不仅包括单纯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的“教师”的性质,还涉及更多的“教”和“导”的内容。根据不同学者关于高校创业导师的解释和论述,高校创业导师是指高校中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咨询服务经历或经验,通过各种方式讲解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知识、技术、信息的咨询服务甚至物质支持,从而激励并帮助大学生创业,为高校创业教育而服务的校内教师和兼职教师。
二、创业导师的分类
随着创业理念的大力推动及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师资规模也日益扩大。近几年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业导师进行了分类。邓张升等学者从创新创业活动的性质角度将高校创业导师分为实践型、学术型、教学型、大赛型、咨询型、培训型等六种,从工作的性质角度将高校创业导师分为专业教师、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团委干部、辅导员等四种[6]。姜衍等学者将高校创业导师分为校内专职创业导师和校外兼职创业导师等两种类型,从岗位的角度将校内专职创业导师分为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从教学方向的角度将校内专职创业导师分为观念指引类导师和政策指点类导师;从岗位的角度将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分为优秀的创业者、专业的创业咨询师、企业中的管理精英及各行业的佼佼者等,从教学方向的角度将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分为技能引导类导师和典型示范类导师[6]。罗晖将创业导师分为负责传授创业理论知识的校内导师和主要进行创业实践指导的校外导师[7]。
三、怎么“导”:创业导师工作的性质
创业导师是在创业教育中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创业服务,即树立理念、提供资源、教授知识及技术、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因素。目前,虽然各高校都积极开展各种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一些高校的创业导师工作开展得不够全面或各环节存在着不足之处,还不能完全满足创业教育的根本需求。当前,高校创业导师需要加强活跃程度、全方位提升指导能力。作为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指导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性服务,得到学生的信服和认可,使得学生从创业教育中获益,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重视让创业导师的指导工作有型有味、有层有次、有量有质,才能加强创业导师与学生的联系,满足更多的创业指导需求[8]。
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创业导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有创新的指导工作是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核心。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的产量、质量、效率取决于创业导师指导工作的到位程度。“指导”是创业导师工作的总称,包括为学生指示、指明、指引方向,教授、传授、教导知识和技术,指点、解释困惑和疑问,启发、诱导、开发潜能等,是先导、教导、辅导、引导、训导、向导、疏导等多方位指导工作的综合。创业者面对的不仅是复杂的社会,而且是充满机遇、诱惑、竞争的市场。因此,高校创业导师不仅要对“创业”这一概念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不同“导”的定位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解,要不断对自身的指导技能进行反思,合理调整并处理好不同“导”之间的关系,坚决不能“误导”,这样才能提高指导学生的效率。
(一)先导
创业导师要了解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个人特长,结合不同学科优势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先导,在创业学生上路之际,为学生提供引路服务,让创业教育更加有效、创业导师的指导工作更加有度、学生的创业更有方向。从创业的性质、内容和特征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纷繁复杂,包括创业的意向、知识、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创业时刻受到社会和时代变化的直接影响,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应具有多层次、系统化、全面化、动态化的指导模式。在创业教育模式中的最初阶段,先导发挥着率先引导、带头、引路、开道的作用,创业导师首先要有前瞻意识和辨别意识,要帮助那些对于创业有兴趣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业冲动,开导他们对冲动的属性进行自我诊断,带他们充分区分创业冲动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使学生创业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明白创业冲动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导
教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某些知识和经验的教育和传授。高校创业导师是学生接触创业相关的知识的第一人,创业导师要使用一种或多种方式教授创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消化、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或经验。创业导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修炼好教学基本功,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如课堂教授、翻转课堂、慕课、讲座、课后培训、小组讨论、课外拓展阅读等,时刻关注创业领域中的前沿热点、典型案例,阶段性更新传授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以多种方式呈现创业教学内容、传授创业知识,以生动、多维、多种、趣味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通过教导,使学生充分了解创业领域中出现的最新技术、最新动态、最新趋向,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释放打好基础。
(三)辅导
辅导是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性工作环节,亦是创业导师对学生所学到的创业知识实际应用过程的监督。根据邓张升等学者的相关分析,创业导师在辅导过程中持有的态度可分为四种,即“劝说、承诺、批评、激怒”,而学生对于创业导师的辅导做出的反应行为有认同、顺从、拒绝[4],那么创业导师不同的辅导工作对学生的创业结果有不同的影响。创业导师要有积极、热情、善于理解学生需求的辅导态度,实事求是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全过程。要重视将理论结合实践,避免过度强调理论,而轻视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灵活运用。以学生的兴趣为主,以创业前沿和最新动态为线,多使用沟通、交流、倾听、谦让、劝导、鼓励等辅导态度,争取学生的认同,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四)引导
引导是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中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因为创业教育涉及商业范畴,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创业导师自身要树立好正确的创业理念、价值取向,重视创业原则、方法、路径的正确引导,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其次,正确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业活动时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始终注重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经济正义意识、竞争公平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持有判断能力,能够坚持遵守社会道德判断标准,防止学生产生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顾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利益最大化、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时,创业导师要时刻保持与学生联系,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行动、思想、技术上保持先进,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目标。
(五)训导
训导是对创新创业学生的教训和开导。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常常容易陷入犯错误或挫败的困境,创业导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并找出事情的缘由,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错误之处和失败的关键点,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走出困境。创业导师要避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流于形式,避免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次数限于某一数量标准,否则,创业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对学生创业过程的训导作用就不够明显。教育训导既能提高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承受挫败、吸取教训、打败痛苦、创造未来的能力。
(六)向导
创业教育工作中,创业导师是引领学生向某一目标逐一完成创业步骤和任务的导航者、领路人。因此,创业导师必须熟悉创业中的每一个环节,纲领式指导学生完成创业工作。在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导师必须“在场”,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讨论问题、评估创业想法和思路的可行性、评估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逐步带领学生往正确的创业方向发展,有序完成创业任务。
另外,在创业教育的强化阶段,创业导师要着重向大学生传授维权知识,“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让学生掌握如何妥善处理创业途中遭遇各种非法侵权事件的方式方法[6]。
(七)疏导
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许多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抱有非常高的热情,对于大学生创业,如何有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一课题中,创业导师必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创业导师要善于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探讨,共享资源和技术,积极思考解决办法,指导学生及时高效率地处理好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创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创业过程中要努力处理好不同“导”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教授、宣讲、传导、示范、沟通、讨论等不同方式,正确地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把理论有效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笔者在撰写本文时受到2021年6月9日新疆师范大学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动员大会暨“直播大课堂”的启发。)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6-29].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陈喜.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政策视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7:1.
[3] 章嫦华,高来健.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8(3):77-81.
[4] 郭峰,李锋,邹农基.创业导师制:大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J].江苏高教,2014(5):108-109.
[5] 邓张升,邓立治,王丽红.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定位、指导与提升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12):152-155.
[6] 姜衍,孙潇宇,殷丹丹.浅谈高校创业双导师队伍的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5):133-136.
[7] 罗晖.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双导师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33):7977-7978.
[8] 卢东兵.“双创”背景下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3-11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