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我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测评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尤洋,赵延敏

摘      要:针对我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测评体系全群适应性与发育评价全面性之间一直无法协同的问题,从具身认知观视角对体、技、感3种普适性较强的测评体系进行深度剖析。研究认为:身体素质测评体系的身体活动图式负荷能力体系建构完善,但割裂了体育与认知之间的天然联系;基本动作技能测评体系的全人化育人效能提升,但身体活动负荷能力规定性与全年龄段的适切性不足;感觉统合测评体系的全人化教育发展策略突出,但对全人群儿童发育水平预测的灵敏性不足。据此提出用宽泛思维,构建以身体活动为主体范式的全人教育发展观,突出人类动作发展规律的效能及注重行为表现全过程评价的量化评价发展策略。

关  键  词:学前儿童体育教育测评体系;身体素质;基本动作技能;感觉统合;具身认知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2-0107-06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na’s preschool childre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re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fitness, skill, and sense

YOU Yang,ZHAO Yanm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Qingdao 266580,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re has been no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whole group adaptab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hree universal evaluation systems of fitness, skill and s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physical activity schema load capacity system of the physical fitness assessment system is well constructed, but it breaks the natural connection between sports and cognition; (2) the assessment system of basic motor skills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hole person, but the regul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load capacity and the suitability of the whole age group are insufficient; (3) the holist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ssessment system is outstanding, but it is not sensitive enough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ldren in the whole population. Given that thre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to construct the whole-perso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with broad thinking and take physical activity as the main paradigm, to highlight the efficiency of the law of human action development,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hole process evaluation of behavior performance.

Keywords: evaluation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physical fitness;basic motor skills;sensory integration;embodied cognition

到21世纪中叶,当前学龄前儿童将成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所以为1亿多学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国家重点战略问题。然而,在众多的学前儿童体育教育指导体系中,真正能够快速有效作用于儿童且能够直接对教育实践产生效能的方式,便是用于指导学前儿童教育评价体系的发展与完善[1]。目前我国用于学前儿童最普遍且与体育密切相关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3~6岁幼儿身体素质测评体系,二是科研界用于检测儿童运动发育最通用的粗大动作测评体系,三是社会培训机构和家庭用于评判儿童发育通用的感觉统合测评体系。多年来,这3种测评体系对学前儿童教育产生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随着21世纪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原有的身心二元论已被身心一体论取代,身体一跃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主体和原始起点,体育教育与认知发展之间的天然联系也被充分证实。所以,本研究站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观视角下,深度剖析体、技、感3种测评体系的利与弊,为新时代我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测评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探寻新的发展策略。

1  具身认知观的理论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一场重新认识身体作用的认知变革兴起,即“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该理论主张主客一体,即心智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认知、思维、情绪、判断、推理、知觉、态度等心智活动是基于身体和源于身体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心智的性质和内容。并且,强调身体的不同活动方式与不同的神经系统通道对人的认知具有塑造与制约作用[2]。所以,从具身认知的视角看,人的认知是“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反映”的过程,是在身体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出人的认识。经过前人研究发现,具身认知观主要表现出以下4个特征:(1)身体参与认知。即身体介入人的认知过程,影响人们思维、判断、记忆、分类和概念的形成。如Slepian等[3]研究发现,身体触觉刺激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判断。(2)知觉是为了行动。因为思维和判断等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它们紧密交织在一起,正如Gibbs[4]指出的“个人的世界是被个体行为和感觉运动能力决定的”。(3)意义源于身体。即意义的产生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人们概念的形成、语言的表达以及做出的判断也是基于身体的运动图式。如Slepian等[5]研究发现,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给人们建立起的感觉概念和后期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评价是一致的。(4)不同身体造就不同思维方式。即不同身体导致不同身体体验,不同身体体验又进一步造就人们认知上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思维方式。如针对同样的身体碰触,触觉敏感的孩子可能会做出躲闪、自卫甚至攻击类的行为,而触觉迟钝的孩子可能都没有引起自我注意,也没有产生任何行为反应。所以,“具身认知观”的发展,解构原有身体、认知、情绪、思维等元素间的关系,重构身体活动与认知、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新时代人才培养、学校教育、体育教育等改革与发展新的理论依据。

2  具身认知视域下体、技、感3种测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2.1  具身认知视域下身体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2000年我国首次进行全民性体质监测(3~69岁),在此基础上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制定全国通用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并将学前儿童阶段作为独立部分专门颁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以下统称身体素质测评体系)。

1)优势:身体活动图式负荷能力体系建构完善。

身体素质测评体系的制定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多个有关部门且充分调动我国高水平专家学者联合制定,具有较高权威性。标准制定是通过对3~69岁国民进行全国性体质监测而确定,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真实的可靠性。测试体系包括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6项指标。从人体运动所需的基本运动素质来看,包括灵敏性、速度、力量、协调、柔韧、平衡6大基本素质中的各个方面。从覆盖的身体部位看,包括上肢、躯干、下肢每个部位以及多部位协同。从人体动作图式看,包括走、跑、跳、投等最基本的动作模式,并且涉及到肌肉收缩力量大小、完成动作频率、体位移动距离时耗、保持肌肉持续工作时间长短、运动肌群之间活动的协调配合、各个关节活动范围大小等多方面内容[6]。等级标准划分采用半岁制,充分考虑到该阶段儿童发育速度之迅速的问题,且各项指标都给出具体的量化标准,为施教者练习内容的科学化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所以,身体素质测评体系在人体基本运动能力方面给予比较系统负荷规定,为各年龄段学前儿童从事运动、生活、劳动等各种体力活动提供较坚实的基础保证,为学前儿童部分脑神经系统塑造的科学刺激提供必要保障,同时也使施教者的体育教学与组织更有抓手。

2)不足:割裂体育与认知之间的天然联系。

人的动作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动作图式的复杂程度就像人类学习语言一样,从字到多词语、句子、段落逐步复杂化。3岁幼儿的神经-肌肉系统机能发展水平、运动认知发展水平(动作协调能力)与6岁幼儿存在明显差距[7],而身体素质测评系统不同年龄阶段使用统一测试指标即相同的身体动作结构图式,未考虑到肌肉动作(用力时间、收缩强度、工作方式等方面)有序化、节省化等现象(动作协调性)年龄间的应然差异,表现出整体发展态势乏力和纵向逻辑结构发展不足的问题。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主体范式和身体结构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人的认知、情感、判断、思维等多方面效能,而身体素质测评体系关注的是结果性评价,割裂了各个测评指标与儿童的行为、认知、思维、专注力等多方面能力发展之间的天然联系,甚至给人造成体育教育与认知、情感、思维等能力之间的发展是毫不相干的两类问题的假象。正如刘建进[8]在其福禄培尔幼儿体育教育思想中指出的,幼儿期将儿童融入自然中才是教育的重点,而身体素质的整个指标体系在与环境的空间和类型等融合方面被忽视,致使评价体系陷入唯体质论的陷阱里,体育教育的全人化育人功能严重缩水。

2.2  具身认知视域下基本动作技能测评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目前关于基本动作技能的测评体系,通常采用美、德、英等欧美国家学者研制的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GMD)、儿童动作协调性测验(KTK)、儿童动作测量量表(M-ABC)等工具[9]。目前我国比较通用的是从美国引进的TGMD,已从TGMD-1、TGMD-2发展到TGMD-3。

1)优势:全人化育人功能效能提升。

基本动作技能测评一般包括动作的稳定性、移动性及操作性3类内容元素[10],TGMD-3测评体系包括移动性动作技能和操作性动作技能,其中移动性动作技能包括跑、前滑步、单脚跳、蹦跳、立定跳远、侧滑步6个动作,操作性动作技能包括双手持棒击打球、单手持拍击打球、拍球、接球、踢球、上手投球和下手抛球7个动作。从身体动作结构图式看,既包括以身体位移为主的跑、跳、跨等基本动作模式,也包括与外界环境融合的拍、踢、接、击打等动作模式。并借助线、球、棒等不同外界环境元素,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发展,也深刻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11]。3~8岁是人一生发展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期[12]195,许多成年人因在3~5岁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基础期(初始期与成熟期的转化时期)没有得到及时指导与帮助,导致终生基本动作技能停留在基础期而无法达到成熟期[12]197。在这段时间没有正确发展与精细化基本动作技能,常会造成成人时期学习上的挫折。柳倩等[13]通过研究也证实,动作发展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与认知、学习品质、身体感知能力等表现出显著性正相关。因此,基本动作技能测试体系相较于身体素质测试体系而言,运动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表达和效果呈现,体育的全人化育人功能也开始彰显。