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刘文武 胡陆顺 朱娜娜

摘      要:为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运用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探讨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对策。研究认为:生源渠道单一、与社会需求和要求脱节、就业对口率及层次低等方面是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拓宽生源渠道、更新培养理念、提升文化要求等破解对策。

关  键  词学校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1-0124-06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lents training for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jor

LIU Wenwu1,HU Lushun2,ZHU Nana3

(1.School of Wushu & Academy of China Spo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China;2.Shanghai Xuhui High School,Shanghai 200030,China;

3.The Second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jor, an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this study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training of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jor including: single student source channel, disconnection with social needs and requirements, low employment matching rate and employment level.So,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talents training for 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jors are suggested as follows: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of students;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improving the level and requirement of students' cultural knowledge.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Wushu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jor;talents training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我国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方面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渠道。其历史发展经历武术专项、武术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阶段[1]。自2012年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58家高等院校以单招形式招收该专业考生[2]。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招生规模、体系健全、服务国家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棘手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为此,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依托当今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之相应的破解对策,旨在为提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贡献理论参考和实践思路,进而更好服务国家、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满足,以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身的发展。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1  生源渠道单一

在现代运动训练学领域,选材是首要环节[3]。所谓“谈玄授道,贵乎择人”,择徒则是传统武术传承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因此,招生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某种意义上讲,把全国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者中最优秀的学生,招集到高等院校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成功大半。招生工作主要取决于考试制度,而其中的报考标准和条件要求又是关键所在。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的考试制度,采用有别于针对普通学生高考制度的单招考试制度。其特点为:一方面,文化考试科目较少,只包括语文、数学、政治、英语4科;录取分数线较低,满分600分的答卷,国家统一要求为“最低控制分数线不低于180分”,在实际录取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基本设定在200分上下[5]。而且,近5年国家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都附有“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可在原始分基础上增加30分;具备运动健将(武英级)技术等级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可在原始分基础上增加50分”的条款。这就是说,只要运动等级达到一级及以上,文化考试成绩的要求可以压得更低。此外,文化成绩与技术成绩在学生最后的总成绩中占比分别是30%和70%。由之能清楚看到,国家在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时,明显偏重于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在运动技术水平上,国家要求所有报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都需“具有二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作为体育专业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则于2019年和2020年先后将这一要求提升为“具有一级及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而能够获得运动等级的比赛,都是被国家武术运动管理部门承认、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内容的赛事。尽管为继承发展传统武术拳种也专门设立了“传统项目”比赛,但由于其移植旧版竞技武术比赛规则进行成绩评定[6],迫使参加该类赛事运动员的技术不得不向竞技武术风格转变;对于仍然沿用传统武术训练方式和技术标准习练的民间武者,要么无缘该类比赛,要么即便参加也很难拿到名次,从而无法获得运动等级。这意味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源,基本都是竞技武术运动员出身[5]

单一的生源渠道虽然便于管理统筹,但其弊端却是多方面的。首先,竞技武术单一人才口径的招收限制,不利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仅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出来的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有些拳种又衍生出若干不同的技术流派。虽然这些内容本身参差驳杂、泥沙俱下,但其中不乏能够代表中国武术精髓的优秀成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生源类型局限于竞技武术所包含3个专项(套路、散打、中国跤),只部分突出了武术的体育属性,而忽视了武术相较之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特点的文化属性,不利于武术整体的传承发展。在当前国家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时代背景下,如何突出与其他体育项目区别,是武术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招生环节不改变只限于武术竞技领域人才选拔的机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难以有力服务国家相关战略的实施。另外,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千项,但其中极大多数项目都不具有运动员等级授予资格,其习练者自然也无法报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使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名称上难以自洽,在实际内涵上无法与其名称相符。

其次,减弱青少年群体习练传统武术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造成陷入大面积、持续失传困境。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根,它成形于农耕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构成器与道的关系。然而,伴随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当代信息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武术与其他很多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门类一样,失去原来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第一是习练传统武术失去沿着社会阶梯上升的通道,既很难作为一项专门职业,也无法获取官方学历教育认证所需要的技术资本;第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主要寄身于田野乡间的传统武术习练者数量大幅缩减;第三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给新生代人群带来了目不暇接的文化娱乐产品,这些产品的轻松性与传统武术的厚重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因更契合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而成为新生代人群主要的娱乐休闲内容,此消彼长地造成传统武术的失落。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通过制度的形式对传统武术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保护,它们就必然会陷入失传的危境。诚然,国家早已看到了这一问题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于2005年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7]。但不能否认,该保护工作尽管会在短期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挖掘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对于作为保护主体的人而言,该制度红利的力度仍远远不够,因为只是业余性质的,所以尤其是对于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群体无法产生足够大且持久的吸引力。换言之,“自古仕宦利禄之诱乃激发人们习武热情的重要手段”[8],“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济来源是保护传承人问题的关键,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除却生存问题的缠绕,传承人才能安心继续传统武术传承工作”[9]。如果青少年群体无法将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自己日后谋生立命、事业发展之倚靠,那么,必然会造成这一制度对于传统武术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的削弱。

最后,招收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导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脱钩。课题组在对多地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进行走访调研时,被访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非常薄弱,这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自身后续的人生发展,同时也成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掣肘。有关研究对来自全国33所院校40余位与会代表反映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其中也佐证了该问题的客观存在[10]。自实行高考扩招以来,作为高等教育体系最底层的本科(专业)教育,由于其已进入到大众教育的阶段,致使这一层次学生所具有的教育资本,与社会上层次较高职业所要求的教育资本水平不对称,反向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尽可能实现专业与学科教育的衔接。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包括硕士和博士)的入学考试以文化考试笔试形式为主,其难度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的文化基础差距很大,从而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之间形成一道难以跨越鸿沟。所造成的实际情况就是:一方面,很大一部分考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本科生考不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生。另一方面,多数考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生,本科所学专业并非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很多甚至是体育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虽然专业和学科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毕竟紧密关联,尤其是对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这样建立在“术科”基础上的学科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断裂,一方面造成专业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成为很多学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根基、趋于凌空蹈虚的根由所在。

1.2  与社会需求和要求脱节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人才所对应的社会需求中,层次较高且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口的,集中在学校教育和公安警务领域。然而,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入职这两大领域的门槛都较之以前抬高许多。不仅要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而且还要通过专门为岗位设置的资格考试。对于前者,自2015年起,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开始实行全国统考制度,要分别通过国家为此专门组织的理论考试和(教学)实践考试,才能具备入职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前提条件;对于后者,也要首先参加相当于公务员入职前“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的笔试,通过后方可进入体能测试和面试环节。而这考试的难度,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来讲都是较大的。如有调查研究显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笔试的通过率极低,不到5%[11]。这导致了很多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缺少甚至是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由于教武术的老师往往不精通,造成学校武术教育质量偏低。笔者在以考评员身份参加上海市体育(武术)中考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之所以因为规格全错而起评分降至60分(以“少年连环拳”为考试内容的规格包括:马步、弓步大小腿的夹角不能超过120°,弹腿、蹬踹腿法有明显屈伸且脚后跟高度高于膝关节。一个规格错误或未达标起评分降低10分),主要原因不是学生做不到,而是老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要求。可见,武术教师的非专业性是造成学校武术教育质量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而它的存在却并非因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学校武术教师的岗位需求,而是因为很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竞争该岗位的岗前考试中就败下阵来,根本无缘学校教师岗位。换言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强技术资本,但却达不到当今社会对于专门岗位的一般性条件要求(文化资本),自然也谈不上满足社会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