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技、形的多态演进:中国岩画中原始体育形态的民族性转向研究

作者: 王晨 童永生

体、技、形的多态演进:中国岩画中原始体育形态的民族性转向研究0

摘      要:中国岩画所见的原始体育形态是最为古老的肢体运动,也是探索民族体育源头的重要考古材料。运用图像学、体育人类学、体育学、民族学等方法探究岩画中的原始体育形态反映出的民族属性。研究认为,民族体育对原始身体教育形态、娱乐竞技形态、仪式化体育形态的体式、技术和形式进行承袭;岩画中原始体育形态所展现的丰富的技术体系、表演性的动作以及集体的原始赛会实现向民族体育的演进;原始体育因社会功能扩展、族群文化认同与个人需求升级的三重因素完成民族性变迁;我国民族体育的未来发展,应坚守原始体育在传承与交流中体、技、形的一贯与连续路径,彰显民族色彩。

关  键  词:中国岩画;原始体育形态;民族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025-08

Polymorphic evolution of body, skills, and forms: A study on the national turn of primitive sports patterns in Chinese rock paintings

WANG Chen,TONG Yongsheng

(School of Design,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 The primitive sports forms seen in Chinese rock paintings are the most ancient physical sports, and 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or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national sports. Using the methods of iconography, sports anthropology, kinesiology, and ethnology to explore the national attributes reflected in the primitive sports forms in rock paintings. The study finds that national sports inherited the body style, technique and form of the primitive physical education form, recreational and athletic form, and ritualised sports forms,  respectively. The rich technical systems, performative movements, and collective primitive games shown in the rock paintings of primitive sports forms have achieved the evolution to national sports. The primitive sports had completed the change of ethnicity due to the triple factors of social function expansion,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ethnic group, and personal needs upgrading. Given those mentioned abov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ports in China should adhere to the usual and continuous path of body, skills, and forms in the inheritance and exchange of primitive sports, and then highlighting the national colors.

Keywords: Chinese rock paintings;primitive sports patterns;national sports;sports culture

中国古代岩画遍布南北,记录着远古先民射箭、摔跤、马术、舞蹈、武术、杂技等身体活动形态,其相较于纯粹生存劳动,更以技能动作的形成为目的,可见原始体育形态的端倪。由身心需求产生的体育活动出现在原始部族渐进发展的社会当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姿态体式,展现独立发展的一贯脉络,最终地域性浓厚的体育文化聚合升华实现民族性转向,民族性的传统娱乐与体育活动就出现了[1]。岩画中早期民族体育的特点已经显现,从中可见原始体育多态的承袭与演进历程。

关于岩画中原始体育形态与民族体育的关系,前人大多由岩画中体育的形态与功能联想到民族的习俗与神话,视其为民族体育的起源。比如广西岩画中蹲踞形态与壮族蛙形舞的关系[2],再如西藏岩画中射猎形态与藏族骑射的关系[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以上文献未对原始体育演化民族体育过程具体的承袭方式、演进表现以及发生机制做出详细阐述。原始体育的民族性转向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路径,研究将通过对岩画中的原始身体教育形态、娱乐竞技形态、仪式化体育形态进行探讨,从混沌的原始文化分野出体育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挖掘民族体育多样化的源头形式。

1  民族体育对岩画中原始体育形态的承袭方式

1.1  对岩画中身体教育体育的体式延展

在物质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原始先民发觉灵巧的动作与持久的耐力成为身体素质的必备要求,因此开始有意识进行身体教育,形成一些基础的身体姿态,便于普及学习,且能极大程度锤炼肢体,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身体机能。体育对肢体运动的解放与激发使一些原始部落在生存、生产、斗争中受益匪浅,因此代代延续了基础的身体教育形态,将基础体式延展成表演性的套路动作,逐渐发展成民族健身娱乐项目。

1)岩画中蹲踞上举形态延展的壮族拳法体式。

南系岩画中表现的身体教育形态是以练习人体四肢灵活配合为根本,以求更好完成生活作业。常见的基本人物形态为双腿岔开曲膝做马步,双臂垂直上举,称之为蹲踞上举形态,在广西左江、云南沧源、云南它客、贵州龙里、四川珙县等正面人物岩画中都有出现。以广西左江的蹲踞式岩画为例(见图1),从运动学角度看,双腿岔开呈马步使得人体重心降低,形成稳健底盘,双臂伸展向上举,大腿与大臂肌肉处于紧绷状态,形态极富有力量感,动作处于即刻发力状态[4]。在原始社会的代际传习中,身体教育形态对于先民躯体的锤炼更加规范与科学,从基础姿态延伸出成套的健身动作,将四肢的运转配合发挥至极。例如,由广西左江岩画中最基础的蹲踞上举形态,逐渐延展出多种体式(见图1)。其一,四肢动作不变,腰部倾斜,形成歪蹲踞上举形态。其二,下肢做马步,一侧上臂抬高,形成蹲踞斜举形态。其三,下肢做深蹲马步,上臂肘部伸直,手腕上举,形成深蹲踞平举形态。在蹲踞上举形态的复杂变化中逐渐将肢体拉伸至动作极限,同时在摸索中规范出成熟的发力姿势,延展出之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套路动作。变形的蹲踞上举形态展现的站桩下肢与上举双臂逐渐成为运功的起势动作,似是现代广西左江流域流行的壮拳功法——七步铁线基本桩功(见图2)。蹲踞上举使得四肢伸展、重心稳定,是先民熟练掌控肢体形成的大架子,将此体式承袭下来形成的壮拳粗犷朴实、功架清晰。通过蹲踞上举形态延展出的体式易将核心收紧,使得筋骨贯通,气力汇聚丹田,行拳时以气催力,形成壮族拳法沉实稳健、拳势刚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的民族体育特征[5]。

2)岩画中拉弓瞄准形态延展的蒙古族射箭体式。

北系岩画中表现的身体教育形态多以上肢拉练为主,进行力量搏斗与对抗,完成对人或兽的征服,《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俗骑射,弋猎禽兽为事”[6],因此拉弓瞄准的习射练习成为北系岩画中重要的身体教育形态。内蒙古阴山、内蒙古乌兰察布、宁夏贺兰山等地都有大量弓手岩画。原始社会的弓箭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就是决定性武器,不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搏斗战争[7]。以内蒙古弓手岩画为例(见图3),从运动学看,图中人两腿分立,腰背竖直,重心稳定,双臂肌肉紧绷,向一侧平举或斜向上拉弓,是稳定扎实的瞄准姿态。身体形态富有稳定的力量感,讲求以瞬时爆发力完成狩猎野牲。在原始部落生活中,先民不断提高稳定射术与爆发力量以熟练完成对猛兽的狩猎,以拉弓瞄准这一基本身体形态为基础,逐渐练习蹲射、跪射、奔射、骑射等(见图4),在新石器时代延展射箭的体式。

特别是以基础拉弓形态配合马术,形成更具速度与杀伤力的骑射。以宁夏贺兰山骑射岩画为例(见图5),原始先民在动态坐骑上稳定身形,在快速移动中精准射击,实现人体腰、背、跨、肩、上肢的合作发力。多样拉弓姿态可见愈发成熟的射猎技能,在大型狩猎活动后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比拼意识,催化不同射箭体式与技巧发展,一定区域的人群受此影响不断传习与改进,发展出游牧民族的特色体育。如依赖弓箭狩猎与作战的蒙古族发展竞射活动,在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射箭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分为静射与骑射两种。静射显然是由史前各式的拉弓瞄准形态延展而来,现代蒙古族静射(见图4)也依然分为立射、卧射、蹲射3种,箭靶替换成更具趣味与娱乐性的物品,因此形成射毡片、射柳、射兔、射簇等射箭样式。另外,史前岩画中的骑射形态在聚落纷争中演化成军事体育动作(见图5),在对抗斗争中促成了骑射的民族性转向。元代崇武,蒙古族重视骑射技艺,甚至发展出百人骑射比赛,射手身着各色蒙古袍,背荷弓箭,在发令后瞬时驭马驰骋,同时迅速张弓,瞄靶劲射。比赛规则规定一马三箭,即每人每轮射3支箭,共射9支箭,比赛实行淘汰制,以中环多少评定名次,场面颇为激动人心[8]70-71(见图6)。在岩画中原始拉弓瞄准形态的承袭中,可见速度迅猛、精度更高、射程更远、靶心多样的民族竞射的形成。

1.2  对岩画中娱乐竞技体育的技巧传承

岩画中竞技娱乐体育形态是基础身体教育的下一阶段,它超越劳动与身心引发的需求,通过富有竞技性与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极大限度展现肢体训练出的力量、技巧、速度等。原始娱乐竞技体育中表现的身体技巧丰富、独特,更具区域性与专门化,与现代民族体育所用技巧基本相似,是向民族体育演进发展的关键。

例如,以驭马配合射箭形成的骑射在教育传习中,其肢体张弛、力量施加超过原始劳动生产所需的技术能力,高超的骑术发展出更具观赏性与刺激感的马上站立、倒立、叠立等平衡技术,这是原始先民在改造客观世界中通过改造自身来驾驭事物规律的开始[9]。岩画中的这些马上技术从新石器时期出现并始终伴随人类的发展,依然存在于现代民族的马上活动中。以内蒙古乌兰察布骑射杂技岩画为例(见图7),一人双脚或单脚立于马背之上,双臂持弓拉满,手臂、躯体在飞奔的马匹上保持平衡稳定,达成人与马相协合一。岩画中原始的骑射在削减了狩猎牲畜、军事战争的功能后,多人竞技的休闲趣味增强,弓箭成为比赛用具,马术、射术为娱乐比拼所用,马上的骑射杂耍技巧在融入民族特色的风俗、装饰后,直接实现民族性体育的变迁。原始先民的形体不断锤炼,随着社会发展与意识成长,娱乐游戏消解了完全功利的技能传习,在基础形态上演化出了更具柔韧、技巧的体育活动,在一定区域内流行起来[10]。内蒙古乌兰察布、新疆阿勒泰岩画中还有杂技岩画(见图7),展现了单人站立或多人叠立于马匹或山羊上,有的还仅以羊角为支点,在展示身体平衡技巧时加入挂臂负重等动作,可见杂技之惊险。蒙古族、哈萨克族等的民族马上平衡杂技完全承袭了岩画中的杂技技巧,在运动的家畜上稳定身形摆出特色的造型动作。例如展现的单人站立在并驾双马之上,一手执缰绳控马,一手向上伸展;还有双人叠立于马上,一人跨坐另一人肩膀之上双臂打开,二人共同立于驰骋的马背上(见图8)。重心垂直一线,可见腰腹、肩臂极强的控制力与爆发力。马上杂技是现代北方游牧民族节日活动的必备项目,参赛选手将骑术、射术与肢体姿态在极致中展现控制配合为边塞宴会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