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体育课程标准的演化特征与时代价值

作者: 秦国阳 程卫波

摘      要: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法规性纲领,也是见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及变革的历史线索。研究认为:经过从“形成与改造”到“调整与恢复”,再到“创新与深化”等阶段的嬗变,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呈现出以下演化特征:(1)课程理念从“社会本位”到“学科本位”,再到“学生本位”;(2)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劳动卫国”到“三基”,再到“三维目标、核心素养”;(3)课程内容从“技术化、统一性”到“基础化、灵活性”,再到“结构化、综合性”;(4)课程实施从“指令执行”到“灵活创生”,再到“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从“体质检测”到“能力评估”,再到“素养评价”。体育课程标准涵括以下时代价值:(1)课程标准内涵立意呈现出从“社会立场”到“学科立场”,再到“教育立场”的流变;(2)课程标准设计思维实现了从“确定性思维”到“灵活性思维”,再到“综合性思维”的转变;(3)课程标准内在逻辑表现出从“体质导向”到“内容主导”,再到“三位一体、课程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体育教学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new China

QIN Guoyang1,CHENG Weibo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China;

2.School of Sports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not only a guiding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hinese schools, but also a historical clue to witnes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fter undergoing stage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o “adjustment and restoration”, and then to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China'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have shown the following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1) The curriculum concept has shifted from “social standard” to “subject standard”, and then to “student standard”; (2)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range from “en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safeguarding the country through labor” to “three basics”, and then to “three-dimensional goals and core competencies”; (3) the course content ranges from “technical and unified” to “foundational and flexible”, and then to “structured and comprehensive”; (4)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has shifted from “instruction execution” to “flexible creation”, and then to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5) course evaluation goes from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to “ability assessment”, and then to “literacy evalu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include the following contemporary values: (1)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has shown a change from a “social stance” to a “disciplinary stance”, and then to an “educational stance”; (2)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design thinking has achiev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deterministic thinking” to “flexible thinking”, and then to “comprehensive thinking”; (3) the inherent logic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shows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physique oriented” to “content oriented”, and then to “trinity,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curriculum reform;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教材编写、教学、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直接依据,对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起着纲领性的规范效用。为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诉求,解决当前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顺应国际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核心素养”和“课程育人”为指导思想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成为新时代课程改革最鲜明的风向标[1]。回溯之前8次体育课程改革,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其内涵不断得到充盈和完善。然而,体育课程标准的与时俱进仍无法回避历时性的文化价值选择和共时性的中西文化价值冲突等诸多挑战。在此意义上,通过对体育课程标准演化历程的爬梳,系统剖析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旨在为推动新时代我国体育课程标准的不断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1  以史为证:体育课程标准的嬗变回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体育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在此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标准历经70余年的激荡、调试和完善,划出一道隽永的演化之痕。

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课程重建与本土探索:形成与改造阶段(1949—1976年)

对于1949—1976年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建设,应当主动跳出单一历史事件的局限,将其置于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和反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整体把握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伊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由于缺乏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课程也处于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或放羊式教学的状态[2]。1950年在以苏为师的时代情势下,《小学、中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颁布统一了体育课程的教学秩序[3]32。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1956年后体育课程标准逐渐进入本土化初创阶段[3]37。不止如此,由于之后几年的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以及中苏关系的继续恶化等事件的相继发生,学校体育也随之出现“大开大合”的趋势。“教育革命”中相当多的学校开始以劳动、军训替代体育,学校体育教学秩序基本处于“无纲无本”的无序状态,教学质量几近滑落谷底。由此,对于1949—1976年期间的中国学校体育,既要对其“全盘苏化、自主探索以及无纲无本”等阶段进行主动反思,也要对其当时所置身的国际大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从新中国成立初始到改革开放的体育课程标准,如何从向苏联学习被迫转向自主探索,如何推动体育教学大纲及教材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等背后的机理有一个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全面深入掌握,进而对下一阶段(改革开放后)体育课程标准一系列文件出台或颁布的理解不至于出现时间跳跃和思想断裂。

1.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课程复生和思想觉醒:调整与改革阶段(1977—1999年)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日益好转和国内政治的拨乱反正,学校体育尝试步入正常发展轨道。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针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1979年“扬州会议”旗帜鲜明地指出“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应摒弃“劳动体育”的传统思想,确立“体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中的中心指导地位[4]。尽管1982年的烟台会议在体育观(大体育观和真义体育观)上出现一定分歧,但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方面两者其实都还是体质教育思想的某种拓展和延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国家发展和人民期盼的高度,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这一时期在体育课程建设上对“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1985年“素质教育”理念出台,随后“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成功体育”等体育思想开始不断涌现。不仅如此,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1987年《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关注和培养[3]115、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对课内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着重强调[3]158、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对“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主导、学生是体育教学主体”教学理念的初步明确[3]221,以及1996年《“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教学改革”的方案》对“以技术、技能为主”与“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之间教学矛盾的有效解决[5],无不表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之后,学生身心发展逐渐受到重视,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开始得到更多关注[6]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课程突破和本土实践:创新与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21世纪伊始,面对全球化的日益加速和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政治、经济及教育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也与时俱进。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就针对以前体育教学大纲中主要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要价值导向的不足,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确定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5个领域目标,重新划分学段,将发展性评价方式纳入评价体系,并采用“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思路,标志着体育第八次课标启动试点阶段的开始[7]。可以说,相较于体育教学大纲着重于对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选择,受欧美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则更加强调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表现出明显的人本化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技能教学至上”等教学取向的单向度发展。2011年在结合10年来一线教师及教研员实践经验及相关专家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并推广,标志着体育课程标准进入初步完善阶段。在此基础上,2014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此文件中明确指出构建各学段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目标,确立“核心素养”在课程体系中的“DNA”或纲领的地位[8]。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是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沉到义务教育阶段,并在结合“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以及“三面”——“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基础上,形成“三有+三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9]。不难看出,进入21世纪后,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在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及教育理念等多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其核心主旨从“知识导向、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育人本位”,进而在本质上扭转以前体育课程标准“重升学轻发展”“重考试轻素养”等弊病,使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化、在深化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