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庄海涛 田柏玉 李礼[摘 要]当前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同质化、专业化问题,文章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切入点,对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视角进行对策探究,为行业特色高校建设高质量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3-0033-06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其与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引入美国高等院校。20世纪以美国教育家赫钦斯为主的多位教育学者极力倡导通识教育,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引发了美国社会对通识教育的广泛关注和讨论,1947年《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将通识教育上升到整个美国社会公民都应该思考的高度,对美国社会的教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国内教育领域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内地、香港、台湾等地多次召开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在我国高校兴起并传播。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素质教育,部分高校试点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选修课开始成为我国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的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通识课程,旨在通过这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有效交流、批判思维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成为健全的公民[1]。
一、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概况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属于“因业而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亟需大量专业人才,特别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1952年,国家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建立了一批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行业特色高校。至此,行业特色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综合性高校,行业特色高校凭借其与行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极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在培养专门人才、促进行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部分行业特色高校逐渐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个别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等困境。
二、当前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目标不清晰
当前,践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高校不在少数,许多高校每年发布的教学质量报告中也多次提及通识教育培养理念,但部分高校对于该理念的认识和定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部分高校在落实通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理清通识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和建设思路,出现了教学管理部门不清楚如何构建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任课教师不知道如何建设适切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如何获得有效的通识教育培养等问题。有的高校盲目开设大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五花八门,课程质量却参差不齐;个别高校甚至只重视课程的开设,却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管理,导致通识教育选修课彻底沦为“水课”。理念定位的模糊与缺失,最终影响了这些高校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
此外,如果学校层面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达成的教学目标缺乏系统性规划,就会直接导致任课教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目标的缺失。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存在任课教师被动式、应付式和盲从式开课现象。一是非教学因素导致被动式开课。如部分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统筹管理工作主要由教务处负责,二级学院负责课程的具体建设工作。开课量不足的院校往往采用摊派任务的方式,要求各学院承担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开课任务,导致部分任课教师被强制要求开设课程。二是为完成既定教学工作量导致应付式开课。如部分高校对专职教师的考核非常严格,多采用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方式,对教学型任课教师要求每学年必须完成规定额度的教学工作量。部分教师受学院专业课程体系约束,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工作量要求,从而出现了将专业课降低课程教学要求、减少课程学时,包装成通识教育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课的现象。三是因不了解课程建设目标导致盲从式开课。部分教师为积极响应学校的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安排,仅仅依据个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目标的理解,盲从式地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教师以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就是简易版的专业课,因而将专业课程降低教学难度、修改教学目标来申报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教师以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就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因此将个人的研究方向与某领域知识进行简单整合后就申报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这种被动式、应付式、盲从式的开课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
1.课程目标缺乏系统规划
部分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缺乏严谨的系统规划、缺少明确的建设标准,没有根据本高校提出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来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因人开课、“就地取材”现象依旧存在。部分任课教师在申请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时,往往只从自身的教育观念、专业背景认知出发,导致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缺乏逻辑、课程间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课程过于专业化缺乏广度,有的则过于通俗化缺乏深度,背离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目标。
2.课程内容缺乏深度挖掘
部分高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仅停留在知识内容层面,只注重课程内容的知识量,没有深入挖掘课程在人格养成、情感陶冶、思维提升等精神层面的育人效果,因此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往往缺乏新意,出现了课程内容肤浅化、知识化、实用化等现象[2]。一些行业特色高校的理工类学科较强,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往往过于专业化,导致课程难度较大、授课目标过于局限,无法满足学生对综合性、交叉性课程的需求。有的课程虽然属于人文社科类,但是过于强调知识化传授,仅仅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应试灌输,缺乏对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偏离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培养目标。
3.课程类别缺乏科学设置
一些行业特色高校主要依赖自身优势学科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导致课程的类别分布不够均衡,往往某几类学科的开课量较大,而缺少学科交叉、跨知识领域的课程[3]。一方面,由于行业特色高校的师资结构和学科侧重点不同,理工类院校中人文社科类教师数量一般偏少,使得人文学科如历史学、教育学、文化学、美学等的通识教育课程较为匮乏。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规划,课程建设类别缺乏明确划分,课程遴选管理过于松散,使得任课教师申报同一类别课程的数量较多,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型课程较少,难以支撑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建设。
(三)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不科学
1.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当前,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少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缺乏互动,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探究热情。一些课堂出现了学生选课时充满期待、热情满满,上课时低头私语、晚到早退等现象。归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授课教师没有准确理解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理念,没有深刻了解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仍旧将其作为专业课开展教学,单纯地将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搞“一言堂”式教学,甚至完全照读PPT。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通识教育选修课与专业类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不同,但是缺乏对该类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方式的培训,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2.考核方式缺乏多元化
目前部分行业特色高校中存在通识教育选修课考核要求不够严格、考核形式过于随意、考核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有的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有的课程甚至仅仅要求学生在结课前提交一份学习心得或调查报告即可,缺乏有效的过程性考核环节。这种“一锤定音”式的期末考核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听课随意,存在“混学分”心态,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原本质量不错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变成学生认为的“水课”“刷分课”,严重影响了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质量。
(四)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1.学生选课缺乏有效引导
笔者通过对部分行业特色高校的调研了解到,部分高校对学生选课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时存在盲目性、从众性和功利性问题。有的高校在组织选课时仅向学生提供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和学分,没有提供相应的选课指导文件,导致学生根本不了解每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情况,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哪门课程热度高就选哪门、哪门课程学分多就选哪门、哪门课程容易过就选哪门的不良风气。这种盲目性、从众性和功利性的选课造成的后果是,部分学生上课时才发现所选课程与期望的内容相差甚远,导致上课敷衍了事、毫无参与感,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教师队伍缺乏有效建设
目前,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对承担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积极性较低,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很少承担此类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部分高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不及时。当前承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任务的主力军通常是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其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又缺少及时有效的教学培训,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部分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目前高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优秀课程评选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上,对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缺乏激励政策,致使部分教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三,部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能动性发挥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大多是由某个教师单独授课,从始至终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固定的教学团队,时常出现课程建设不稳定、开设不连续等状况,课程建设质量难以保证。
3.管理机构缺乏有效规划
当前,部分高校是由教务处负责整个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规划、课程申报、排课设置、课堂评价、课时酬金、课程质量等管理工作,二级学院仅对课程的申报进行具体确认,其他事项基本不干涉。这样的工作安排导致作为教学主体的二级学院无法参与到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具体建设中,难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此外,部分高校的教务处一般仅安排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根本无法保证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一些学校甚至没有明确成文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要求和评价标准,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基本处于“放任”状态,质量评估部门也没有对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使得学生“混学分”、教师宽松给分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破解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通识教育理念,确立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目标
理念一词从哲学范畴定义来看,是指存在于精神世界的,一种既超越现实又驾驭现实的思想观念。对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人才培养理念,可以将其解读为人们对高等院校有关人才培养的总体认识的一种思想观念,反映的是人们对高等院校基本问题的基本认识[4]。而通识教育理念一般指通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融会贯通来培养公民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理念[5]。行业特色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与发展定位,结合学科特色、人才优势,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与作用,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化、整体化、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