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现实价值与培育进路

作者: 关清文 张晓林

摘      要:采用扎根理论、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全国21位“以体树人”杰出校长的访谈资料,探讨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与现实价值。研究认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包括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和科学的学校体育改革“工作法”,并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育人观念、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和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等现实价值。在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下,要让校长在职业培训中完善个人体育品行、在榜样学习中借鉴他人体育品行、在政策落实中规范自身体育品行。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品行;校长;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1-0130-07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realistic value and cultivation approach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 for outstanding headmasters by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GUAN Qingwen1,ZHANG Xiaolin1,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2.Graduate School,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mbs the interview data of 21 outstanding headmasters in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stic value of their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for headmasters’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 including full of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concept of "cognitive", excellent school sports governance "leadership", and "execution of work"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science, and then reflecting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teacher education, enriching the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a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In the new time of deepen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let headmasters perfect their pers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 in vocational training, learn from others'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 in example learning, and then standardize their own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headmaster;the grounded theory

民国时期,北大蔡元培、清华梅贻琦等知名校长曾多次发表个人体育论述,制定了相关措施和制度[1-2]。时至今日,这些学校依然保持着学校体育优良传统。可见,校长的体育认知、行为等品行对推动学校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始终缺少对校长体育品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学者们多停留在思想研究层面,并未建构起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缺乏指导校长发展体育品行的具体思路。

为了寻找对学校体育有突出贡献的校长,2019年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启动“以体树人杰出校长计划”,先后两年在全国14个省市选出21位体育品行优秀的“以体树人”校长[3]。本研究对21位“以体树人”杰出校长的工作影像进行语音转录与内容提取,共获得4万余字关于校长及相关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访谈文本。通过线上访谈3位“以体树人”杰出校长,并未发现有关校长体育品行的新范畴,以此确保访谈文本的完整性与有效性[4]。同时,采用三角互证法,从新闻报道、官方宣传等多渠道搜集有关21名校长的工作介绍,从侧面证实访谈文本的真实性与准确性[4]。运用Nvivo 11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下而上式的扎根编码,通过“开放-轴向-选择”三级编码过程[4],最终生成166个三级节点,建构起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与“现实价值”。希望以此引起对校长体育品行的关注,为校长体育品行培育提供实践方案,从而推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

1  校长体育品行的概念界定

《史记》中有关品行类的单音节形容词主要分为“仁、善、怯、坚、邪、软”等类别[5]。《说文解字》释“品”为“众庶也,从三口”[6]42。段玉裁对此做出注解:“人三为众,故从三口”[7],阐明“众多”之义。《易·乾》中的“品物流形”,也释“品”为“众多”[7]。而“行”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人之步趋也,小步也、步止也”[6]38,通过人的步伐举止代指其行动、行为。综上,“品行”可以理解为“人的许多观念及其支配行为的总和”。与之邻近地,解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素养”,是指“品格和能力”[8],相较而言,“品行”在此处表述具有范畴更广和整体性更强的涵义,可与“素养”当下广泛用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身体素养”等表达区别开来,界定“校长体育品行”具有别开生面之义。再者,从校长特殊的社会身份属性上用“品行”一词来表述,符合校长“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等社会共识性形象,词义表述与指向实体具有较高的适切性和匹配度。

俗话说“品行端正”,是指人的言语、行为得体,符合社会文化对人的约束标准,而在不同文化场域中,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所表现出的“品行”各有差异。换言之,修饰定语决定着主体品行(素养)的发展方向和内容。比如,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服务于教育教学过程和培养学生成长发展的素质和修养[9],教师这个特殊定语决定着素养发展的方向和内容。所以,校长品行可指校长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许多观念及其支配行为的总和。其次,“专业”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特定场域,有别于“教师一般素养”“教师通用素养”等。同样,校长体育品行中的“体育”是指校长在“学校体育”这个特殊场域中的品行。综上所述,从“品行”释义到“校长品行”界定,再到“校长体育品行”的阐述,“校长”“体育”成为校长体育品行相互交织、互相限定的特定场域,共同引出“校长体育品行”这一概念——校长致力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全面培养所表现出来的学校体育治理观念及行为的总和。

2  “以体树人”杰出校长体育品行的核心特质

2.1  完整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10]。校长治理学校体育的思想源于个人认知,也就是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认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定义为人的生活或存在方式,是个体的价值追求[11]。从这个意义上,校长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是从自身以体树人的价值追求出发建构的学校体育育人理念。价值哲学强调,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是认知得以发生并进行下去的动力[11]。通过访谈发现,多位校长亲身感知到体育之效,锤炼了意志品质,建立起体育情怀,产生个人体育倾向与依赖,这成为影响校长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的底层逻辑。“一次马拉松让我明白了奔跑的意义。只有健康的体魄,才会有所作为”“我在高考那年压力特别大,但是我每天早上必须坚持在操场跑10圈。体育让我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此外,教育传统观念、时代育人要求和学校发展理念也是影响校长形成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的主要因素。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随着历史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引。体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构件,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在以体育人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12]。校长张辉说:“我们是从小学一年级,有几个项目给他们进行测试,来给孩子推荐一个适合他的体育项目,咱们要求每一个孩子要有一个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可能适合打篮球;有的孩子灵活,适合打乒乓球;有的孩子比较聪明,适合下棋”。毛泽东多次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13],要求积极开展体育、文娱活动。时至今日,“健康第一”仍然是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许多校长指出,“一个孩子身体健康之后,才能有更多精力去完成他想完成的东西”“疫情期间让我们更加明白,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我一直坚信,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了,他就成功了一半”。校长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认识,成为自身重视体育促进健康的前提,从而更愿意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体育文化跨越百年的历史话语[13],指向肢体的“野蛮”与精神的“文明”,“野蛮”行为应建立在“文明”精神的基础上。校长朱志辉对学生说:“在摔跤训练中,我们要做到快速、勇猛,练习摔跤并不是去欺负人。”体育运动的“野蛮”只能转化为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而不能成为欺负他人的“野蛮”底气。校长阮光清对学生讲:“一场比赛还真不是赛场上重要,我更看重台下。进球了,你要跑到队友这边,因为赛场上不是靠你们,要靠他们后方支援,这很重要的,叫赛场礼仪。”校长在向学生传递体育的集体性、团结性精神,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目标时,不忘牢记“更团结”的价值依归。

校长的学校体育育人“认知观”有时以“口号”的形式呈现。口号结构工整,能精炼、准确地反映传播者的意图[14]。民国时期,清华校长梅贻琦提出“强身健体,培养人格”[2]。至今,清华依然以“无体育,不清华”作为学校“以体树人”的思想引领,这也影响着许多校长凝练自己的学校体育口号。比如,校长周琳为了强调体育比赛的独特魅力,提出“无赛事,不体育”;校长高富英提出“无体育,不教育”等。

2.2  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原意为引导、控制和操纵[15],现指一种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16]。学校治理是在校长的组织领导下,通过管理者、教师等共同参与,形成学校有效发展的治理过程。在校长责任制的权力赋予下,校长领导力在学校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Kouzes和Posner在《领导力》中指出,领导力是领导者激励他人做出成就的能力[17]。校长领导力则为,校长激励他人完成服务学校发展与学生培养的各项事务的能力。因此,领导力与治理的涵义高度契合,不仅凸显出领导者的权力作用,又体现了多元参与的协作特征。校长卓越的学校体育治理“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感召力和前瞻力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