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问题审视、致因分析、改革对策
作者: 刘文武 王梦东摘 要:趣味性是决定武术教学和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教育观察法等,系统思考武术教学趣味性的问题。研究认为:练习武术有无趣味性和武术本身具不具有产生趣味的因子是两回事,武术本身是蕴含趣味因子的,但当前武术教学的整体模式遮蔽武术运动原本有之的趣味性。武术教学缺乏趣味性的致因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武术需求相左;(2)组织形式单一封闭、缺少合作互动;(3)学练环境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课堂氛围沉闷;(4)练习目标模糊、学生难以获得效能感。采用交叉整合、以主代次的方法,提出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的对策:教学内容及价值认同方面,要由复杂难学、止于学会向简单易学、精进无限转变;教学方式及学练环境和氛围方面,要由单一的个人练习情境向偏重双(多)人练习情境转变。
关 键 词:武术教学;趣味性;教学方式;学练环境与氛围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5-0109-06
Enhancing the interesting of Wushu teaching: Problem review, cause analysis,
and reform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terest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Wushu teaching and educ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al observ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thinks about the interesting of Wushu teaching, and then holds that: whether Wushu practice is interesting or not and whether Wushu itself has interesting factors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Wushu itself contains interesting factors, but the current overall mode of Wushu teaching has obscured the original interesting of Wushu.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interesting in Wushu teaching include: (1)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udents' Wushu needs; (2) single closed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lack of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3) the learning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mobiliz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s dull; (4) the practice goal is vagu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obtain a sense of efficac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ross-integration and primary-to-secondary approach,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teresting of Wushu teaching as follow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value identity, it should change from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o learn, from learning to simple and easy to learn, and make infinite progress;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from the single individual practice situations to double (multiple) practice situations.
Keywords: Wushu teaching;interesting;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and practicing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枯燥乏味”是武术学界在论及学校武术教学现状时普遍指出的症结之一。毋庸置疑,这是构成“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重要原因。但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于武术教学趣味性的关注度仍然不高,相关研究只是为了追求面面俱到,将其作为整体论域中的一部分,进行一些诸如“武术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的浅层论述,鲜少针对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的专题研究。这种情形既不利于学校武术教育研究的实质推进,也有悖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逐步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大趋势,在其他特别是趣味性较高的体育项目教学的参照下,不仅学者们期待的目标“将武术从体育项目教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必修课同等地位的课程”[1]无法实现,而且还会导致武术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领域更加的边缘化。由此,将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的对策,旨在通过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而催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改善武术教学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状况,另一方面助力“以武育人,以德铸魂”[2]新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使命的实现。
1 枯燥乏味还是兴趣盎然:武术练习趣味性再审视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二律背反”情形:一方面,“单一刻板”“枯燥乏味”已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代名词和长期难以克服的“痛”;另一方面,对于有些习武者而言,则会因“一天不练浑身难受”,而“朝夕揣摩,无有作辍”。如此看来,笼统说练习武术有无趣味性,是一个伪命题。换言之,练习武术有无趣味性和武术本身具不具有产生趣味的因子,是两个问题。武术本身肯定是蕴含趣味因子的,关键是练习武术的人在一种什么环境中练习、练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练的方式怎样以及练习者对武术的价值认同和所具有的武术素养如何。首先,毛振明等[3]认为:“当运动变成体育教育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运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失去小群体的体育亲友集体、失去了激烈的比赛、失去了深入系统的训练、失去了竞争与表现的机会、失去了运动的非功利性等等。”这说明学校武术课堂所创设的学练环境和氛围构成了影响武术教学趣味性的一个因素。也有研究指出,“由于受竞技武术不能配音乐、不能喊叫的规则影响,使得学校武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喊叫,武术课气氛沉闷,学生感觉压抑,导致武术教学难以实现其他项目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学效果”[4]。其次,唐炎等[5]认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首要动力,本质上是学生对所授项目的一种兴趣。”杨建营等[6]研究表明,学生对武术课缺乏兴趣、不乐意学,主要就是因为其近似于体操的教学缺乏技击实用性,与学生之前对武术课的心理预期相悖。这说明教学内容也是影响学校武术课趣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契合需求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吸引学生乐享学习的关键在于适切的学练设计”[5]。说明学练武术的方式也是学校武术教学趣味性如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体育价值认同是影响学生体育课投入的因素之一,而“学生体育价值认同以丰富的运动经验积累为基础”[5]。“没有扎实的武术专项素质作基础,学生就不可能真正领悟到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真谛,而没有这种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也就不可能享受到武术带来的无穷乐趣”[7]。这说明学生对武术的价值认同以及所具有的武术素养,也是影响武术教学趣味性的一个因素。
综上所述,武术运动本身有无趣味性与学校武术教学有无趣味性是两回事。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刻板”“枯燥乏味”问题,说明武术课教学的整体模式遮蔽了武术运动原本有之的趣味性。而如若令学校武术教学充满趣味性,就要通过武术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武术运动原本有之的趣味性彰显出来。那么,武术运动本身的趣味性源自于哪些方面呢?首先,有学者从“练拳致趣”角度指出,“劲力蓄发与体悟攻防、节奏缓疾与身心感受、轨迹曲弧圆融与动作顺畅奔放是达成练拳致趣的3个内在因素”[8]。这是立足技击本质视角归纳出的徒手套路运动之趣味因子。其次,如果说体育的真谛是“玩”,那么器械就类似于“玩具”,有玩具自然比没玩具更好玩(有趣)。武术器械所具有的兵器形制和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而进行的改造(如不开刃提高了使用安全性,适度轻薄化使得练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声响,增加刀彩、剑穗、图案以及诗词歌赋等使其更为美观高雅而富于艺术性),加之各种武术器械的技法特点(如刀术之扎、劈、缠头裹脑、各种腕花,剑术之格、洗、击、刺、挂、撩,棍术之舞花、提撩、抡棍、摔棍、点棍,枪术之拦、拿、扎、点、绞、云),以及“刀如猛虎下山,剑似云中飞凤”“枪若游龙,棍似旋风”等风格化演练要求,都能够使武术器械练习产生迥异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独特的趣味因子。再次,中华身体观对于武术的统摄,使武术演练特别注重意识、心理、气息对肢体动作的引领、强化作用。这会通过想象的方式提升练习武术的趣味性,如在做劈击动作时,想象自己能够做到“力劈华山”;在做扫击动作时,想象自己能够做到“横扫千军”;在做直击动作时,想象自己能够做到“一发透壁”[9]。此种想象其实就是心理学所言“意向”、生理学所谓“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其作用是通过利用意识(主要包括“心专志凝”和“意向增强”)的力量提升人体运动效能。最后,武术与其他所有非格斗对抗性项目的重要区别是其具有人-人之间展开的技击应对的技术内容和训练形式;而武术与其他格斗对抗性项目的不同之处,又在于武术招势技法的无比丰富性为其在拆招、讲招、递招、应手等方面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进而可以围绕它们设置各式各样的条件性对抗练习内容以及人-人配合完成的训练形式。运动心理学相关知识表明,这种“开放式”技能相对于个人独自完成的“闭锁式”技能趣味性更高,教育收益更大。有研究对国外相关体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其之所以充满趣味性,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变化性”“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性,是上好体育课的一个诀窍”[10]。而无比丰富多样的人-人之间配合完成的“开放式”练习形式资源,为武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武术教学缺乏趣味性的致因分析
唐炎等[5]在关于体育学习投入的研究中指出:“学生的课堂体验决定其课堂学习投入,营造积极的课堂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上身体活动水平,并使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练形式、课堂人际氛围、体育的价值是学生体育课堂体验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归纳武术教学缺乏趣味性的致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武术需求相左。
“教学内容与学练方式是学生体育课投入的核心驱动因素”“教学内容越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有利于学生的课堂投入”[5]。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的印象中武术的技击性仍是其核心内容,并未因时代的进步和健康意识的觉醒而被冲淡和遗忘,他们希望通过武术课的学习达到既可健身又可防身的需要”[11]。几乎每一项体育运动都具有健身功能,但既能健身又能防身的运动项目就不太多,而既能健身又能防身同时还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运动项目恐怕就只有武术了。这种功能叠加对应项目逐级递减的规律启示武术教学选择“差异化竞争”的策略,能够起到“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效果。然而,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选择不仅以套路为主,而且还是“体操化”特征明显的套路。结构-功能理论揭示,“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将“体操化”的套路作为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结构),最多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功能,却与学生对武术课的技击功能期待关联不大,更谈不上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技击。“只有牢牢抓住武术的特殊性,才能真正吸引学生”[1],而技击性正是武术教学相较其他体育项目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技击性又是武术教学相比其他武技项目教学的特殊性所在。如果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只起到一般体育项目都能够起到的强身健体作用,那么怎能指望武术课得到学生们的“文化认同”?而如若学生对武术课产生不了基本的文化认同感,又怎能指望其对武术教学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