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作者: 李彦龙 常凤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0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向为以体立德由认识向行动提升、以体增智由短期向长期跃迁、以体育美由静态向动态跨越、以体尚劳由形式向实质回归,但学校体育立德功能面临陷入刻板化的泥潭、增智功能落入应试化的藩篱、美育功能处于边缘化的窘境、尚劳功能面临形式化的危机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消除刻板印象负面影响,提升学校体育的德育功效;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畅通学校体育的增智机制;改变审美教育场域位置,加强学校体育的育美功用;形成崇尚劳动理念共识,增强学校体育的尚劳功能等实践路向。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双减”政策;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1-0099-06

The value turn,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LI Yanlong1,CHANG Feng2

(1.Department of Academic Theory Research,Harbin Sports University,Harbin 150008,China;

2.Institute of Sports Human Science,Harbin Sports University,Harbin 150008,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alue turn,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value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morality by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cognition to action, the transition of physical intelligence from short term to long term, the leap of physical beauty from static state to dynamic state, and the return of physical labor from form to practice. But the moral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s fallen into the mire of negative stereotype, the function of increasing intelligence has fallen into the barrier of exam-oriented,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been marginalized, and the function of labor has faced formalization cri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stereotype and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effec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deepen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unblock the intelligence increasing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posi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eld and strengthen the aesthetic function; and to build a consensus on advocating labor concep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abor advocating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double reduction" policy;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

为有效减轻青少年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2]。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系列政策的颁布为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契机,但也对学校体育提出更高要求。政策要求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及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可见学校体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校体育立德功能有限、增智功能应试化、育美功能边缘化、尚劳功能形式化等问题仍旧严重。基于“双减”背景,运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探索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有效回应“双减”政策要求和人民普遍关切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对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校体育综合育人功效、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完整的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

我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经历“注重发展德育与智育”“德智体三育并重”“德智体美四育统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发展历程(见图1),可见不同时期全面发展的内涵并不相同。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双减”背景下需要对当下全面发展重新审思,从系统论角度而言必须扬弃唯“分数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现实,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应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以体“育”人——“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

“双减”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举措,为学校体育及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就国家视角而言,“双减”明确要求体育锻炼,为学校体育开展提供政策保障,有助于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价值实现。就社会视角而言,减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为学校体育发展增添活力,有助于深化社会对体育功能与价值的再认知。就学校视角而言,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助于提升学校体育课程的场域位置。就家庭视角而言,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有助于学生个性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不断发生新变化。

2.1  以体立德由认识向行动提升

“双减”政策前,我国学校体育已具有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积极作用[4],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与传承体育文化的本质功能被束缚,辅助其他教育的衍生功能流于形式。学校体育立德功能基本停留在认识上,基调高、口号多、行动少,以体立德的理想与现实分离。

“双减”落地一年,体育上位。体育课时不断增加,学科重要性得到提升,加强体育的积极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体育课程占比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促进体育课程功能大幅度提高,体育课程价值进一步彰显。“新课标”将体育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5]。其中,体育品德是道德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品德好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体育品德已成为学校体育场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6]。与此同时,伴随“双减”出台的新课标,赋予体育与健康课程新使命,课程要求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品德[7],以实践锻炼的“具身体验”方式发挥体育的立德功能。因此,“双减”前后随着体育课程学时增加、体育品德培养融入,推动学校体育的立德功能从理论认识向实践行动提升。

2.2  以体增智由短期向长期跃迁

增智属于学校体育衍生功能。体育锻炼通过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促进脑啡肽和内啡肽分泌等机制,能够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增强智力的功能虽被熟知,但却经常被忽视。相反,短期即可见效的智育被钟爱并过度推崇;体育则因增智效应缓慢而被边缘化,甚至鄙弃。学校、家长和学生更加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短期内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长期体育健康行为的塑造。“双减”前体育已被纳入中考,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中考科目为训练内容,丧失了体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作用,甚至打消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得体育仅能短期内发挥其增智作用,无法长期发挥效应。

“双减”政策颁布后,体育的黄金时代到来。课表上体育课程增多,体育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诸如谷爱凌、苏翊鸣、邓亚萍等越来越多体育天才学霸的出现,使人们对体育的长期增智效应产生新认识。“开足开齐体育课”“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等新要求的提出,学校体育增智价值被更好地彰显。新课标更是规定不同水平中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注重长期性、连贯性,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助力增智效应长期发挥。因此,“双减”前后学校体育的增智作用由短期应试为目标的“分数本位”向长期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素养本位”跃迁。

2.3  以体育美由静态向动态跨越

学校体育具有育美功能。学校体育可通过塑造身体美、锤炼运动美、培育行为美,发挥“以体育美”之效。这一价值在“双减”政策颁布前,因学校体育边缘化实现机制受阻。多数学生学习12年体育课尚未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体育课上教师讲的多,学生练习少的“说教课”普遍存在;单一技术碎片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循规蹈矩,课堂氛围沉闷乏味;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的“不出汗”体育课普遍存在。可见,这种“静态”的体育课何谈育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