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概念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逻辑证成、系统设计与推进策略
作者: 降佳俊 尹志华
摘 要:针对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主题常识化、教学目标虚无化、教学内容拼盘化和教学评价空心化等问题,提出融入大概念的设计思路。研究认为,大概念具有核心性、持久性、关联性和迁移性的特征,可以为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规划提供整体化视角、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的架构提供结构化视角、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流程的推进提供深度化视角。在具体的设计层面,应当以大概念为主线,通过筛选、外显、活化、建构和检验大概念,完成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推进的主要策略:理解大概念的内涵特质,助力体育跨学科深度融合;发挥大概念的纲领作用,构建系统的跨学科设计模式。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跨学科主题教学;大概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077-10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based on
big idea: Logical evidence, systematic desig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JIANG Jiajun,YIN Zhihu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common sense teaching theme, nullific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plattering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hollowing ou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at exist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the design idea of incorporating big idea has been propo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big idea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persistence, relevance and migration, which can provide a holistic perspective for the plan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design, a structured perspective for the architec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content, and an in-depth perspectiv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process. At the specific design level, the design of teaching them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be completed by screening, externalizing, revitalizing, constructing and testing the big idea. The promotion strategy may contain that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ve qualities of the big idea to help the deep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program of the big idea to build a systematic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model.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the big idea
近年来,为了适应知识整体性发展和社会生活总体性反思的需要,学科融合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以核心素养、复杂情境、高阶思维等为主要特征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正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各学科中得到普遍应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站在制度层面对跨学科主题教学应当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作了系统规定[1]。通过对文件要求进一步分析可知,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主题为媒介,综合运用德育、智育、劳育、国防教育等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等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方式,其本质是对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作出的新指示。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在课程顶层引领上出现的缺位及体育教师在意识、经验、能力等方面产生的偏差,主题常识化、目标虚无化、内容拼盘化、评价空心化等“为跨而跨”的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纾解这些问题,实现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序列化整合,培养学生以跨学科的新思维、新方式解决真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关乎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而且关涉到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2]。大概念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和议题,具有核心性、持久性、关联性和迁移性的特征,在统摄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建立跨学科知识谱系、促进各学科核心概念间实现有效联结、培养学生专家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破解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存在的桎梏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基于此,本研究在廓清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整体化、结构化、深度化视角分别阐述大概念为其系统设计带来的价值,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一线体育教师更好地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 基于大概念的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逻辑证成
1.1 现实逻辑: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困境亟待纾解
1)教学主题常识化。
教学主题常识化是指在设置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主题时,仅从知识观或学生是否感兴趣的程度入手,将知识本位下的小主题作为核心议题,忽视学生学科思维、跨学科理解以及核心素养生成的现象。例如,“白菜莴笋”“扫把扫地”等。选择主题是建设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范式的首要任务,它是贯穿整个教学的核心议题和逻辑主线,其设置既要能反映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关联性,也要能体现“以体成德、以体健美、以体益智、以体助劳”的相通性。多数体育教师对主题作用的认识不清,对于所选主题背后的体育学科理论基础、关联学科思维方式和多学科研究方法采取漠视态度,只是从常识性内容出发或通过简单资料搜集进行了解,而不能获悉问题背后的规律或仅得出常识化的理解,最终导致浅层跨学科主题教学倾向。
2)教学目标虚无化。
教学目标虚无化是指在对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时,出现偏离体育学科本位以及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难以在具体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实施和测评。例如,有学者认为“吹响劳动的号角”这一跨学科案例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仅有少数内容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多数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主,且出现“提高计划与设计、组织与协调、沟通与表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增体、以劳育美”等模糊性较大、操作性较弱的表述[3]。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易实施、可测评,是教学活动能否进行科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关键指引和重要保障,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标在于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展开的、对体育学科关键知识与重要理念的综合学习,因此在目标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本位,且在表述上要易操作、可实施,否则将难以为一线体育教师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系统设计提供明确方向,甚至可能会产生误解、误导、误传的现象。
3)教学内容拼盘化。
教学内容拼盘化是指在设计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容时,从学科单位出发,将体育与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拼接,未在学科间建立联系、做出跨越甚至超出跨越,学科间壁垒仍然存在的现象。例如,将体育课集合口令换成英语视为体育与英语跨学科、在准备活动放音乐视为体育与音乐跨学科等。《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跨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较大弹性空间,本质是对刚性约束的柔化,驱动体育教师进行发散性思考和创造性设计,但课程资源的缺乏却直接导致课程内容设计的乱象丛生。广义的跨学科按照学科融合程度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3种形式,当前体育教师多数止步于多学科层面,即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比较疏离,仅将知识进行拼盘化组接,未能实现逻辑性和序列化整合,离各学科关联性较强、整合程度较高的交叉学科和学科几乎遁形的超学科还有差距。
4)教学评价空心化。
教学评价空心化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评价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难以或未能全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准确评估,出现评价方式、指标与跨学科主题教学效果不吻合的情况。例如,仍按照常规体育课的思路对学生体能、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达标情况进行评价,忽视学生在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中核心素养的生成情况。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此前有大范围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之后,近40%学校对跨学科课程融合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近40%的任课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或缺少评价要求[4]。可见,目前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还未能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存在严重的空心化现象,这不仅背离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学、评”一体化思想,也导致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彻底沦为“只动手却不动脑”的机械活动课程,影响其质效的发挥。
1.2 理论逻辑:大概念统领跨学科主题教学理论适切
大概念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和论题,具有较强的生活价值,其自身所具备的核心性、持久性、关联性和迁移性的特征为统整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和新方法,其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大概念内涵来看,大概念是一种横纵联合的网状结构,既能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迁移,又可以超越两个甚至多个学科的知识域,各学科以某个共同属性的大概念为枢纽进行合理联系,可以模糊学科间的界限。因此,大概念能成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黏合剂,加深课程的融合程度,超越拼盘式的“多学科”层面,真正实现跨学科。第二,从大概念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关系来看,大概念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乌卡时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愈发呈现出复杂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完成高通路迁移,学会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从形成机理来看,高通路迁移的产生机制是“具体—抽象—具体”,也就是说要从众多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一个原理,再用这个原理指导下一次任务的完成;而大概念的生成机制是具体与抽象的互动(即协同思维),二者的内在形成机理是高度一致的,换言之,高通路迁移所要形成的“抽象”原理即为大概念。由此推断可以得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具体目标就是理解和应用大概念,大概念作为目标又可以统整跨学科主题教学,二者是紧密相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