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作者: 张波 崔树林 李永华 倪京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将“德”“礼”等概念融入体育竞争中,用于培育理想的社会公民——君子。通过将中华传统体育中所禀赋的德育价值、礼仪教育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之融入现代体育课程体系;结合西方体育技术教学和强化体能的教育功能,形成德、礼、艺、体“四维育人”的综合体育教育模式。通过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挖掘,配合《中华射艺》课程开发,寻求“文质兼备、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体育教育价值传承,对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民族传统体育;德;礼;艺;体;中华射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1-0118-06

"Both virtue and rite, art and physique together": The discussion on “four dimen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ZHANG Bo,CUI Shulin,LI Yonghua,NI Jingshuai

(Chinese Art of Archery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reatively integrates "virtue" and "rite" into a competitive sports activity, which is used to cultivate the ideal social citizen - gentleman. This study creatively transforms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and etiquette education endow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into the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forms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of "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 of virtue, rite, art and physique by combining the western physical edu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unction. Through excavating and inheriting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ooperat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 of Archery curriculum, the author seeks the sports education function of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o as to connect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all aspects and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building people by virtue"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virtue;rite;art;physique;Chinese art of archery

当前学校体育中,西方体育项目占据主导,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被长期低估和忽视。以“学校体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主题”检索,截至2022年5月28日共有83 544条,但并含“中华传统体育”后,仅有176条。研究学校体育的文章中,仅0.2%的文章关注到了中华传统体育。为免疏漏,将关键词改为并含“民族传统体育”后,也仅有1 697条,占比2%。此现状反映了中华传统体育的尴尬境地,难以满足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需求。而且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多以体能、技术为主线,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传承,缺少德育价值挖掘和内在精神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2]。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3]。如何有效地开发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将之用于中国当下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已成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任之一。本研究以中华射艺项目为案例,进行创造性转化,寻求创新性发展,从“德、礼、艺、体”4个维度,挖掘中华传统体育特有的育人价值,构建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

1  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构建与释义

1.1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

中华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是综合、多元的,可体现在德、礼、艺、体4个方面。此四维交互融合,共同实现教育功能。中华传统体育不同于西方现代体育,二者具有互补的教育意义和价值[4]。西方体育将身体作为独立系统,以身体的运动能力作为对象,施加教育影响。不管是physical education还是sport education,身体不仅是对象和载体,而且是目标和意义。中华传统体育与之不同,身体还承载了礼育、德育等多元价值。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德性修养是中华传统体育的终极追求。西方体育长在身体和技术训练,中华传统体育善于礼育、德育融合。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互补,形成“四维育人”。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传统体育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在实用功能之外,被赋予“习礼修德”的教化功能。“德”和“礼”是中华传统体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例如,射礼竞争中以德的追求来引导身体竞争(其争也君子),并且在竞争后引导自我反思(发而不中,反求诸己)。这是西方体能竞争没有的。我们需要结合当代去挖掘、整理,找到切入点,重新融入生活。同时,中华传统体育在“艺”和“体”层面也有独特之处,可以融合西方体育竞技、健身优点,激励人们自我超越,进行优化升级。“四维育人”既要弘扬中华传统体育“德、礼”方面的教化价值,又要提升其“艺、体”层面的育人效果,形成“德礼并蓄,艺体共进”的当代体育教育模式。通过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传统体育的当代创新性发展。

1.2  构建课程,多元育人

中国当代发展,需要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也是建立文化自觉与树立民族自信的不竭源泉。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阵,课堂是文化传承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方式。遗憾的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占比极少,仅武术相对普及。射艺是近年新兴的体育项目。它既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之一,又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2015年之前,国内开展射艺项目的高校屈指可数。但截至2022年6月,全国开展射艺项目的高校已超百所,中小学开展的数量更多。短短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充分说明中华传统体育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在快速普及的同时,系统的课程开发已成当务之急。因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凝练德育价值内涵,构建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是时代需求,也是教育需要。

体育学科并非只有“技”和“体”的功用。尤其是中华传统体育,其在本源上就有多元的育人价值。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的课程设计,通过系统性构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寻求多元育人,扬中华传统传统体育德性培养之长。将中华传统体育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德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可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效果。

2  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教育价值

2.1  “射以观德”的价值传承与德育融合

“射以观德”是中华射艺的核心理念之一。早在西周的射箭活动中,便出现与德性的关联。西周青铜器长甶盉中记载:周王通过射礼来考察诸侯邢伯的忠顺程度,邢伯给周王留下了“夤(yin)不奸”的好印象[5]。后来在《礼记》中的《射义》篇,有“此所以观盛德也”[6]的文字,明确将射箭与观德联系在一起。王守仁更有《观德亭记》这种经典文献,流传至今。中华传统文化将“射”作为一种观德、修德的手段。一项实践性的技术活动,融入到道德教育中,将德育实践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射以观德”创设了德育价值追求。

当前道德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缺少亲身感受,难以在行为习惯上接受长期教化。体育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其体悟性、实践性特点,更利于实施道德教化。中国古人的智慧,将德育融合到实践活动中。中华射艺突出“射以观德”理念,不仅要求身体上修行,更强调对人的整体熏陶。这种熏陶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实践生活中的体悟。孔子讲:“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7]在“争”的实践生活中,时时展现出君子之风。这种融入实践生活的行为道德教育,是中国先贤在射艺中的伟大创造,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在实践中体悟的道理,更能深入内心。相较西方体育而言,中华传统体育蕴含了独有的精神追求和德性修养。例如,孟子讲“发而不中,反求诸己”[8],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值得传承。学生对于中华传统体育的实践性学练,可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爱国意识,也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内化于心。体育之德育,潜移默化,更具润物无声之力量。

2.2  “射纳入礼”的现代表达与行为养成

当前学校教育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相对忽视礼仪教化。礼仪教育也难以获得价值认同,甚至流于形式。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发挥礼仪的教育功能。中华射艺本身包含礼仪成分,先秦称为“射礼”。“射”与“礼”的结合,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每次习射时,以礼始、以礼终,习礼修德。不管是正式竞赛,还是平时练习,都有礼仪要求。日本弓道就完全继承了这一文化特色。这种将“礼”融于“射”的方式,比理论讲述、硬性要求等,更有亲和力和渗透力。中华文明以“礼仪之邦”著称,礼的当代重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任何一种文化的不二选择。人与人见面,会握手或拥抱、会鞠躬或吻手。形式可能不同,但核心都是礼。礼是社会秩序的符号表达,是对人的尊重,还包括对事、对物的敬重。礼者履也[9],“礼”既是社会等级有序的表达,也是保障人与人之间各处其位、和谐相处的社会习俗。抛开礼制的等级色彩,中华礼仪所展现的对人、事、物的尊敬,需要我们加以传承。礼的教化对于学生养成敬人、敬事、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