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体文化视角的汉画形体技巧研究

作者: 崔乐泉 王巾轩

基于身体文化视角的汉画形体技巧研究0

摘      要: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中创造展现各类身体技巧形式的身体文化,其中汉画因以图像的形式、多样的表达,形象而准确记录了汉代人不同类型的形体技巧,成为学界研究汉代体育历史中身体运动文化的重要参考。以汉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壁画为代表的汉画中,所呈现的形体技巧主要分为倒立形体技巧、柔术形体技巧和连倒形体技巧三大类型,而每一类型都有着体现各自特点的不同技艺形式。通过不同类型形体技巧汉画图像的解读与分析,使我们对汉代人的身体文化意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汉画所反映的汉代人对身体文化观念的独有表达,实际就是汉代运动技能的精湛呈现、形体美学的东方规训以及娱乐观念的独特表达,同时也是汉代人通过形体技巧形式展示出对身体文化的认识观。

关  键  词身体文化;汉画;形体技巧;倒立;柔术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1-0033-07

A study of physique techniques in Han Dynastic painting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culture

CUI Lequan,WANG Jinxuan

(Schoo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people in different era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created body cultures displaying various forms of physique techniques. Because of its graphical form and various expressions, Han dynastic paintings accurately record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hysique techniques of people in the Han Dynasty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academics to study the physical movement culture in sports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in the sorted Han dynastic paintings represented by stone reliefs, brick reliefs, and tomb murals, the physique techniques presented by them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handstand physique technique, Han dynastic jiu-jitsu physique technique, and continuous handstand physique technique, and each type has different forms of technique that reflect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hysique technique of Han dynastic painting images, we can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n the meaning of body cultural of the Han dynasty.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people's view on body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reflected in the Han dynastic paintings is actually the exquisite presentation of the Han dynasty's sports techniques, the oriental discipline of body aesthetics, and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the concept of entertain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view of cognition of the body culture reflected through the display of physique techniques by people of the Han dynasty.

Keywords: body culture;Han dynastic paintings;physique techniques;handstand;jiu-jitsu

关于中国古代身体文化乃至身体观的研究,学界已由不同侧面进行过探讨,并有诸多成果面世[1]。其中,刻绘于汉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壁画以及漆木、金属、肖形印和其他质料表面,被誉为“无字‘汉书’”“绣像汉代史”[2]251的汉画,因其呈现当时不同的形体技巧形象,亦成为学界多角度对古代身体文化进行分析的有益参考。

关于汉画中与形体技巧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人在不依附于其他物体状态下进行各类形体技巧活动的研究。诸如由形体技巧中的倒立、柔术、逆行连倒等具体形态视角进行的分析[3-5];二是对在相关物体的支撑或依附于相关物体下进行各类形体技巧活动的研究。如已经出版的几部较有影响的杂技史研究著作,就对包括汉画在内借助相关物体而呈现的各类形体技巧活动进行梳理[6-7]。此外,体育界诸多学者,亦由体育项目史的角度做出了考证[4]127-152,且成果已被应用于《中国体操运动史》[8]和《中国技巧运动史》[9]等史书的编写。

为使研究对象在形体技巧表达、造型特点以及复合技巧动作选择方面相对集中,本研究剔除汉画中都卢寻橦、高絙(陵高履索)、形体车技倒立和马上技巧等动态下的形体技巧表达,集中于静态下肢体独立进行和依附于相关器具进行的形体技巧研究。基于这一资料选择标准,按照倒立、柔术、连倒三大形式分类,对汉画中展现身体文化形象符号的形体技巧做出系统解读与考证。

1  形体技巧表现类型与典型图像阐释

1.1  倒立形体技巧

倒立意为人的肢体倒置而立。现代体操中称其为手倒立[10],而杂技则称为“拿大顶”或“顶”[7]113。有的地区民间俗称竖蜻蜓。其特点为双手或单手触地(或器具)、双腿倒置的空顶形态。在现代体操、技巧运动、武术或杂技训练中,倒立形体技巧都是基础性技术动作,是训练参与者形体、颈力、腰力、臂力与腕力等柔韧性和控制平衡的基本功。倒立不仅能够增强上肢支撑力量,轻巧下身,而且还有锻炼和发展大脑平衡器官分析能力的功能[11]31。在汉画中刻绘的倒立形象,人的形体技巧一般表现为双手或单手触地,或触于案、盘、鼓等静态器具上,双腿与腰部呈现出向上直立或腿部弯曲的形式。

(1)双手倒立。在倒立形体技巧中,双手倒立是最基本的技巧形式,因为任何形式的倒立都是在这一形体技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由汉画描绘的形体技巧内容看,这类双手倒立也是最为多见的。根据整理,刻绘这类形体技巧的画面主要见于山东、河南、江苏、四川、陕西、浙江、安徽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市新店子东汉墓出土的壁画中,亦有这类形象资料出现[12]

出土于山东的一件汉代建鼓、倒立画像石,在刻绘有乐舞百戏与车骑出行的4层画面中,第三层中部有一直腰倒立表演者。其形象为双手触地,以两膀做支撑,挺胸头稍抬。腰部绷直,臀部紧收,肩关节拉开,两腿上并拢并伸直,脚部紧绷,整个身体与地面表现为垂直状态。这类直腰倒立的形体技巧在平衡掌握上有一定难度,因为它主要是以头部和手掌与地面的接触来调节的(见图1)[13]。这类双手触地直腰倒立形象,还见于河南唐河县新店新莽郁平大尹墓[14]图102、山东省嘉祥县五老洼[15]图200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中。

在双手直腰倒立形体技巧中,除双手触地的形式,还有双手置于辅助器具上的倒立技巧。这类辅助器具主要以酒樽为主。河南省唐河县电厂出土有一件汉代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左边四人,有跽坐观看、奏乐、弄丸和表演长袖舞者,右边一人则为双手据樽做倒立表演。其形象为双臂屈伸,与双掌共据于酒樽之上,头部微抬目视前方,腰部挺直向上,双腿亦为倒立状,但小腿并双足向前屈伸呈90度(见图2)[16]图版56-2。这一类形体技巧的展现形式在汉代画像石中大量出现,但辅助器具除酒樽外,还有盘鼓[17]、案[18]等不同器具造型。

双手倒立形体技巧中,还有一种蹋腰类呈现方式。现存于河南登封的汉代启母阙上,就有一块表现双手蹋腰倒立的汉代画像石,图中左边站立一人双手张扬,似在指导右边的倒立习练者。而右边的倒立者双手触地,抬稍头,挺胸,身体重心前移,倒立的双腿在逐渐前倾过程中,右腿继续前倾,左腿则后屈,腰部后凸,整体呈蹋腰的C型(见图3)[19]。除这种双腿前后分立的蹋腰类双手倒立,亦有双腿同时前倾的形式,在陕西绥德县黄家塔七号汉墓[20]图379,山东省临沂县白庄汉墓[15]图365等地,就出现倒立蹋腰类双腿一同前屈的形式。这种倒立形式无论是双腿同时前屈,还是一腿前屈一腿后屈,均是为了在倒立过程中把握身体的平衡度,当然也不乏在充分掌握平衡度的基础上而特意表现出的技巧动作。

(2)单手倒立。汉画中的单手倒立形式,为一只手臂支撑整个肢体倒立,这一形式是在双手倒立基础上的深化与提高,其难度要大于双手倒立。这类形式即使在现代的诸多体操和技巧等项目中,也属于尖端的形体技巧,类似今日戏曲武功中的“旱水顶”[11]32。其动作难度之大,以致技巧水平不高的人很难完成这类造型。汉画中单手倒立形体技巧的形式,一般是通过手臂与器具结合的方式体现的,如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多幅单手倒立于酒樽上的形体技巧图。出土于河南南阳县王寨汉墓中的一件东汉百戏画像石,图中刻绘了7位观看与表演百戏的人物,表演内容包括撞钟、滑稽、吐火、弄丸、摇鼗和单手倒立。其中单手倒立者右臂倒撑于樽上,左臂前伸,手中托一物,腰部与双腿挺直向上(见图4)[14]图105

河南省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的汉代楼阁人物画像石中,画面背景为一厅堂,厅堂内一位单手倒立形体技巧表演者,右臂倒撑于一高足长颈瓶口部,左手前伸,腰、腿部直上前屈呈蹋腰状(见图5)[16]图版18

而在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出土的一件画像石上,其单手倒立者的形象更为独特、惊险,图中左侧为一踏鼓而舞者,右侧两人中下面一人双手分别撑于盘鼓上,双腿屈膝倒立,左脚掌上一人右手撑立,呈单臂平腰倒立状(见图6)[21]。这种在倒立者脚部再行倒立的技巧动作,既要掌握优美的姿态,又要达到挺立和左右摇摆有度,调节起平衡来十分不易。而这类娴熟的形体技巧,表现了汉代技巧表演者勇敢、乐观和知难而进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