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审视

作者: 邵天逸 李启迪

摘      要:基于辩证分析立场,从历程、价值、问题角度切入审视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旨在明晰其学科价值、澄清内在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演进主要体现为能力目标的单一指向、能力目标的拓展与相对固化、能力目标的调整与多元化3个阶段特质;(2)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价值主要包括彰显体育课程特性、反映能力教育诉求以及与学科核心素养互为呼应;(3)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内在问题主要呈现为概念表述模糊、理论定位漂移以及实践方案缺失;(4)新时代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优化,应注重规范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概念表述、明晰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关联向度、完善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评价体系。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学科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1-0008-08

Examination of the ability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based on disciplines and academic theories

SHAO Tianyi,LI Qid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dialectical analysis, the ability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is viewed and pon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value and problem, aiming at specifying its subject value, clarifying the internal problems, and then putting forward the promotion strateg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evolution of the ability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stages: the single direction of the ability goals, the expansion and relative solidification of the ability goals, and the adjust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ability goals. (2) The value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bility mainly includes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lecting the demands of ability education, and echoing with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subject. (3) The inherent problems of the ability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mainly presented as vague concept expression, drift of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lack of practical scheme. (4) The optimization of ability goa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standardizing the concept expression of ability goa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larifying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ability goa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bility goa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ability goals;subject values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作为我国学校体育视域与教师专业成长、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其不仅在宏观上以教育理念或社会观念的形式(如能力教育、培养能力)潜移默化影响体育的学科定位及其发展路向,也在中观及微观层面与课程、教材相交融而持续调适体育教学的实践进路。特别是在体育基础教育领域,能力往往直接作为课程目标提出,并随着21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而逐步丰富内涵并提升影响。以能力目标为基点整体审视我国体育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施策,不仅有助于明晰能力在体育课程下的价值定位以及能力之于体育课程建设的独到意义,更可为挖掘、揭示体育课程能力的内生问题提供理论视点。

现有文献与资料表明,学界对于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关注相对不足,不仅缺失专题研究,其已有认知也多流于简单复述,或为无实际意义的空泛表达。虽有少数研究者从某些视角或局部予以深度剖析和反思[1-3],但仍有诸多问题留待深入分析与探讨,如:(1)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何时兴起?经历怎样的发展过程,以及表现出何种特质?(2)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价值意蕴何在?其与知识、技能目标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如何?(3)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特别是运动能力以外目标的内涵、定位是否清晰准确,其可评价性如何?以上既是体育课程研究的元理论问题,亦是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可回避的参考议题。

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坚持辩证分析的思维立场,基于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理论与逻辑分析视角系统考察、反思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基本设定,在把握体育课程能力目标演进特征及主要意涵的基础上,揭示其学科层面的核心价值及学理层面的问题与局限(包括概念、定位、实践3方面),并结合新时代我国体育课程建设总体规划与现实需求提出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优化策略,进而为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良性发展与破解学校体育实践困局提供思想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提出的“能力目标”主要指出现在《体育教学大纲》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部分的能力,其中既包含直接作为课程目标的运动能力,也指位于课程目标之下、作为子目标或细化要求的能力。

1  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演进与类聚

1.1  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历史递进

我国体育课程的能力表述始见于民国时期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1929年公布),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随着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而相应转型。综合考察20世纪以来我国体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关涉的能力表述及发展趋向,可将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能力目标的单一指向(1900—1949年)。晚清、民国时期体育课程的能力集中指向“运动能力”(出现频次少且限于小学阶段),其目标通常与学生本能、需求及娱乐习惯等关联,并呈现出过程、阶段或中介特质[4]。(2)能力目标的拓展与相对固化(1950—2002年)。此阶段的能力主要围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展开,其相关目标表述始见于1961年颁布的小学(中学)体育教材,并在之后各版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均有体现(仅表述上有所差异),尤其是1987版及以后的《大纲》更为明确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与适应能力”的要求置于“全面锻炼学生身体”的分目标下,使其定位进一步明晰与稳固。需说明,期间各版《体育教学大纲》还曾出现其他能力表述(如“抵御疾病能力”“基本运动能力”等),但多为以上能力的补充、拓展与延伸。(3)能力目标的调整与多元化(2003年至今)。随着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与修订,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出现较大调整,除将已有目标进行重新编排外,还提出诸如“情绪调控能力”“预防心理障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社会层面的新表述与新提法(不局限于体育学科),其中2017版《课标》进一步将“运动能力”确立为课程分目标。总体而言,随着这一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不断丰富与细化,体育课程能力目标也更为开放与多元。

1.2  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维度划分

经粗略估计,我国历史上累计出现的课程能力目标多达数10种,且其表述与归属各有差异。基于能力及相关目标的用语、内涵、指向在不同版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体育教学大纲》下呈现出的共性与异质性,可大致将我国体育课程能力目标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1)与身体运动相关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发展身体(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运动能力”以及“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较少出现),此类能力直接以身体作为展示对象且较明显受先天遗传影响。其中,“运动能力”还可细分为“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运动能力”,两者某种程度代表体育课程的独有能力,故常被政府文件、研究论著及大众媒体所援引并予以反复讨论。

(2)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能力目标。较典型的有“提高情绪调控能力”“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此类能力通常与自我价值、意志品质相关,并指向人格健康。其中以“情绪调控能力”的提法最为常见与多变,如2003版《课标》采用“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表述,但之后几版《课标》均未见“能力”后缀(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甚至取消“提高”“具有”等前置动词(情绪调控)。

(3)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能力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增强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提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力”等。涉及的能力一般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教学活动,且大多需在全面完成课堂各项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或发展。

(4)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能力目标。此类表述最为多样,如“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对疾病的抵御能力”“提高生存和生活能力”“发展体育锻炼(健身)能力”“具有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等。此类能力的综合性、社会性较强,虽与体育教学有一定交集,但基本针对课外、校外日常生活而言(甚至面向人的一生),其在学校场域内的提升效度相对受限。

(5)指向模糊的能力目标。如“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增强体育创新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提高综合能力”“提高(体育)审美能力或具有运动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其表述所包含的能力或过于宏观,或流于抽象,或存在学科交叉,均存在归类困境。

2  体育课程能力目标的价值考量:基于学科关联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