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变迁视野下武术攻防属性的演变进路与现实反思
作者: 王永乾 王国志 闫民 韩政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文化变迁研究中的剖面分析法、历史复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武术攻防属性演变进路。研究认为武术攻防属性在“天圆地方”“天崩地裂”“开天辟地”3个阶段分别呈现强化、弱化以及隐藏的演变进路。在此基础上,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武术发展的思考,认为武术发展应该挣脱西方体育束缚,以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为理论依据,确立以我为主的武术发展道路;坚定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和自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武术发展模式,汲取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的有益因子。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攻防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4-0032-09
The evolution approach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ttributes of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nge
WANG Yongqian1,WANG Guozhi1,YAN Min2,HAN Zhe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2.School of Wushu,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Jinan 250102,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profile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recovery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hang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approach of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ttributes for Wushu. It has been believed that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ttributes of Wushu show the evolution approach of strengthening, weakening and hiding in the three stages of "round Heaven and square Earth", "Heaven rends asunder and earth crack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study starts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n hol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hould break away from the shackles of western sports, and take Xi Jinping's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ought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establish a self-oriented developmental road for Wushu; to fir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and self-reliance, rooted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o innovate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Wushu, and absorb the beneficial factors from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is world.
Key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ttributes of Wushu;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cultural change
“搏杀之术”的刻板印象,“旋转跳跃”的艺术形态,“内外兼修”的健身理念,不禁让人发出疑问:究竟什么是武术?李泽厚[1]认为:“对于一个事物,应该抓住它的最基本的东西,确定它的历史地位,这样也就了解了它。”而关于武术的“最基本的东西”,刘文武[2]则认为:“‘攻防’可以统摄整个武术内容的动作属性,无论是功法、套路还是格斗,只要属于武术,都具有攻防属性。”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武术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派生出多元化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立足于“身体攻防活动”之上,这种不具备击打特征的“攻防”是“技击”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而产生的进化和升华,在当下的语境中武术攻防属性涵盖“技击”,却又不止步于“技击”。另外,一直将“技击”置于武术现代发展的语境中会诱使大众囿于“打”的场域,无法对武术形象展开准确定位,产生对武术的“误读”,从而会割裂武术演进发展的历史、忽视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进化。
所以,理清武术攻防属性的历史演变更适合展开关于“武术是什么”“武术的演变轨迹”以及“武术未来发展”的探索。
1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1.1 武术攻防属性的概念界定
武术攻防属性是贯穿武术所有内容的核心属性,但是任何一种表现形式和内容都不足以完整概括武术攻防属性,研究所指的武术攻防属性是囊括武术所有内容和形式在内的攻防属性。另外,“信息网络”“现代军事”“球类运动”以及世界上的其他武技都具备攻防属性,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攻防属性作出界定。
武术攻防属性与“信息网络”“球类运动”等领域的攻防属性相比,其产生至成熟的过程始终围绕“技击”,更为详细地说是通过身体或手持器械做出“非攻即防”的动作,达到对彼方身体造成伤害或限制行动的目的。而武术攻防属性较之其他武技的攻防属性,虽然目的相似,但“如何攻防”是一项文化事实,武术攻防属性的“技击”蕴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古代哲学思想。所以,武术攻防属性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是“身体攻防”和“传统文化”交织并进、互相影响的过程。另外,从身体哲学看,人是“身心合一”,身体是“我思故我动”,而“思”则是来自人类以身体为窗口对自然的感受、适应以及超越所产生的知识文化、哲学思想,“身体攻防活动”被放入中国人传统的“思”,所以武术攻防属性中的“身体攻防”与“传统文化”就如同“身心合一”的人,不能二元分离。因此,研究阐述的“武术攻防属性”是以“技击”为支持背景,以“传统文化”为理论支撑,通过身体攻防表现出的一种身体文化。
1.2 以文化变迁作为研究理论的介入
武术攻防属性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呈现出缓慢、局部且持续的特征,很难从时间和空间上用具体的年代、地域作出详细的划分。与此同时,武术攻防属性的演变围绕人的历史需要,取决于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处于文化的核心位置”[3]304,这为将武术攻防属性的演变置于文化变迁的场域之中展开探索提供合理性依据。
文化变迁泛指文化整体结构及功能的变化[4],而创新为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研究变迁的学者们通常认为创新有4个基本变种:长时期的变异、发现、发明、传播和借用[5]23。武术攻防属性作为一种身体文化,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就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传统文化、思想为理论支撑,“身体攻防”进行长时期积累、变异的一个过程。而“坚船利炮”等热武器的传入就影响武术作为“技击术”的发展,从而改变了武术攻防属性的存在特征,这种变迁形式就涉及外来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其的“借用”。
武术从“技击”到“体育”再到“艺术”,已然成为武术发展的事实,为了洞悉事实和现象背后隐藏的诸多问题,从更深层次挖掘武术攻防属性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就有必要将文化变迁作为研究理论介入研究之中。
1.3 文化变迁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回眸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武术攻防属性以具有“两两相当”击打特征的身体攻防作为主要内容,此时武术攻防属性的变迁主要取决于文化系统内部的“发明”和“发现”,需要以稳定的传统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葛兆光[6]332-345认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天与人伦行为、知识体系、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统统有关。”在终极依据——“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没有崩溃之前,知识和思想世界就没有“意料之外”的突然变化,没有“出乎意料”的惊人断裂,一切都在已有的知识与思想中推衍、绵延与扩张[7]41。因此,将“天圆地方”作为武术攻防属性变迁的首个阶段。
当西方舶来的新颖事物和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打破了中国稳定的传统社会文化环境后,为借用西方文化提供了契机,武术从“暴力行为”的专门工具转向“强种强国”的救国利器。这是由于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的失衡,正是葛兆光[6]332-345提到的:“西方科学技术对传统宇宙观的冲击使中国古代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合理性依据产生了连锁坍塌,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可谓是‘天崩地裂’。”因此,将“天崩地裂”作为武术攻防属性变迁的第2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独立自主使得文化主体性有了依托,此时武术攻防属性的变迁取决于国家的主动选择和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安定以及人民幸福对武术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知识、思想和信仰的新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融合,造就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可称之为“开天辟地”。因此,将“开天辟地”作为武术攻防属性变迁的第3个阶段。
2 天圆地方:武术攻防属性的强化
“关于宇宙空间的知识和历史时间的知识,就是古代思想的基础。对于天象的凝视、观测和体验,形成了古代中国人关于宇宙空间的知识,这些知识给中国思想世界提供的是一种经验与技术上的合理性知识”[7]26。中国古人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作为托起古代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石,用永恒不变的“天”来作为一切知识、思想和信仰的终极依据。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天圆地方”的观念没有被颠覆,中华传统文化就会以其为原点不断延伸。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饱受军事战争、民间私斗以及外族侵扰的折磨,而武术无疑是保存生命、维护利益的“利器”。所以,“天圆地方”时期,武术攻防属性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传统文化为理论支撑,不断拓展身体攻防的内容,使武术攻防属性得到持续强化。
2.1 文化隔离的封闭,造就武术攻防属性强化的环境
武术攻防属性之所以在“天圆地方”阶段被不断强化,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古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力的权威性,与文化隔离机制息息相关。文化隔离是指“把各民族的文化活动局限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环境,导致相互间的隔阂甚至长久地隔绝”[8],由此形成的藩篱造就了武术攻防属性强化的文化环境。
回眸武术攻防属性的强化进程,原始时期和氏族社会的人类为了生存进行的搏杀行为还不具备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而先秦时期出现区别于军事武艺的人体文化现象,即角力手搏,也有《庄子·说剑》中提到“夫以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9]17,表明此时的武技已经开始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到秦汉时期,出现《剑道》《手搏》等关于“剑术”和“拳法”的专著。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双重压迫之下,民间习练武术抵御敌人,为“身体攻防”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融合奠定群众基础。明清时期门派林立,出现各具特色的拳种和冠以拳名的套路,富含中国哲学的武术理论著作相继问世,例如《剑经》[10]和《太极拳论》[11]中皆提到融合中国哲学的攻防理论,《苌氏武技书》[12]和《陈氏太极拳图说》[13]的开篇先提及阴阳学说等传统哲学思想,而后才展开武术技法的论述。“明清武术典籍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髓,为武术运动鲜明的文化特色注入了新的营养”[14],使身体攻防脱离野蛮厮杀以及毫无招法的自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