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
作者: 白晋湘 郑健摘 要:根植于地域文化、社会与生态之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采用体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分析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研究认为,交往记忆、交往机制和交往空间有助于加强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技艺交流、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有利推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通过学校教育、非遗传承、赛事活动、乡村建设和全民健身5个维度,可以促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关 键 词:苗疆传统体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交流交融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1-0001-08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triple path to forge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y Miaojiang traditional sports
BAI Jinxiang ZHENG Jian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Rooted in regional culture, society and ecology, Miaojiang traditional sport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nd has unique value 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and et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course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Miaojiang to build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triple path of extensive interaction,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teraction memory,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interaction space are helpful to strengthen the extensive communic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Miaojiang 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 new pattern of civilization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formed by skil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Miaojiang 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rough the five dimensions such as school education, non-genetic inheritance, competition activities, rural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fitness,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aojiang to forge a deep integration path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Miaojiang traditional sports;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始终[1]。2021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可见,不论是从党的工作理论与实践出发,还是从促进民族关系与民族繁荣加以考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
苗疆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政治历史特色的特殊区域,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为主构成的多民族聚居区,其范围涉及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地[3]。作为以汉文化中央政权加强统治为目标而建立的国家走廊,映射出一种传统的中心——边缘的民族关系格局,“华”“夷”之间曾相互对峙更相互融合[4]。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大潮催动的我国各民族人口跨区域居住、工作与生活的现象逐渐普遍化、常态化,与之相伴随的各民族之间因经济利益、文化适应等问题引发的矛盾也并不鲜见。如何通过发展苗疆传统体育这一载体引导各民族在未来更为顺畅地交往交流交融,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是本研究立论之本义。
1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
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内部生产力发展程度和交往程度。苗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在此交汇融合,多样化、差异性的特征给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障碍,甚至还产生过碰撞和冲突。认识苗疆传统体育在历史境遇与地域空间的客观差异,积极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优势与特征,有助于扩大并深化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
1.1 以历史为基石唤醒民族认同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记忆
汪洋在2020年12月的全国政协民宗委主题协商座谈会上强调“要持续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6]。苗疆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集中、种类繁多、文化多样的地区,在研究苗疆传统体育时需将族群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梳理出历史交往的连续性。
对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交界的苗疆区域遗存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岩壁画、画像石、陶瓷、传统画卷、器具等有关传统体育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地方志与濒临失传的传统体育文献等文本资料,以及现存传统体育活动表演的录音、录像、照片等影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并运用“礼失而求诸野”的思路展开苗疆传统体育历史原貌复原。不同历史时期的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痕迹与民族交往烙印的再现,会提醒我们注意各民族交往的信息,触发我们的记忆,使得“原先处于沉默和失语状态”的苗疆传统体育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得到言说的机会,焕发出新生机。在印证了苗疆地区之间,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往关系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实现了苗疆传统体育跨越时空的当代表达与民族之间的古今联结,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关系的建设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例如,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出土的青铜剑、三环耳铜矛、铜戈等历史文物中,发现了巴、楚文化特征共存的迹象,说明了当时的湘西人在创造一种文化的同时,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化于其中[7],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
1.2 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差序格局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机制
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之地,给苗疆传统体育广泛交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而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正可为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以传统武术为例,流传于湘西一带的岩鹰拳,从祖师爷杜心五的鹰爪擒拿术,经万籁声、蒋兆鸿、刘烈红、刘小银的传承发展,到第五代传承人李俊廷的继承与传播。其门下弟子已达两千多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8]。这种以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师徒传承方式,呈现了以师父为中心,由众多弟子组成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差序的管理特征,形成了“长辈—同辈—晚辈”等具有明显“差序特征”,“由里向外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亲疏有秩的稳定关系网络[9],正与“差序格局”理论相符。由此可见,建立以血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传统体育交往机制,是苗疆传统体育存续与发展的前提。
1.3 以地缘为核心扩大人际传播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空间
地域,是一种观看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地缘可以“看见人与地方之间的情感依附和关联”[10]。地缘情结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同民族间地域认同、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民俗文化符号。在乡村社会中,人际传播在维系乡村社会关系、文化传承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湘西德夯民族村寨的“百狮会”(苗族)、湘西花垣县金牛村的蚩尤拳(苗族)、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土家族)、贵州觅洞村的侗族武术(侗族)等苗疆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以村寨为单位在相同民族相同地域参与的体育交往活动。以村寨地缘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苗疆传统体育,具有深刻的区域民俗文化烙印,参与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体育交往的场景之中,成为区域村寨群众交流与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11]。诸如此类,都是基于人们对苗疆语言、习俗等文化要素的认同和归属,依赖地缘关系而扩大苗疆传统体育交往空间。
综上,交往记忆的唤醒、交往机制的建立和交往空间的拓展有助于深化通过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值得说明的是,苗疆传统体育是苗疆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是伴随苗疆各族人民群众间经济、社会和文化互相交往与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族群和谐、民族交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12]。以苗疆传统体育为纽带进行项目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在继承和创造本民族技艺的同时,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技艺,既增进了项目间的互相了解,也加强了彼此文化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