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七段式”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邱菡
[摘 要]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提质创新的新阶段。文章基于OBE成果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对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OBE的“七段式”(M-O-G-D-S-E-R)混合式教学策略,力求打造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一流课程,同时也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OBE;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3-0100-05
OBE教育理念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Spady提出。一经提出,OBE便因其理念的先进性、设计的科学性和过程的可操作性迅速席卷北美和欧洲教育界,被公认为“追求教育卓越的正确方向和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1]。无论是对人才培养、提升课堂质量,还是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等各个环节,OBE教育理念都有很强的参考性和借鉴性。在当前混合式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本文以OBE作为理论支撑,探索新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策略,助推实现课程转型与课堂质量革命。
一、OBE+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OBE成果导向
教学理念上,OBE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教学实践中,注重成果导向,即聚焦于学生学习后“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拥有哪些能力”。以OBE为理论支撑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设计都是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展开的。传统课堂过分注重“课堂输入”“以教师为中心”,而OBE教学理念的加入,更加强调“课堂输出”、主动学习和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性,反映了用人单位、行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期望。OBE在全球各国广泛运用后,我国将OBE教育理念率先引入工程教育[2],随后其他学科也相继引入OBE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引入,推动了我国高校课程教育改革,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时期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时期后,开始探索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3],逐渐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混合式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技术方面,将传统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媒体相融合,包括直播、MOOC、教学App等信息化技术工具的应用;其次是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够最大化发挥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势,最终实现“1+1>2”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是课程核心指导思想方面,混合式教学不单单体现在技术融合、课堂组织形式融合,还体现在更深层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考核等教学全过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课程后所获得的实践能力与情感价值。可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是单纯的加法,而是二者融合后进一步扩大各自优势的一种化学反应。
(三)OBE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同构性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为“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并在教学全过程中通过反馈教学效果持续改进,从而形成教学闭环链路,正向推动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其目的是改善过去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教学问题。二者在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法上存在共通之处,并且随着混合式教学的广泛开展,与该教学模式相对应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设置、学时分配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利用OBE理论中的逆向设计观点,能够解决混合式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因此,基于OBE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具有核心理论的共通性、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具有较好的研究契合度。
二、基于OBE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目标
基于OBE教育理念,并对照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目标分为以下四个层面:理念新、目标实、课堂活、学生忙。
(一)理念新
教学理念是教学中的顶层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充分意识到当前课程内容设置的局限性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通过“需求—问题—能力—目标”逐项反向逆推,使“课堂目标—课程目标—专业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向用力,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闭环效应;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各类有效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混合式教学由新鲜感变为新常态,让线上教学技术实现从“术”到“道”的转变。
(二)目标实
岗位需求决定教学目标。无论是OBE教育理念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要义都是“以生为本”,致力于打造参与式、互动式的课堂,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应该从考虑“教师教了什么”转变为“学生能做什么,能够有什么样的产出成果”,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更高阶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批判的能力与素养。
(三)课堂活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学,更要在线下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并实现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与知识的获得感,以此实现课程内容及形式上的双重创新。
(四)学生忙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和伴随性考核比例,选用多主体、多形式的评价方式,提高课程挑战度,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部分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一去不复返。
三、基于OBE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实施过程
本文基于OBE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提出“七段式”(M-O-G-D-S-E-R)实施流程,具体见图1。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和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综合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计划等,围绕成果导向这一核心要素,逆向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OBE教育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从岗位能力需求反向设计知识能力素质模型(Model)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是学什么和学习过后需要获得什么能力,即建立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模型的建立应聚焦学生首次任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并立足岗位及行业可持续发展,长远综合考虑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所需的能力素养。OBE反向设计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精准地描绘出任职岗位所需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批判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确定知识能力素质模型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调研考察,收集意见。通过教学调研、毕业生回访及校企合作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综合行业领域专家及授课团队的意见,汇总各方主要信息。
第二,反思问题,整合意见。通过对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调研考察,反思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这门课程需要让学生获得任职岗位中需要的哪种能力?学习这门课程后,学生在情感上是否有所升华?学生在毕业若干年,将课堂学习的知识逐渐淡忘后,在课堂学习期间掌握的哪种思维方式能让其有“再学习再创造”的底气和能力?回答这些问题,既要基于专业及课程内容本身,更要跳出知识层面,通过对各方意见的吸收整合,抓住学科背后支撑的核心方法、思维方式和情感需求,完成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协调统一,建立胜任岗位能力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模型。
(二)从能力模型导出课程的目标结果(Outcomes)
培养目标的确定既是OBE教育理念的终点,同时也是起点。它是国家、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所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的平均期望值。教学目标要根据岗位需求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模型来确定,课程目标应该是直接的,或间接可测量、可量化的。以往教学目标通常以“了解、掌握、熟悉”等词语进行表述,这类表述过于笼统且不好量化,缺乏对目标结果输出的量化考量。为此,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个知识点,以实际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在进行课程总目标描述时,以学生为主语,多使用输出表现类动词,例如从低阶到高阶依次为“描述、列举、推理、应用、比较、评估、设计、制作”等。
(三)从目标结果推导课程教学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
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中,将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衡量知识的首要标准就是其实用价值,因此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4],这与OBE教育理念由目标结果导向逆推课程知识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目标结果推导课程教学知识图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灌输式教育,而逐渐转化为“因需要达到某种能力而学习了哪些相关课程内容”的主动参与式教学。而课程内容的选取,涉及对课程内容深度广度的拿捏、重难点分析、知识点呈现方式和前沿理论知识融入等方面。教师既要在备课过程中对整个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梳理,又要最好地体现教师教学艺术。这样,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从教师授课思路中掌握构建课程知识体系脉络的思维方法,从行业前沿发展教育中培养职业自豪感,并从中得到情感升华。
(四)从知识图谱推演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Distribution)
教学团队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领域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6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为低阶目标,“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为高阶目标。在设计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点的分类特性,将低阶知识点尽量设置于线上预习或自学环节,将“运用、评价”等高阶知识置于线下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学习;在设置线上线下学时时,依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了不低于25%的线上课程比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线上线下教学的各方优势。
(五)从内容分布提出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策略(Strategy)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因此教学团队对混合式教学实施了“线上+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课堂”和“线上+直播”三种具体模式。
“线上+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的理想模式,通常适用于实操性较强或是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课下自学线上资源后,在课堂上采取展示、纠错、评价等形式对自学效果进行检验。
“线上+线下课堂”是混合式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绝大部分课程。其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通过线上资源预习、自学部分低阶知识点,并设置随机测验、Quiz in video等形式对自学成果进行检验,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随后在线下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针对课程难点内容、有争议内容进行系统学习。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具有线下教学临场感强、反馈及时的特点,也具有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方式灵活的优势,极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线上+直播”形式打破了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束缚,自主性更强,通过在直播中设置在线发言、弹幕、词云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虽是新冠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无奈之举,但全国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此次全国高校在线课程开出率达到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率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证明在线教学在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上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对一些关键重要指标还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