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刘文洁

[摘 要]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材料力学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如何保证材料力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目前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文章分析了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从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出发,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如何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3-0125-05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守渠”、“种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要求为高校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4]。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既不是增设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5]。怎样搞好课程思政教学,是每位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东莞城市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分析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在保证构件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式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并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目前,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其一,部分授课教师在思想上对课程思政不够重视,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价值引领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任务;还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在专业课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是不务正业的做法。这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两张皮”的现象,也是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根源[6]。其二,专业教学内容中缺少思政素材案例,从爱国主义、职业规范、职业价值层面挖掘不够,课程思政元素不系统不充分不恰当,没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有更强的能力、更广的知识面,部分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缺少这方面的经验,造成思政素材案例缺少且针对性不强。其三,不能精准实施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性不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的内容较多,课时较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是授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四,不同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学内容不统一。只有全面理解各学科专业及其课程的内在价值、教学的互动性特质以及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从而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7]。其五,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思政融入点不多,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因此,本文从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出发,基于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如何有效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融入点以及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二、立足学校定位,结合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统一专业课程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增强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水平。高校工科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从专业课程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职业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拟订培养计划中的毕业生素质要求,对照毕业生素质要求修改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以《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为基础,提出了12条毕业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8],其中一些毕业要求关系个人素养和精神层面,这些非技术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是只靠思想政治课程来培养,而是需要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

材料力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材料力学的专业学科发展历程、家国情怀等角度,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本文对照毕业生素质要求设计了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见表1)。各授课教师在明确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后,统一课程思政内容,全面提高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确保材料力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三、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并持续更新课程思政资源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在授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授课教师去落实,要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增强他们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为了有效开展材料力学课程思政,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授课教师要群策群力,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的工程案例,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案例库,方便授课教师共享资源,统一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文所述。

(一)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要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先要开展好课程建设,课程是基础。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立足学校定位,以“重应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更重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以变形杆件的“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刚度计算”这一条分析主线,将课程内容主要概括为四大教学模块,并进行模块化教学(见图1)。强化应力与强度、刚度工程案例的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构件选材与横截面形状尺寸的设计能力。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专业课程教学难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内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含爱国、敬业、奉献及其他教人做人做事的积极元素。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就是把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章节、知识模块、知识点和教学过程评价等全过程,使价值引领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多个角度增强材料力学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图2是结合具体章节内容知识点挖掘凝练课程思政元素的六条关联路径。围绕变形杆件的“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刚度计算”这一条分析主线,可以将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辩证思维、职业规范、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主要从四大教学模块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同时选择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视频资源,将其导入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以便推送给学生。

(三)整理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融入点,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专业教学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课程专业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必经之路。思政教育要以专业知识为融入点,将工程案例、学科历史、优秀科学家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要掌握融入的方式和方法,不仅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恰到好处。思政内容不是单独设置,而是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勤于进取,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快乐感,更有利于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采用课程思政元素关联路径,对材料力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落实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部分教学内容及课程思政融入点见表2。

(四)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并持续更新课程思政素材资源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授课教师,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教师自身要先加强思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上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10]。教师要用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进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三观”。在讲台上,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传播正能量,用言行感染学生。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由多名教师共同负责,为了让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统一思想,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并编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素材,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材等,方便授课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和测试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立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而每名授课教师的思政水平不同,因此,课程思政素材资源的建设需要群策群力,不断丰富和更新,与时俱进,引入最新的案例。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加法”。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增长见识、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材料力学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提升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和探索让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超星学习通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质疑分析和高阶创新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坚定学生科技强国的信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全方位研究和探索基于BOPPPS模型的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构建BOPPPS思政混合教学模型,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同时还探索和研究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期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BOPPPS教学模式是由加拿大教育研究者开发的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被北美国家公认有效的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堂导入(Bridge-in)、课堂目标(Objective)、课堂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堂后测(Post-assessment)、课堂总结(Summary)在内的六个元素组成,取每个元素的英文首字母合并在一起即为 BOPPPS[11] (见图3)。其中,课堂导入、课堂目标和课堂前测属于课前教学范畴,参与式学习属于课中教学范畴,课堂后测和课堂总结属于课后反馈优化教学范畴。课前和课后采用线上教学,有助于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中教师线下授课,采用对分课堂模式,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授,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材料力学课程特点,可以大量融入思政元素的工程案例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在课堂讨论环节,重点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思政素材,撰写思政案例,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BOPPPS 教学模式可以将线上思政资源与线下课堂讨论深度融合,能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