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视角下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问题审视与创新构建

作者: 李爱春 周研妍 周君来 田焕欣 王宏壮 李鑫

有效性视角下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问题审视与创新构建0

摘      要:我国体质测评结果显示近35年大学生有氧能力持续低下。由于测评指标体系是激励、改革、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剂”,故研究首次从有效性视角,采用逻辑分析与实验论证法对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进行问题审视。结果发现1 000 m或800 m跑测评大学生有氧能力,存在指标单一、体系缺乏、过程缺失、有效性低的问题;据此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创新构建全程性、层次化有氧运动绩效和有效性高的12 min跑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与标准,融合生成多元化、差异化、实时动态进阶的大学生有氧能力九宫格绩效智慧测评指标体系。

关  键  词:大学生;有氧能力;有效性;九宫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6-0134-07

The issue examination and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aerobic capacity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alidity

LI Aichun1,ZHOU Yanyan2,ZHOU Junlai1, 3,TIAN Huanxin1,WANG Hongzhuang1,LI Xi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2.Faculty of Science,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Melbourne 3010,Australia;3.Hainan Research Center for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fitness test in China has indicated that the aerobic capacity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has persistently decreased at a low level in the past 35 years.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the “baton” “weather vane” and“ booster” for incent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o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based on the validity, by the method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argumentation, examin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aerobic capacity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nd then finds that the aerobic capacity evaluation of 1000/800-metre-run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was not only single, but also lack of system, process and validity; accordingly, based on modern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sciences, this work innovates constructs a diversified, differentiated, real-time and dynamically advanced Sudoku intellig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erobic capacity, which is created by the evaluation indices and standards of whole-process, hierarchical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the highly-validated 12-minute-run aerobic capacity.

Keywords: undergraduates;aerobic capacity;validity;Sudoku;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有氧能力又称有氧工作能力、心肺耐力等,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是人体摄氧、运氧和用氧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1-3],代表人的整体健康水平[4]。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明有氧能力低下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导致各种死亡的可能及导致其他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风险增加,低有氧能力已成为全因死亡归因危险度的首位;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表明有氧能力比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和2型糖尿病等既定危险因素更能预测因疾病而导致的死亡,已被美国医学界正式列为临床第五大生命体征[4]。然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8次大规模学生体质测评结果显示大学生有氧能力长期低下,这与“健康中国”战略主题相悖甚远[5]。为疏解上述问题,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不懈探索与实践,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至今未能从测评指标体系有效性的视角审视并疏解大学生有氧能力持续走低的现实问题。由于测评指标体系是激励、改革、发展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剂”,故本研究首次从有效性的视角,采用逻辑分析与实验(实践)论证法对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审视,并据此结合运动有效性构建新的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旨在提升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的科学性、精准性与实效性,为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  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有效性的问题审视

1.1  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与标准有效性

1)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与标准有效性的逻辑审视。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根本属性的思维形式[6]。因此,从有氧能力的概念“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可知,有氧能力包含“长时间有氧供能”这个本质属性。其一是“长时间”,这是一个相对数。从运动生理学来说,5 min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7]。我国高校历年来采用的1 000 m或800 m跑有氧能力测评中,无论男、女生,大一至大四年级,及格与优良成绩,所用时间都在5 min以内,无法满足5 min的最短时间要求,更无法满足“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本质属性。其二是“有氧供能”,它是指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糖类、脂肪与蛋白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根据人体三大能量连续统一体供能特点:磷酸原系统,作为运动开始与极量运动的能源,最大功率可输出的供能时间为6~8 s;糖酵解系统是运动中肌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酵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的能源系统,高强度运动下持续供能时间为2~3 min,中距离等运动持续时间在2 min左右的项目,主要由糖酵解系统供能,如800 m跑[8];有氧氧化系统则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时氧化分解提供大量能量的能源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的主要供能来源,如12 min跑等。由此,综合大学生1 000 m或800 m测试全力跑实际所需时间及其供能特点,对标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标准,按照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最短时间2 min保守计算,1 000 m或800 m跑得分60时,有氧供能占比=(4 min30 s-2 min)÷4 min30 s×100%~(4 min34 s-2 min)

÷4 min34 s×100%,约占55.56%~56.20%;同理,若按得分100分计算,有氧供能约占38.46%~39.39%。根据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组织缺氧在30%以下时,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可知1 000 m或800 m跑不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故根据测评有效性的定义:所选择的测评手段在测评欲测属性时的准确性程度,即所能测评的属性与欲测属性之间的一致性程度[9],可见1 000 m或800 m跑作为大学生有氧能力的测评指标,其准确性与一致性程度低,有效性低。

2)我国大学生有氧能力测评指标与标准有效性的实验(实践)审视。

长期以来,关于1 000 m或800 m跑测评有氧能力的质疑颇多。早在1932年美国生理学家希贝通过实验研究率先公布各种不同距离跑的需氧量与有氧代谢及无氧代谢之间的比率关系,指出800 m跑处于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过渡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800 m跑的成绩不断提高,将最终进入无氧代谢区,成为“超长短跑”。1985年我国学者高强曾指出800 m跑有如400 m跑一样,已属于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方式的项目,而且随着成绩的不断提高,无氧供能所占的百分比还会继续加大。苏联生物学博士瓦连科、科罗鲍夫、德国专家金德罗曼等人对400、800和1 500 m等不同距离跑的研究也表明800 m跑与400 m跑有多项指标相似,都是以速度为基础。王宇[10]、孟迪[11]实验研究发现,1 000 m或800 m跑所用时间与VO2max和VO2max·kg-1呈不同程度、显著性负相关;李俊勇等[12]研究发现男生1 000 m跑所用时间同VO2max·kg-1r =-0.795,P<0.01)、无氧阈 (r =-0.458,P<0.05)、最大摄氧量平台(r =-0.054,P>0.05)均呈负相关;然而,王翔等[13]研究表明1 000 m或800 m跑所用时间与VO2max·kg-1r =0.47,r =0.44,P>0.05)、无氧阈(r =0.75,r =0.77,P<0.01)、最大摄氧量平台(r =0.86,r =0.88,P<0.001)呈正相关。诸多实验研究亦表明1 000 m或800 m跑测评大学生有氧能力,存在一致性差、效度不够、精度不足等问题[14-16]

而且,在实践应用中,一方面因1 000 m或800 m跑时间短,强度大,易于出现“极点”反应,另一方面因学生日常缺乏激励而怠于运动,施测者囿于健康理念、人力物力等主客观因素未能进行健康筛查、危险分层、科学处方测评等导致运动伤害频发。为此,每逢1 000 m或800 m跑测试时,常能见到管理者忧心忡忡,学生们怨声载道。但是目前国家相关标准尚未进行修订,各大高校也多因“长期执行的测试项目有良好的数据积累”而难以忍痛割爱,或因权威难违、积重难返,不敢也不愿大胆从源头上进行根本改革,而是建议在现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17]。然而,事实却是,没有科学正确的测量为前提,就不可能获得真实、可靠有效数据;而数据不真实,即使评价方法再先进,也不可能得到接近实际情况的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结果[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