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
作者: 肖建忠 种青 郑华威 屈冬林 李晓芸
摘 要: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的要求,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概念内涵、底层逻辑、实现路径等。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整体教学理念,碎片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问题突出等是义务教育大单元教学的逻辑基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系统化教学等是义务教育大单元教学的底层逻辑;正确把握大单元的时代要求、从学校层面进行科学谋划等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的实现路径。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104-05
The underlying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arge unit teach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large-unit teaching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ogic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underlying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arge-unit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ideolog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he prominent problems of fragmented and superficial teaching are the logical basis for large-unit teaching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large-unit teaching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ation law of motor skill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rge-unit teaching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systematic teaching. Given that,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al path for implementing large-unit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cluding correctly grasp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large units, and also conducting scientific planning at the school level.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large unit teaching;compulsory education
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繁(项目繁多)、浅(蜻蜓点水)、偏(缺乏系统)、断(学段脱节)”等一系列问题[1]。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独特的育人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大单元教学的要求[2]。大单元教学作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生事物”,难免存在着认识和行动层面的偏差,因而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难点、热点与焦点,也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为此,本研究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底层逻辑出发,探寻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的实现路径,为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服务。
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释义
大单元教学是相对于单元、小单元教学而言的,最早由美国知名学者西登托普提出。他认为9个学时的单元只能是经验性体验,容易造成过剩的初级体验,必须实行9个学时以上的大单元教学。为此,他在运动教育模式中以运动季的形式构建了体育大单元教学模式,成为了体育大单元教学的首创者[3]。在我国,毛振明[4]早在1994年就提出在体育教学中以大单元教学破解小单元教学所致的诸多弊病的观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是指围绕“大”概念(如大主题、大任务、大问题)进行学习内容的深度分析、整合、重组及开发,构建起主题明确、目标清晰、任务具体、情境生动、活动丰富、评价严谨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教学体系[5]。具体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概念也有明确界定,即在实施某一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教学时,必须保证18课时以上的连续、系统和完整的教学过程[6]。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完整体验运动技能从零到一的全面提升,有效避免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的浅尝辄止和低级重复现象[5]。
课程标准提出三至六年级每学期要选择2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展大单元教学,七至八年级选择4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开展36课时以上的大单元教学,9年级则自主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为期1年学习的教学建议[2]。从大单元的内涵和本质看,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要求开展某个运动项目或组合的教学时,必须是在内容与结构维度进行系统化的18课时以上连续教学,而不能把完整的技术动作割裂开来进行浅尝辄止的教学;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不是简单的课时数增加或简单的叠加教学内容来组成规模较大的教学单元,而是在大概念(大观念、大项目、大任务、大问题)统率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专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以教与学、进阶练习、比赛与应用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连续18课时以上以专项关键技术为脉络的系统化、递进式教学,是专项运动技能深度学习。
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的底层逻辑
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由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规律所决定。
2.1 大单元教学的逻辑基点
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整体教学理念。
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项目繁多、学习深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消除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的‘繁、浅、偏、断’的现象,组织开展逻辑清晰、系统连贯的结构化内容体系的教学”的要求[6-7]。“繁、浅、偏、断”成为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和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8],特别是“浅”“偏”仅重视单个运动技术的教学问题必须彻底解决,系统化、整体化教学理念必须得到有效落实。但2023年9月举办的全国第九届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展示交流活动的统计表明,大部分展示课例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浅、偏问题依然突出,系统化、结构化的整体教学理念未得到有效确立,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观念还未形成,未能以素养导向去构建与落实大单元教学[8]。
2)碎片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问题突出。
“碎片化”教学是指将连贯性或整体性的运动技术,分解为若干单个技术动作进行教学,如排球垫球技术分解成基本姿势、插入、夹臂提肩、蹬伸等,而不是将运动技术连结起来实施完整的整体化教学,使教学更加接近实战和真实的应用情景。“蜻蜓点水式”教学则是把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频繁的交叉教学,如第一节课学习篮球运球、第二节课学习足球传接球、第三节课学习武术、第四节课学习体操等,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更不要说深度学习了。根据斯金纳的正强化理论,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不断巩固强化的结果[9],因此学生要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必须进行系统化的反复学练与巩固强化方能取得效果。以往碎片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由于缺乏系统性强化,导致学生学了10多年体育而不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这正是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3)未能把握运动项目关键技术,学习核心问题未得到解决。
关键技术是指对掌握运动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解决的核心技术、基础性技术,学生一旦掌握这些技术,就可以通过技术迁移来解决其他技术问题,形成专项运动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每项运动都由众多的具体技术组成,不可能也不必要每个运动技术技能都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前必须厘清哪些是需要教的关键技术,哪些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技术,哪些是技能迁移就可以解决的技术。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未能重视或准确把握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只是简单的重复教学或无效教学,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关键技术链,而不能形成运动技能,更不要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4)只重教学与练习,忽视比赛与应用的问题较为突出。
运动技能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也就是比赛和应用,只有通过比赛与应用才能实现育人的目标。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到《指导纲要》,再到《2022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高度强调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与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提倡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比赛和运用能力。比赛、应用不仅是专项运动项目学习的目标和出发点,还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第十一届广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以及广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40节课例课堂观察表明,超过50%课例将技术教学和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比赛、展示与应用环节未有足够的重视,仅10%的课例做到学、练、赛一体化。可见,只重教与练,忽视赛与用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2.2 大单元教学的底层逻辑
1)实施大单元教学是由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所决定。
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4个阶段是一个不断系统强化、巩固的过程[10]。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深度学习,就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进行18课时以上的系统性强化教学,帮助学生完成运动技能的泛化、分化、巩固,最终实现自动化的目标,也就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对广东省体育与健康学科10名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访谈,他们一致认为大单元教学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2)实施大单元教学是系统化教学的必然要求。
系统化教学是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时要进行系统性思考、综合性安排的过程,是从系统思维出发,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整体性、全局性和变化性的一种思想方法和科学态度,也是大概念教学观念的重要体现。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前的广东省教研实践表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等一系列问题,也就今天教武术,明天教篮球,后天教排球,大后天又回到武术上,如此往复的教学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的教学,是与系统化教学思维相悖离的。非系统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由于得不到有效强化,经历一轮不同项目教学后实际上又回到“原点”,原来的教学实际上停留于浅层学习的无效教学,因而难以形成某项目的运动技能。针对此现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开展大单元教学的要求,目的就是利用大单元教学去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从泛化到自动化的转变,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最终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