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竞技文化的自觉与重构
作者: 刘吉安 左宁宁 宋继新摘 要:国家竞技文化的自觉与重构是揭示国内竞技重科技、轻人文的问题,创建以“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为发展思想;以政府、市场、社会、教育、集体和个人多元治理为发展方式;以科技、人文、政治相融合为教育内容;以培养“技术精良、人文厚实、立场坚定”的运动人才为目标的生态竞技文化体系。这对于建设体育强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竞技文化;竞技思想;生态竞技;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6-0018-06
The consciousness and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culture
LIU Ji'an,ZUO Ningning,SONG Jixin
(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 Consciousness and reconstruction for national competitive culture is to reveal the domestic competi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ght humanities, and to create "seize the education, the harmonious world, win honor for the country" for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to view the government, market, society, educatio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multiple governance as the development mode, to view the integration am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ties, political as education content, to cultivate "sophisticated technology, humanities thick, stand firm" sports talent as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ompetitive culture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building a sports power and promo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words: competitive culture;competitive thought;ecological competition;humanistic spirit
当今中国竞技,重科技、轻人文,令人堪忧。2016年国家用1.2亿重金聘请的国足教练里皮,在2019年辞职前指出:“中国足球弱在理念、弱在态度、弱在基础。”[1]里皮不愧是世界级水平的教练,说的“理念”是足球文化的核心,“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心,“基础”是足球的基本素质。其话尖刻,点到了国内竞技文化缺失的软肋。联想近年国足、男篮参赛,有失血性,有失尊严,有损国格,与之有关。针对类似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严厉指出:“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聚焦当前‘三大球’工作中存在的精神不振、正气不足、作风不硬等问题……全面重构其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2]这是对中国竞技人文与政治“双缺失”缩影的反思,是重建其生态文明的宣言。上述问题与我国竞技长期忽略体育文化建设有关。故揭示其问题,重构文化,再造文明是我们的使命,而这也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国家战略。
1 竞技文化的自觉
关于文化自觉,费孝通[3]曾认为是“自知之明”,冯骥才[4]说它是人们认识到文化与文明不可或缺的意义。竞技文化自觉是对竞技因文化缺失而产生的问题的觉悟。它既是对重物轻人的“灰色竞技”的反思,又是对夺标育人的“生态竞技”的启蒙。其启蒙,不是为跟随社会,是为引领未来。这乃文化自觉的真谛,大学之使命,科学之本真。
1.1 对竞技文化灵魂的追问
文化的定义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是汉语词典注释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5]。余秋雨[6]考证中外学界对文化的认知后,提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根据上述,竞技文化应当是人们创造的竞技的思想、方式和内容的生态共同体。其核心是思想创新,培育人文精神;其次,才是培育科学精神。因为科学似烈马,可造福祸;人文,似缰绳,能定向。缰绳牵烈马,人类有前途。实践证明,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一切”。学界认为,文化特指精神财富,人文精神又是其内核。冯骥才[7]说:“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也是竞技文化的灵魂。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8]经多方面考证指出:“人文精神是人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态度。英文是attitude。”其本质是人们对待“天地人”的“正确态度”。它与中华文化源头《易经》倡导的成大事者“贵中正”的思想、儒学的“正心”、佛学的“正见”、道学的“顺天”以及当下“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基本趋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9]说,决定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而情商越高,能使人的态度更稳定。英国著名作家奥威尔[10]在《运动的真谛》中指出:“意味深长的不是运动员的表现而是观众的态度,以及在观众身后的对这些可笑的比赛如痴如狂的各国人民的态度,他们一本正经地相信至少在短时间内跑、跳、投和踢球都是对国家美德的考验。”可见,人文精神的本质是“正确态度”。它是人类的公德,是文化及竞技文化的灵魂。因为缺少人文的科学与竞技,乃至文化,必然要“崩盘”。当下,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以及中国足球面对的残局,都是例证。
1.2 对生态竞技本质的认知
国内学界认为:“生态文明是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形态。”[11]生态竞技是遵循“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规律,持续夺标育人的绿色竞技形态。其本质是“和谐共生,夺标育人”。因为“天地人”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夺标育人”是竞技文明的重心,二者合一,构成了生态竞技的本质。其大意是:大家在竞技中,和谐依存、互不伤害、共同持续地夺标育人。它实质是一种富有人文精神的竞技形态,追求的是生态竞技的文明。因为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具有普世性及趋同性,可纵横传播。文化具有民族性及多样性,能纵向遗传。当今,人类最高贵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因为生态若不在,何谈生存,何谈发展,何谈文明。为此,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说“生态兴则文明兴”[12]。生态文明,取决于人是否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生态文明的前提,是生态竞技的追求。当今,人类竞技顶级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态竞技的建设。因为国际赛场变了,它要求“赢”,要有和谐、公平和神圣的赢;“输”,要有体面、尊严和悲壮的输,即大家在竞技中,都有存在感和收获感。但是,当下我们的“跑道”还是沿袭单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生添彩”的狭隘的竞技旧思路,只会赢,不会输,中国足球和篮球就是例证。故赛场变了,思想未变,跑道未变,亟待重构文化。
1.3 对当下竞技问题的反思
近年来,国内竞技的文化与政治双缺失的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学界普遍认为,“锦标主义乃至金牌至上一度左右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不可回避的问题。伴随着运动员的优秀赛场表现,我们并未呈现出同等震撼世界的文化表现和价值主张”[13]。目前,备受中外关注的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方案》的重点是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但因缺失思想文化的建设,导致思想落后,重物轻人,人被物役,损失惨重。里皮曾说,国足队员代表国家参赛不卖力,怕受伤回俱乐部影响挣大钱[14]。这是典型的人文与政治双缺失的缩影。前几年,在中外颇有影响的游泳世界冠军孙某某、宁某某等人,先后与国家队争执商业广告权等问题,在中外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2023年高志丹局长面对类似问题指出,“三大球”存在“精神不振、正气不足、作风不硬等问题”[2]。针对上述问题,白岩松[15]在《幸福了吗?》中指出:“如果理想主义者都在生活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之下,变成现实主义者;如果现实主义者都变成功利主义者,而功利主义者又变成投机分子……希望会否变成绝望?理想是否成为空想?”这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痛斥,对文化重构、文明重建的期盼。
2006年央视播放了《大国崛起》,上百位被采访的国内外专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6]。当下,揭示竞技文化缺失的弊端,绝不是否定竞技文化,是为找准问题,重构文化,再造文明。
2 竞技文化的重构
依据文化是由思想、方式和器物3个层次构成,国家竞技文化的重构是对其发展思想、发展方式和发展内容进行整体的改革与建设。
2.1 竞技发展思想的变革
技术是筋骨,思想是灵魂,思想高贵,行为才非凡。国家竞技发展思想的变革,是重构生态竞技文化的统领。最近,训练学专家陈小平[17]说,科技引领训练,首要是“理念”,其次是方法与负荷。里皮说,国足首弱是“理念”[1]。可见,高水平竞技的最后是心理博弈,是为思想而战,使人更像人;低水平竞技始终是体能的较量,为利益而战,使人不像人。中国乒乓球队“打好文化球”、长盛不衰表述了前者,而当下中国男足和男篮屡战屡败却说明了后者。
1)思想体系的重建。
据考证,竞技是具有游戏性质的、夺标育人的体育运动。其本质是夺标育人。未来,国家生态竞技的思想体系,将是一个由单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生添彩”的种意识,转向“夺标育人、和谐世界、为国争光”的类意识。其中,每个要素皆有特点。
“夺标育人”,是通过夺取运动锦标,促进每一个关注竞技的人的和谐发展。它是生态竞技思想的核心,有4个特点:一是“夺标”要实现竞技和人生两大奋斗目标;二是“育人”要充分促进每一个竞技个体的和谐发展,要防止中国青少年的教育和体育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过早过多地透支其天赋资源,结果造成他们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的社会问题持续发生;三是要培养能维护对手尊严,给观众和自己创造快乐,有运动个性的人;四是要保护人竞争的天性,尊重人选择的个性,培育人合作的社会性。竞技只有培育这样的个人,才能通过夺标,实现“和谐世界,为国争光”。
“和谐世界”,是通过夺标促进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理想,特点有三: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顺应人体自然发展规律(顺天),充分借助自然力的能量,缓解社会对竞技无限的需求与人体自然器官有限承受能力的矛盾。以此,树立“顺天夺标”的生态竞技理念,克服以牺牲个体的安全、健康、尊严为代价的“逆天夺标”的灰色竞技思潮。二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将和谐世界作为“为国争光”的前提,以此提升国家竞技的国际亲和力和影响力。三是促进人与自我和谐,把小我变大我,大我变无我,以此放大人无限的精神力量,拼出公平竞争的“血性”,以此创造奇迹。例如,运动员跨国加盟参赛、跨国组队参赛、跨国归化参赛,皆是一种“和谐世界和为国争光”的表现。以上倡导“人、自然、社会”,即“天地人”三和谐的竞技理念是典型的生态竞技思想。它既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天地人”和谐共生的思想,又支撑了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因为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就是“合作共赢”,而且它需要各行业的协同,才能完成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