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并快乐: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现象学研究
作者: 祝大鹏 周雯摘 要:为了深入探讨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表现形式、动机来源和认知特点,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13名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为访谈对象,并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良性自虐现象普遍存在于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群体中;(2)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环境、生理和心理等3个方面;(3)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动机来源主要包括挑战自我、过往经历、同伴激励、追求刺激和探索未知等5个方面;(4)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在认知上反映出追求认同接纳、能力体现和利弊权衡的结果。研究认为良性自虐行为对于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利弊共存,需要积极引导宣传、正确教育和制度合理管控,保障马拉松跑者安全科学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关 键 词:运动心理学;良性自虐;马拉松跑者;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044-09
Pain with pleasure:The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f benign masochism among the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Abstract:To examine the manifestations, motivational sources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enign masochism among the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this study interviewed 13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with the methods of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view tex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henomenon of benign masochism is prevalent among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2) the manifestations of benign masochism among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environment,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3) the motivation sources of benign masochism among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mainly include five aspects, that is challenging themselves, past experiences, peer encouragement, pursuit of excitement, and exploring the unknown; (4) the benign masochism among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cognitively reflects the pursuit of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ability expression and the result of weighing pros and cons. The study suggest that benign masochism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senior amateur marathon runners. Active guidance and publicity, correct education and reasonable institutional control are needed to ensure safe and scientific exercise for marathon runners and promote the participa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words: sports psychology;benign masochism;marathon runners;phenomenology
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是指个体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承受痛苦、压力和困难,以获得积极的心理效应[1]。Rozin等[2]认为个体在实施良性自虐行为时,虽然身体和大脑感受到了威胁,但个体本身却享受此类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大脑被身体欺骗了,实际上这种威胁或危险并不存在,因此会有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这是一种从肉体的不适中得到精神享受的行为,其本质原因是认知和身体反应之间出现的偏差所致。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通过与积极事件相关联,个体对刺激物的本能厌恶可以实现逆转,从而产生积极的享乐感,该种特质使人类在生存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能够保持积极心理[3]。
良性自虐理论认为,个体对刺激物先天的厌恶可以通过与积极事件相关联获得逆转,从而产生积极的享乐感[4]。周爱保[5]认为长时运动产生体力耗竭的体验使大脑以为机体遭遇威胁,但个体的感知情感系统确认威胁并不存在,此时个体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进而增强人们参与运动的乐趣和积极性。在马拉松运动中常有跑者为了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而超量运动、带伤或疲劳训练和强迫性训练等行为。马拉松运动中的良性自虐对跑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如提高自尊心、增强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等。然而,良性自虐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如过度疲劳、身体损伤、焦虑、抑郁等。并且伴随着高运动损伤,甚至猝死的风险。为何有如此庞大人群参与马拉松运动,“自找苦吃”?当前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主要关注的是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效应,对于运动过程中的负面心理反应则关注不够。
现象学指的是现象或体验的研究,现象学研究就是揭示体验对体验者意义的研究[6]。现象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其中对国内现象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是范梅南的研究理论。他将现象学研究步骤总结为生活体验的收集、解释学的反思以及解释学的写作3个阶段[7]。后来,巴里特等[8]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易掌握和操作的研究步骤:首先,由访谈对象围绕某一主题描述自己的体验;其次,研究者组建研究小组对描述文本进行阅读分析,归纳共同主题分析,再将其返回至访谈对象进行补充、确认;最后,研究者在这些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一种,现象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现象学方法重点在于探究人们如何感知经验,研究者借助相应分析技术将个体体验还原到基本意义或本质[9]。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属性。如何理解马拉松跑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良性自虐现象,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则面临测量工具有效性和实验设计效度的局限,而现象学质性研究具有更强的研究深度[10],可以深入直观地获取跑者良性自虐的直接身心体验以及其赋予这种体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归纳出马拉松跑者良性自虐的表现形式、动机类型和认知特点。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基于跑者的视角分析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运动过程中良性自虐的类型、认知、动机,针对跑者的良性自虐提出应对措施,帮助马拉松跑者建立对待马拉松运动中良性自虐的正确认知,保持科学安全的运动行为习惯,从运动中获得最大化身心效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现象学的调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可能和整个研究分离开来。研究者需要对所研究的人和情景有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因此,研究者同时也是研究的工具或者手段,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选择是基于研究者个人的背景和经历[11]。有学者认为,研究者个体经历有助于在研究过程中更好地悬置前见,在描述体验与还原、主题分析与反思等阶段更深刻地将访谈对象的直接体验总结凝练为相应主题,使主题和关键词能准确反映直观行为的本质涵义[12]。
作者本人即为1名资深业余马拉松跑者,坚持马拉松锻炼超过8年,总跑量超过20 000 km,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对马拉松锻炼过程中的身心变化有深刻体验。在锻炼过程中保持与其他马拉松业余跑者的沟通交流,对马拉松跑者的跑步动机、跑步情绪、认知体验和存在的障碍有全面了解。另外,作者前期对业余马拉松跑者跑步心理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经历为本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保障。
1.1 研究程序
参照现象学的研究范式,本研究严格按照(1)确定访谈对象、(2)进入正式访谈、(3)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4)文本处理与分析、(5)进行现象学写作的流程实施研究计划。
1.2 访谈对象及纳入标准
研究随机选取13名资深业余马拉松跑者参加了访谈,其中有7名男跑者(P1~P7)和6名女跑者(P8~P13),年龄(41.92±13.77)岁。被选择进入本研究的跑者需满足以下4个条件:(1)至少完成10场以上全程马拉松比赛;(2)至少有5年以上跑马拉松经历且月跑量不少于200 km;(3)研究者认识并熟悉他们的跑马拉松经历;(4)乐意接受采访。最终入选的13名访谈对象完成全程马拉松比赛(42.92±28.08)场,参与马拉松时间为(12.77±7.01)年,月跑量(351.54±73.58) km。
1.3 访谈内容与程序
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在向访谈对象解释良性自虐的涵义之后,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访谈:(1)跑马拉松过程中的良性自虐有哪些?(2)如何认识马拉松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良性自虐?为什么跑者会表现出良性自虐?(3)跑马拉松以来个体有哪些收益?(4)如何看待跑马拉松过程中的良性自虐与锻炼收益的关系?访谈对象可以结合自己马拉松训练、比赛的实例和感受进行回答。同时收集了访谈对象的性别、年龄、跑马拉松年限、参加比赛次数、月跑量等信息。
每一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为30~90 min,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进行转录、整理,并将电子版访谈文本发给访谈对象进行补充、确认,最终获得13.6万字的访谈文本,最后将主题归纳分析结果返回访谈对象再次进行确认。
2 结果与分析
现象学主要用“主题”来命名意义单元,由3名具有心理学、体育学专业背景的研究小组成员通过对文本资料的分析和讨论,分析出本研究的主题:总体特征、表现形式、动机特点、认知特点等,每一主题又包括不同的次级主题,各主题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贯穿了马拉松跑者良性自虐的产生、发展与教育引导的全过程。
2.1 无处不在: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良性自虐的总体特征与表现形式
1)总体特征。
在关于“在马拉松训练和比赛中有无良性自虐”问题上,所有访谈对象均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种现状在其他极限运动项目的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果[13]。访谈对象认为良性自虐是马拉松训练和比赛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跑者认为“良性自虐是马拉松运动的一种自然衍生物”,只要有马拉松训练和比赛,就会出现良性自虐行为。对于良性自虐行为在马拉松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频率,75%的受访者认为“常常出现”,15%的受访者认为“偶尔出现”,10%的受访者认为“很少出现”。可见,良性自虐是资深马拉松业余跑者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一种行为,也反映出学界关注该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发现,马拉松业余跑者的良性自虐行为与跑马年限、性别和年龄等因素有密切联系。一是随着跑马拉松年限的增加,良性自虐行为逐渐减少。如“跑马拉松就像开车一样,越到后面越谨慎。跑马时间越长,越感觉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不敢像刚跑马时那样自虐了”(P7);“马拉松越往后跑越佛系了”(P11)。二是男性跑者表现出比女性跑者更多的良性自虐行为。如“大多数女孩子跑马拉松还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不会像男孩子一样为了追求成绩而频繁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P8);“男生总是比女生有更高的好胜心,往往会为了超过别人而在不适合跑步的天气或身体状况不好时冒险训练”(P6)。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跑者的良性自虐行为呈下降趋势。如“年龄大了,身体机能在走下坡路,不能自虐了,保持健康还是比追求刺激更重要”(P7)。值得注意的是,访谈结果发现不同运动水平的跑者在良性自虐行为上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手跑者对自己的身体和毅力有更高的信心。如“我的体能好,对疲劳、伤病、风险的抵抗力强”(P2)。而高水平跑者则对自己的技术和应对能力有更高的信心。如“我的跑步技术很强,经验很丰富,知道如何预防风险,能够应对各种挑战”(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