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的生成逻辑、现实审视与路径探寻
作者: 张瑞林摘 要:围绕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学科”化价值取向导致的学校体育过于偏重课程技术化、知识体系化和教学程序化,从而忽视了学生本体感受与个性化发展以及引发的教育功利化倾向等问题,提出在“双减”政策实行过程中,从“非学科”角度回归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本质,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在个人成长性和社会适应性、教育方式的运动实践性和身体感知性、教育方法的个体差异性和项目技术“非阶梯”性、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并据此提出以中华体育精神浸润为目标、以具身性为依据、加强“家校社”联动、重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的“非学科”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实践路径。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非学科;以体育人;中华体育精神;具身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1-0001-07
Logic generation, realistic examination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he non-disciplinary with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ZHANG Ruil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45,China)
Abstract: Around by the long-standing value orientation of "discipline-oriented"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leads to an excessive emphasis on curriculum technology, knowledge system, and teaching procedures, then to neglect students'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to cause a serious tendency towards educational utilitarianism, it is proposed to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a "non-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o deeply explore and exp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sports practicality and physical perception of educational metho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non-ladder” of project technology, and also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Given that,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actice path on nurturing people by sports from the “non-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is aimed by infiltrating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orts, and based on embodi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linkage of "home-school community", and also re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non-disciplinary;nurture people by sports;Chinese sports spirit;embodiment
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其中体育被纳入非学科类进行管理[1]。2022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区分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培训机构,并对包含体育在内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作出系统部署[2]。如何认识非学科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性质不同、如何实施非学科类课程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如何对待非学科类课程条件保障和制度建设、如何重新审视学校体育“非学科”化属性等,就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研究从“非学科”视角出发,试图系统性回答学校体育“非学科”属性问题,聚焦学校体育在五育并举实践中切实发挥以体育人的价值功效,以期为新时期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研究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探究学校体育“非学科”属性,助力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命达成,助推学校体育以体育人方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明确新时期学校体育“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和“怎么考”“怎么教”“怎么练”提供行动指南;第三,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思想解放,为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蓄力赋能。
1 学校体育从“学科”化到“非学科”化的生成逻辑
1.1 学校体育“学科”化表现特征
学科是一种分类化的知识体系、可授性的教学科目,具有分科性、多维性、课程化和可复制性等特征[3]。一方面,学科作为分类化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通过知识的分割、归类形成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建立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双向循环;另一方面,学科作为可授性的教学科目,强调课程化教学,基于分科知识的课程建构,完成学校教育内容的传授。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学科”化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也呈现出明显的课程技术化、知识体系化和教学程序化等特征。第一,学校体育偏重课程技术化。体育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更注重运动技术与方法的实践,重视考察学生对基本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4],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同时强调标准化教学,要求学生对标技术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整体性开展练习[5]。这一过程容易忽视学生运动习惯、体育素养的培育,导致育人意识和育人成效不足;第二,学校体育过于强调知识体系化。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在不断分化、交叉、融合、再分化的周期中循环往复,在动态演变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的凝练。在此过程中体育学科将课程设计模块化,学科知识划分为不同模块[6],形成结构化的授课体系,并通过设置考试、家庭作业、体质测试等考核方式来评估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掌握和应用的情况[7]。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会使学生陷入庞杂、零散知识的记忆之中,过于强调技术讲解和重复训练则会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浅层动作的学习之中,这一过程弱化了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具身性认知和实践性习得等影响。第三,学校体育突出教学程序化。体育教学仍以传统的传艺式教学方式为主,体育课程常采用传统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结构模式,即课程与教学背离其本身的创造性,逐渐成为一套固定、统一的操作形式[8]。体育教师按照“内容+程序”“讲授+示范”的单向教学模式,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教学,按照教师示范、动作分解、学生练习等固定的教学流程,侧重对技术动作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忽视了学生心理、意识、情感的培养与塑造。上述特征,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化、练习方式的标准化、教学组织的格式化倾向日益显现,束缚了学生运动实践活动具身性认知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学科”化倾向使得学校体育过于偏重课程技术化、过于强调知识体系化和过于突出教学程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学校体育价值异化。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技能习得,轻视学生本体感受。在传统的认知层面,体育课只是强身健体的工具,重“身体”轻“心理”的发展目标定位,使“塑身”与“育心”疏离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例如,学校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学校以“灌输式”教学为主[9];再如,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以运动技能测试为主,评价手段也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10],而体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学生个性化发展被忽视。在以体育人实践中过多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过分强调体育课堂的纪律性、有序性和一致性,忽视了运动项目的整体性、关联性与拓展性,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受控于考试指挥棒,体育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应试体育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时常造成体育学科中出现“唯成绩论”“唯目标论”“唯课程论”和“唯教学论”等不良现象,如体育教育渐进走向“应试化”产生“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以考定教”行为[11],忽视了学生本体感受与个性化发展,妨碍了学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1.2 学校体育“非学科”化育人逻辑
“非学科”化是相对于“学科”化而言,现有研究鲜有提及“非学科”化,相关研究多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着手探讨“非学科”的特性,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归纳为开放性、灵活性、非系统性和不可复制性。本研究认为“非学科”化是一种以场景式体验和感悟性认知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过程,对于体育“非学科”化而言,其侧重于将体育价值付诸于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过程,并将精神力量内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追寻。从特征本质来看,探寻学校体育“非学科”化育人规律,是基于学校体育本质的底层逻辑,学校体育本身注重强调学生发展的兴趣化、个性化、实践化,这也是“非学科”化具备的典型特性。从发展方式来看,从“学科”化到“非学科”化是学校体育以体育人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非学科”化转变过程中切实避免唯“学科”化的传统方式禁锢,同时更强调关注以体育人“非学科”化的规律性。从表现形式来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是以体育精神浸润为手段,以体育技能习得和以体育兴趣提升为成果导向的具体表现。从实施效果来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非学科”化势必推进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创新,体现在知识体系创新、技术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创新以及评价形式创新等。
学校体育的“非学科”化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否因“非学科”属性,学校体育公共课乃至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性、价值性和功用性需要进一步认识和阐释?第二,是否因体育“非学科”化对学生成长作用方式的不同,需要进一步思考教与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第三,是否可以通过学校体育的“非学科”化实现校内外体育开放互联,并从“体教融合”“双减”等政策中提升体育资源整合效能及利用效率?总之,科学、精准理解和开展学校体育“非学科”化工作将是未来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理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实效的根本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