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视域下形意拳传承的三重进路: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摘      要: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形意拳;传统武术;身体文化

A triple approach to the inheritance of Xingyi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Memory reshaping, value reconstruction and

order reconstruction

HOU Tianyuan1,GUO Yucheng1,2

(1.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Academy of China Spo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current inheritance of Xingyiquan is changing from “spontaneity” to “consciousness”.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this study uses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field research methods t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heritance mechanism of Xingyiquan from three levels: memory reshaping, value reconstruction and order reconstruc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ngyiqu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ugh the memory reconstruction of “catching sight of scenery, feeling, and spirit”, the inheritance of Xingyiquan had been increased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time continuity and spatial identity; by reconstructing the value of “catching sight of people, usage, and life”, the scope and influence of Xingyiquan had been expanded;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der of “catching sight of the public, wisdom, and harmony”, the concepts and behaviors in the inheritance of Xingyiquan had been standardized. Memory reshaping, value reconstruction and order reconstruction has built a bridge from history to reality and the future for Xingyiquan, provided new thinking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Xingyiquan, and also would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ports.

Key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cultural heritage;Xingyiquan;traditional Wushu;body culture

“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民族,不曾感受到过传统的力量”[1]。文化遗产保护的勃兴及其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范式演进,集中体现了人类认知历史、当下和未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2]。中国在2004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后,已有20年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实践经验,不仅形成中国化的非遗保护理论和方法[3],而且成为当代社会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框架[4]。中国非遗保护虽然在申遗履约、制度建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5],但“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不是一个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概念”[6],想要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留中华文化的本相,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依然任重道远。事实上,“人类所写的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其实就在我们血管里流淌着”[7]。中国武术以口传身授的身体优势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成为“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8],并于近年来充分调用中国非遗保护政策以宏观设计与民间传承结合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情的传承路径而蓬勃发展。

武术拳种的案例研究对于揭示我国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微观互动和复杂关系、探索传承与决策的原理具有见微知著的力量。当前,学术界围绕跨学科视角对武术非遗传承的历史形态[9]、空间文化[10]、社会分层[11]以及法治协同[12]等较为本质的传承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城乡融合[13]、乡村振兴[14]和社会治理[15]的宏大国家议题下,探索武术如何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实现社会重组和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表现出积极的社会价值,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文化遗产视域下武术自身的传承路径尚缺乏系统阐释。形意拳具有形简意深、内外兼修的运动特点,与太极拳、八卦掌共称为“三大内家拳”。通过探讨形意拳传承的现实理据,以重塑记忆、重构价值和重建秩序作为研究的三重进路,解释文化遗产视域下形意拳如何以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实践体系,并展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对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作为文化遗产的形意拳表现出比以往更为丰富的社会价值和更为多元的时代价值。据此,研究以两个形意拳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所在地——山西晋中和河北衡水的形意拳传承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法:(1)比较研究法。形意拳自明末“化枪为拳”后,由戴隆邦改编为戴氏心意拳,后经李洛能等共同创编而成以三体式、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为主要内容的拳种,经历时性转型与共时性脉络的辩证交织,形意拳逐渐形成了分别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多样化传承流派和传承形态。对同源多流的两个形意拳传承案例进行比较研究,能够凸显形意拳传承中多元地方文化与制度生态之间协调机制的共性,发掘更为深层的文化传承逻辑。(2)实地调研法。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形意拳传承中实践表达的具体情形、国家制度与民间传承之间的协调过程以及人们对形意拳传承的真实认知只有通过实地调研才能获取。因此,研究走访两地的各级体育局、档案馆等政府部门和武术协会等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3)参与观察法。于2020年8—11月,2021年10月,2023年1月多次对山西晋中市及下辖太谷、平遥、祁县等地和河北衡水市及下辖深州等地的主要形意拳传承流派的拜师仪式、节庆活动、师门聚会、日常训练、表演竞赛以及高峰论坛等特殊与日常的传承节点进行参与式观察。与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50余名传承人弟子进行交流并建立长期联系,了解形意拳的存续现状。

2  记忆重塑:形意拳文化认同的社会建构

费孝通[16]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文化遗产视域下重塑形意拳记忆的内在逻辑就是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逐层空间历史叙事,展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潮流下,形意拳的当代传承如何以具有鲜明地方记忆的身体经验和历史实践为载体,以当地形意拳非遗传承人为见证,通过空间重塑、仪式活动和身体感悟,在地方性空间中塑造超越时间的情感和精神链接,创造具有历史感的空间文化和具有时代感的社会认同。

2.1  见景:源于空间历史的形意拳记忆溯往

形意拳以重建形意拳“历史现场”、拓新非遗传承空间的方式,将拳种历史与现代传承贯通,重新建立起拳种与公众的连接,成为创造形意拳公共性空间文化的前提。形意拳的前身——戴氏心意拳自戴隆邦起在山西祁县生根发芽,由李洛能在山西太谷保镖期间改为形意拳后发展壮大,李洛能年迈返乡后在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广为传拳,不同地域空间的人文风貌逐渐塑造出山西派和河北派两个拳理相同而风格迥异的形意拳流派,形成独特形意拳历史文化景观。

相比于博物馆中陈列的展品和古籍里记载的历史,形意拳以更为直观和生动的身体运动方式,能够让人对地方文化的传统生活产生一种鲜活感和纵贯感,延续传统的“正宗”也因此成为人们对形意拳习练者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在形意拳的重要传承地,山西晋中、河北衡水的形意拳武馆、拳师旧居、形意拳纪念堂等传承空间以修旧如旧的古典院落形式散落在众多古建筑中,至今仍为习武传拳的空间,与地方空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历史气息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随着城镇化进程,当下形意拳的传拳方式早已从严格的师徒制传承转变为较为自由的师生制、甚至义务性传习,习练场所也从“三面围墙”的传统封闭性空间扩展至公园、场馆等开放性空间,习练内容也转变为更适用于表演和竞赛的套路练习。现代化的冲击下,坚守与创新的张力在非遗传承中普遍存在,以地方空间中的历史实景讲述形意拳历史轨迹,从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意拳真实演变历程,成为缓解这一张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实体空间作为承载形意拳社会记忆的空间载体,在从私宅而重建为旧居、纪念堂、博物馆以及文化小镇等公共场所的同时,塑造成为新的形意拳“记忆之场”,由此而贯通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是形意拳当代传承的起点。河北以深州形意拳文化小镇为代表,对形意拳文化影响下的非遗、健身、康养、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进行现代化融合转型的尝试。拓新后的形意拳传承空间,通过形意拳传承场景的再现和延续,使参与者在与空间的短暂交互中完成对形意拳社会记忆的重构,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意拳文化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将具有地方感的形意拳历史记忆通过新媒介传达给社区居民,成为形意拳非遗传承记忆新的生长点。

2.2  见情:基于情感取向的形意拳记忆传承

“地方”通常是凝聚社会记忆和感情归属的开放空间。哈布瓦赫[17]335认为,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不仅仅是机械对所获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更强调记忆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因此社会框架之下的记忆具有认知属性和情感属性。康纳顿[18]将群体性的记忆形态提炼为“社会记忆”,并提出社会记忆通过纪念仪式、身体实践和口头传播等形式传递和延续社会的集体情感。情感态度作为社会记忆实践的关键特征,比枯燥乏味的认知记忆拥有更为持久和有效的力量,成为形意拳建构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