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精神及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淑艳 高仲毅[摘 要]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文章首先阐述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其次解读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刻意蕴,最后提出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这个路径包括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向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引导的转化;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完善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标准,在反馈和反思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铁人精神;高校思政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3-0130-04
2019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时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1]。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红色精神延续发展的新路径,对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
20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为解决国家现实困难全身心地投入石油大会战中,凭着坚定的报国情怀,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将大庆开发建设为世界级特大油田,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孕育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大庆精神的内涵也伴随着油田开采和建设得到不断丰富发展。1990年,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大庆精神并对其进行进一步阐述,概括起来就是“爱国”“拼搏”“奋斗”“求实”“奉献”。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更加体现出一代石油工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担当奋进作为。
(一)“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它时刻激发着人们为国家发展繁荣而努力奋斗的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之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日渐凸显,成为遏制我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与此同时,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内忧外患的处境对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重大决策的指引下,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下定决心、肩扛重任,为早日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投入建设大庆油田的石油大会战中。各路力量一往无前,将大会战搞得轰轰烈烈,大庆油田能做到从第一口井喷油到探明长垣面积只用一年零三个月,到实现石油基本自给仅用三年时间,就是凭借着大庆石油人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情怀。
(二)“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
忘我拼搏精神具体是指石油工人毫不顾及严峻现实,专心攻克艰难险阻的顽强精神。石油大会战时期,忘我拼搏精神在每位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心中怀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定信念,践行着“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誓言,在敢于攻坚、只争朝夕中推进油田开采勘探。石油工人们不怕牺牲、积极奋战在油井现场的工作状态,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像铁人一样的英雄形象。
(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石油工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争取胜利的思想品格、斗争精神、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石油大会战时期,摆在石油工人们面前的是严峻的天气状况、恶劣的施工条件以及食物短缺等各方面问题。然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从未逃避,而是迎难而上,顶住压力干:为避免浪费时间,大家在施工现场附近休息;为解决道路泥泞的问题,大家依靠现有实际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工人在戈壁滩上搭建住房,开辟荒地种植粮食。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石油工人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步步完成既定的目标,创造了中国石油史上的旷世之作,为中国石油史增添了奋斗的底色。
(四)“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他对工作细致认真,对质量一丝不苟,在完成加大石油产量和稳定石油产能任务的同时,还对自身提出了锤炼自身本领、夯实自身技术基础的要求。在大庆油田采油一厂第三油矿中四采油队,一面写有“三老四严”精神的红旗上签满了队员的名字。“三老四严”就是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干革命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石油工人们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在石油开采技术方面的创新为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植根于舍己为人、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中。石油大会战时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扎根在戈壁滩上,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为确保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杰出工人代表王进喜经常将自己比作老黄牛,只希望自己能一直在石油战线上勤勤恳恳地工作,默默无闻地为中国的石油事业作贡献。这种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进一步诠释了铁人精神。
二、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深刻意蕴
大庆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大庆石油人以高水平、高速度完成世界级大油田建设任务,孕育了铁人精神。铁人精神不仅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顺应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有效补充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立德树人教育载体。
(一)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顺应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积极作用,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红色文化代代相传,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澎湃伟力的应有之义。
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从三个维度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第一,帮助青年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理想和信念是引导学生学习进步的基础,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曾说:没有信仰的巨大天才造成的是坏蛋[2]。铁人精神是国家奋斗史的具体体现,其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运用过程,是贴近生活的优秀教育资源。在思政课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练就真本领,打破思想局限,坚定信仰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第二,在提升民族自豪感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发展的根和魂。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将铁人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的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民族自豪感,让青年学子自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青年学子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高校通过思政课将铁人精神带到学生身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践行报国的志向,向老一辈石油工人们学习,不畏艰难险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补充了思政课教学资源
60多年来,为学习铁人事迹、弘扬铁人精神,党和人民开发了系列教育学习资源,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铁人队伍”1205钻井队、大庆油田主题电影《创业》以及电视节目《百年铁人史话》等。
1205钻井队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队伍,正是他们创造了一个个油田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铁人精神的发源地。《创业》是以大庆油田开采建设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是重点表现铁人精神的文艺类作品。王进喜、王启民等人是各个时期铁人精神的模范人物,他们的典型事迹是铁人精神延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将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采取游览历史纪念馆、观看文艺影视作品、聆听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等多种形式,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铁人精神领会与感悟的效果。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既为铁人精神的传承弘扬开辟了广阔路径,又为高校思政课增添了生动的教育题材,让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加彰显活力和张力。
(三)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丰富了立德树人教育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高校将铁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其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交汇点,让铁人精神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其广泛的影响力。第一,通过铁人精神培养大学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第二,通过铁人精神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讲究科学、踏实肯干的精神;第三,通过铁人精神厚植大学生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让青年学子在学习弘扬铁人精神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沉着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成长为合格的时代新人。
三、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各个高校开始进行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进一步挖掘铁人精神的育人优势和育人资源,推进教学内容转化、教师队伍培养、教学方法革新和考核评价标准优化。
(一)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向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引导的转化
高校思政课以理论教学为侧重点。在将铁人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在进行理论内容讲授的基础上,还应侧重于选取铁人精神原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将王进喜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奋斗一生展现出来,将新时代铁人精神传承者王启民扎根油田科研一线、志在科研报国的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推进教学内容向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引导的转化,要做到将铁人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引导学生用哲学思想来领会理想信念在铁人精神中的重要意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感悟铁人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时代内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和集体观看影视作品切身体会铁人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导学生了解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与铁人精神中忘我拼搏精神的内在联系。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其教学内容转化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加强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铁人精神,领悟铁人精神的真谛。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将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可以组织教师队伍到大庆实地学习铁人精神,通过多种形式让教师们对铁人精神有深入的了解,更好推动忘我拼搏精神的推广,提升铁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育实效。其次要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将铁人精神融入思政课过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马克思说,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5],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做到将铁人精神研究纳入高校思政课研究的体系中,通过设立铁人精神专项研究室,激励教师将铁人精神教育与思政课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最后要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提高铁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可以为思政课教师开设培训课程,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坚持以老带新的培训原则,让思政课教师在铁人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教育能力。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学
首先,要加强专题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系列讲座和访谈式讲座是开展专题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有效形式,通过邀请王启民等新时代铁人精神传承者进高校开展专题系列讲座,让青年学子理解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感悟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明白铁人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联系,培养对铁人精神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切实践行铁人精神。其次,要开展案例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选取经典案例展开教学。例如,让学生通过文艺作品学习铁人精神的产生背景,再以典型人物为例深度剖析铁人精神在当时产生的必然条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铁人精神的理解与领悟。最后,用实践教学推进铁人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开展参观走访“暑期三下乡”、大学生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重温铁人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推动学生将铁人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切实践行铁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