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视域下我国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发展的多重需求与实现策略

作者: 高跃 王宏江

摘      要:体育博士教育是落实国家重大体育战略、加速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从当前博士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看,体育博士教育将出现重大转向,面临结构调整、目标调适、标准修订一系列挑战。传统体育博士教育注重科研训练,而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对体育博士教育转型方向具有重要影响。从知识生产的理论变迁可知,当前知识生产模式有着复杂的运行机理,表现出多元模式共存、多方主体参与、多种价值理念、多样动力来源等特点。从此视域出发,可对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多重需求进行梳理,把握多层培养目标,进而提出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发展的实现策略。

关  键  词体育博士;知识生产;体育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1-0105-07

Multiple demands and realizable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China's doct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reform

GAO Yue,WANG Hongj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

Abstract: The doct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boost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major sports strategy,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discipline. Judging from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current doct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doct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undergo a major transformation,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such as structural adjustment, goal adjustment and standard revision. Traditional doctor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ocus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while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of doctor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chang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ent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has a complex operating mechanism, show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modes,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multiple values, and multiple power sources. Start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study can sort out the multiple nee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asping the multilev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n proposing the realizable strategi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 doctor of physical education;knowledge production;professional doctorate of physical edu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体育博士教育承担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加速推进“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贯彻落实“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助推中国体育学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任理事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由此确立我国学位授予制度以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历经5次调整。在此期间,国家对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支持催生了我国第一批体育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点。在30多年时间里,我国体育博士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招生人数已达到400多人,在学博士研究生达到2 000多人[1],体育博士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但伴随规模快速扩张而来的是培养质量的滑坡[2],如在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模糊、问题意识不足、社会贡献度较低等困扰体育学科发展的问题[3]。回应新时代要求,体育博士教育发展的系统化转型有赖于优良制度设计和顶层谋划。对此,以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为切入点,对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发展多重需求进行全面梳理,解读体育博士教育转型的目标追求,并对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1  理论视角:知识生产模式的复杂变革

1.1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理论起源

关于知识生产的理论探讨源于默顿[4]对“现代科学的规范结构”的界定,即伴随现代研究型高校和学科结构形成而产生一套理论。其突出特点在于,知识活动表现为以学科为单位的制度化样态,活动场所为专门知识机构——往往是高校,科研是学术共同体的专门活动,其文化知识相对独立且自我指涉,对相应知识的判定主要采用同行评价方式。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上,高校具有较大优势,其培养的博士毕业后往往继续留在高校任教,知识生产由此形成固化结构。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科学知识发展迅猛,知识结构、科研机构、知识创新方式、知识评价模式以及科研工作者身份等均出现明显变化,推动知识生产重大变革。学界出现大科学[5]、认知漂移[6]、后学院科学[7]、学术资本主义[8]等新理念就是对上述变化的理论回应,尤以1999年吉本斯提出的“模式2”概念最受推崇[9]

吉本斯称默顿提出的现代科学基本范式为“模式1”,其特征为学科化、学术化、同行评价和组织同质化。“模式2”则是在应用型语境下展开的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活动,表现出明显多元化与异质化特征,注重社会问责与反思,有一个由外部多元要素组成的多维评价体系对其知识和科研进行判定[10]。“模式2”的出现,为一个国家创新发展提供“高校-产业-政府”的动力模式。通过对科研活动一系列新变化的系统回应,以及对交叉学科研究、科研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弥散等现实状况的理论解读,“模式2”问世后就引起高等教育、经济和科技创新政策等研究领域的巨大反响。但也有部分学者对“模式2”存有异议。如“模式1”和“模式2”的关系不够清晰,再如在一些领域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模式2”解释力不够强[11]

1.2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理论演进

进入21世纪后,科技爆炸式发展大大提升了知识传播速度,经济全球化与在地全球化的叠加效应显著,同时伴随国际社会科研网络的横向拓展,科技创新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多重影响,并与各种社会及生态议题关系密切,公众和媒体开始热切讨论科研与技术议题。这均属于“模式2”知识生产范式之外的内容,对新一轮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探讨随之出现。其中,以“研究-教育-创新分形生态系统”为标志性特征的“模式3”最受关注。

“模式3”理论范式把当今知识生产归结为一个由4类主体(高校、产业、政府、公民社会)构成的层次丰富、节点繁多、形态多样的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间按照非线性方式展开协同创新[12]。复杂的“模式3”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突破此前知识生产模式线性发展思维,缓解有关知识生产研究中各类主体、各种知识分类方式及各种价值理念之间潜在的龃龉。“模式3”有以下意蕴:首先,强调多元模式共存。“模式3”并不是通过竞争与对抗进而替代以往的几种模式,而是辩证统一、共生共存、协同发展。其次,注重多元主体参与。除高校、产业、政府三重主体外,“模式3”还有第四主体,即包括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公民社会”[13]。在知识生产中,各主体不是单一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多节点的平等合作、竞争参与和协同创新。再次,追求多种价值理念。特别是与“模式1”“模式2”追求“解决问题”的工具性理念不同,“模式3”强调应对价值理念的冲突,而“模式1”“模式2”的发展目标最终也是落脚于“模式3”的“协同创新”指向[10]。最后,多样动力来源。除知识自身的演化发展动力以外,来自不同国家地区间竞争的政策推动、委托科学的竞标推动、市场上的客户需要、对公共利益的社会诉求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等均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动力来源。这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也推动着高校、产业、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从“权威状”到“自由状”再到“四螺旋状”不断变化。

1.3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对体育学博士教育转型的理论关照

回顾相关理论的起源与演进可知,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理解已不再是只强调替代性特征的“范式革命”论,而是针对当下科研工作与技术创新实践中的客观需求,以塑造适用范围更广的创新知识生态系统为视角解释目前科学活动的复杂性。知识生产模式的建构是基于系统观视角,这对国家从宏观层面对科研创新工作进行全方位布置与规划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当前我国体育博士教育体系是建立在“模式1”形成基础之上,无论是导师选拔、学位授予,还是其他的制度设计,其内涵就是学术共同体的组织文化、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同行评价,也明确体现出高校体育院系、专业体育院校的培养主体立场。体育博士生接受科研训练,使其未来不仅投向体育科学研究领域,还会直接参与知识生产,而知识生产模式的革新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体系与评价机制。在知识生产逐步发展到“模式3”的复杂机理时,传统的体育博士教育亟需重塑其认识论,通过转型突破“模式1”与“模式2”中隐藏的“传统-现代”“学术-应用”“学科-跨学科”等二元对立格局,以系统性、全方位推动知识创新为指向,调整培养目标、体系及评价机制。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并非循沿不同知识生产模式的线性更迭,关键在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中不同科学研究范式、多元价值理念、多方利益主体及动力源的共同发力。以此作为理论视角,能够廓清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发展的多重需求和建设维度。

2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体育博士教育转型发展的多重需求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复杂景象映射在体育博士教育中,表现出多重主体的不同需求。高校、产业、政府、公民社会等知识生产主体,根据其在知识生产体系中的各自层级、各自节点上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并形成整合性动力。结合我国博士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国家、市场、社会层面,理解各方对体育博士教育转型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